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江苏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第651期 作者:□文/李韦翰 时间:2021/2/16 15:57:59 浏览:198次
[提要] 基于江苏省2011~2018年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指标,构建两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在2011~2018年间两系统的耦合度在0.34473~0.95320之间,整体高耦合度,强相互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发展指数呈波动缓慢下降趋势;2011~2018年间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优于生态环境的发展,研究期2015年后均为生态环境滞后型;耦合协调度介于0.23588~0.58915之间,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达到勉强协调程度,但呈缓慢上升变化,趋势向好。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1月23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作出重大决策和部署,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201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巩固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现农业繁荣的关键。习近平视察江苏时指出,江苏要在农业现代化上带好头、领好向。江苏较早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也较早出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只有加强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因此,探索新形势下江苏省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寻求构建健康有序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研究,分析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当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促使江苏省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指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2~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和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历年相关统计公报和资料得出指标连续8年的具体动态数据。
(一)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结合江苏省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系统评价指标,农业经济9项,生态环境7项,共计16项,具体如表1所示。(表1)
(二)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1、综合评价模型。江苏省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可以通过线性加权法进行计算,公式为:
Ui=■?姿ij?滋ij(■?姿ij=1) (1)
(1)式中,Ui为综合评价函数,?姿ij为指标权重,?滋ij为指标的贡献度。为使计算统一与简便,设f(x)、g(x)分别为江苏省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数,x1-xn为农业经济的n个指标,y1-yn为生态环境的n个指标,则其表达式为:
f(x)=■aixi' (2)
g(x)=■bjyj' (3)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一,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具体为:
xi'=■为正向指标 (4)
xi'=■为负向指标 (5)
(4)、(5)式中,xi为指标原始数据,xi'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maxxi、minxi分别表示指标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对应的yi'也按此公式求得。
权重,ai、bj则采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公式为:
ai=■;vi=■ (6)
(6)式中,vi为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变异系数,?滓i为标准差,■'为均值。权重bj也按此公式求得,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耦合评价模型
C=■ (7)
D=■ T=?琢f(x)+?茁g(x) (8)
(7)、(8)式中,C为江苏省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耦合度(C∈[0,1]),C值越大表示耦合度越好,相互作用程度越强。耦合度只能反映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但不能衡量综合效益,所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D为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D∈[0,1]),D值越大表示系统耦合发展程度越高,反之程度越低。T为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琢、?茁为待定系数,由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者对于区域发展同等重要,所以分别取值0.5。参考现有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整理得出了耦合协调类型以及对比关系的判定标准,如表2所示。(表2)
三、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分析
(一)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1、农业经济发展持续上升。研究期内,江苏省的农业经济发展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0.00989增加到2018年的0.47424,表明在此期间,江苏省的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并且势头依旧。得益于农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加强与更新,水利水电、公路交通、信息渠道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
2、生态环境发展波动下降。根据表3、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生态环境发展在2011~2018年间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指数由0.31290下降到0.25405,且2017年的0.18197为8年中最低,从2011年到2012年下降后开始涨幅,到2014年的0.28688小幅回升后,继续下降,直到2017年之后,开始上升,并呈继续上升趋势。其主要是受天气的不稳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的体现与其他相应治理措施缺乏等原因。(表3、图1)
总体上,从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来看,呈稳定上升趋势。从两者的发展指数对比关系来看,2011~2014年生态环境发展水平高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呈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型。说明这一阶段农业经济面临较大发展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出台政策的偏向,江苏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2015年之后赶超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开始演化为生态环境发展落后于农业经济发展,两者的差距最大为0.23。这说明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今后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
(二)江苏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析
1、耦合度分析。根据表3、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整体来看,耦合度高,相互作用程度强。由2011年的0.34473上升到2018年的0.95320,其中2011~2012年间呈快速上升,由0.34473大幅上升至0.89608,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总体下降,耦合度在2014~2017年期间出现小幅回落,由0.99898下降到0.92026。(图2)
2、耦合协调度分析。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此期间为失调阶段,由0.23588上升到0.45876,耦合协调程度从中度失调到濒临失调,且为农业经济滞后性。第二阶段为2014~2018年,此期间为协调阶段,由0.52363上升至0.58915,耦合协调程度均为勉强协调,由2014年的农业滞后型到2015年之后均为生态环境滞后型。
总体上,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状态,耦合度指数一直大于耦合协调度指数。2014年开始农业经济发展指数高于生态环境指数,所以江苏省在未来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更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2011~2018年间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度在0.34473~0.95320之间,后期稳定在0.9之上,耦合阶段整体处于高水平,两系统具有强相互作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农业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类型在2014年后一直为勉强协调,且于2015年以来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开始有所下降,但是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慢慢变好;研究期以来江苏省生态环境从2015年以后一直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滞后类型在2014年前4个年份出现,这表明江苏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取得相应生态环境建设的速度匹配,今后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仍需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保持上升势头,探寻并建立起良性耦合模式,以此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治,董维亮,王浩绮.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05).
[2]吴海中,胡刚.安徽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01).
[3]黄丽莹,吴映梅,朱思吉.云南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北部湾大学学报,2019.34(10).
[4]高靓,张杜鹃.陕西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02).
[5]牛亚琼,杨清,李银霞,刘佳伟,陈陇志.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10).
[6]郝立丽,李凌寒,张滨,陈彦冰.黑龙江省林下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EB/OL].林业经济问题,2020.11.19.
[7]张帅.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4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