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金融/投资 |
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动态发展研究 |
第651期 作者:□文/朱双平1 郑力燕2 时间:2021/2/16 15:52:30 浏览:234次 |
[提要]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深度耦合将会产生整体协同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熵值法评价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并从系统耦合的角度出发测度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表明: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耦合发展类型为极度协调耦合,主导发展类型最终演化为平衡同步型。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熵值法;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京津冀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对策研究”(编号:18ZLZXZF00570)。通讯作者:郑力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1月27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为两个相互耦合的有机整体,两系统的深度融合将会迅速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资本增值,产生整体协同效应,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因此,有效测度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程度,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国外学者从政府金融资本投入和市场金融资本投入两个方面探讨对企业科研活动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自从赵昌文等界定了科技金融的概念后,对国内金融市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目前,虽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多集中在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方面或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而对两者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协同发展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其次,评价方法多采用主观评价方法,难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关于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比较匮乏,多以发展现状分析为主,缺乏定量评价研究。因此,本文基于2008~2017年天津市相关统计数据,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视为一个复合系统,从系统耦合角度出发,采用熵值法评价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定量测度,以期对我国或地方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二、评价模型
(一)子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计算出科技创新系统综合评价值S(x)和科技金融系统综合评价值F(y)。其基本步骤如下:
1、首先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
正向指标处理方法为:
Xij=■ (1)
负向指标处理方法为:
Xij=■ (2)
式中:Xij为转换后的值;xij为转换前的值;xijmin和xijmax为样本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计算指标的特征比重:
pij=■ (3)
3、计算各指标的熵值(n为统计年数):
ej=-■■pijlnpij (4)
4、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Wj=(1-eij)/■(1-eij) (5)
5、计算子系统综合评价值:
Si=■WjXij (6)
(二)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模型
1、耦合度模型。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模型来度量复合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取值越大,说明耦合性越好,系统间达成良性活动。计算公式如下:
c=■■ (7)
式中:c表示耦合度;k表示调节系数,本文取k=4。
2、耦合协调度模型。为避免耦合度的协同放大效应,现构建耦合协调度指标,反映复合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取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发展的耦合协同程度越高,总体发展越协调。计算公式如下:
R=■ (8)
T=a·S(x)+b·F(y) (9)
式中:R为耦合协调度;T为复合系统综合评价值;a、b为系统权重。本文取a=b=0.5。
3、耦合协调发展类型。为了更准确地判断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本文以耦合协调度取值划分耦合协调类型:低度协调耦合(0<R≤0.4)、中度协调耦合(0.4<R≤0.6)、高度协调耦合(0.6<R≤0.8)和极度协调耦合(0.8<R≤1)。同时,以F(y)/S(x)比值进一步划分主导发展类型:科技创新主导型F(y)/S(x)<0.8、平衡同步性0.8≤F(y)/S(x)<1.2和科技金融主导型F(y)/S(x)≥1.2。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为测度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间的动态发展水平,构建出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熵值法分别进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指标权重的计算。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其发展阶段,选取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则从参与主体出发,确定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2个一级指标以及政府财政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商业银行、保险业、证券市场、风险投资机构等为代表的6个二级指标。(表1)
本文指标数据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范围为2008~2017年,其数值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以及天津市政府统计网站获得。
(二)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根据熵值法分别计算出天津市2008~2017年科技创新子系统综合评价值与科技金融子系统综合评价值,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1)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系统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自2006年我国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对科技创新提振效果显著,天津市科技创新系统综合评价值明显上升,发展势头良好。(2)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金融系统呈波动上升趋势。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天津市科技金融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天津市科技金融系统综合评价值下降幅度明显,其后处于平台调整期,波动不大。2011年为应对欧债危机,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其后国家及天津市政策红利相继出台,天津市科技金融系统出现快速上升态势。(图1)
(三)复合系统耦合度分析。从系统耦合角度,根据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天津市2008~2017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耦合度c和复合系统综合评价值T,计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1)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发展趋势表现出先大幅上升,其后缓慢波动直至最后稳定。2010年以后耦合度在0.9497~0.9937之间来回波动,说明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两个系统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制约性较强,发展态势良好。(2)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也表现为稳步上升,与两个子系统发展态势相似,其中几次明显波动,主要与国家政策、金融形势、经济结构调整有关。(图2)
(四)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为进一步反映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计算天津市2008~2017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依据耦合协调度的取值(R)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综合评价值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综合评价值的比值F(y)/S(x)进一步确定出复合系统的耦合发展类型和主导发展类型,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耦合发展类型也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转变为极度协调耦合,主导发展类型也由科技金融主导型演变为平衡同步型,良性协调发展机制逐渐形成。2008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高,科技金融占主导,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高。2009~2011年由于政策红利相继出台,进入中级协调耦合发展阶段。2012~2016年进入高级协调耦合发展阶段,实现了系统间的良性耦合,但主导发展类型在科技创新主导型、科技金融主导型和平衡同步型之间来回波动,说明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内部在结构、规模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匹配。2017年耦合协调度为0.8178,达到极度协调耦合阶段,主导发展类型也以平衡同步型发展为主,进入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发展最理想状态。(表2)
四、结论
(一)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说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
(二)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耦合度呈先大幅上升后稳定波动,复合系统联系程度紧密,相互制约性较强,发展态势良好。
(三)2008~2017年,天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协同效应显著,耦合发展类型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转变为极度协调耦合,主导发展类型也演变为平衡同步型,良性协调发展机制逐渐形成。
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动态监测国家或地方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把握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系统发展演变态势,为政府推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有关决策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作者单位:1.华翼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Doh S,Kim B.Government support for SME innovation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ies:the cas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support program in South Korea[J].Research Policy,2014.43(09).
[2]Giannetti C.Relationship leading and firm innovativeness[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2(19).
[3]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科学出版社,2009.
[4]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2).
[5]芦锋,韩尚容.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6).
[6]揭红兰.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0(01).
[7]韩景旺,陈小荣.河北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03).
[8]徐玉莲,于浪,王玉冬.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15).
[9]刘湘云,韦施威,刘兆庆.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5).
[10]张江朋,邱添,张璞.科技金融与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机理——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07).
[11]郑力燕,毕相东,宋伦,等.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海洋通报,2018.37(05).
[12]黄瑞芬,王佩.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02).
[13]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