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537期 作者:□文/金丽 时间:2016/5/23 14:58:48 浏览:1651次

[提要] 目前,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学者们在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上做了诸多延伸和分析,但本质上都是围绕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这四个维度展开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先验知识、研发投入、个体吸收能力、组织要素、知识性质等。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内涵演化;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不确定性环境的旅游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问题研究”(2016lslktziglx-23);沈阳师范大学科研项目:“旅游企业创业导向战略及绩效问题研究”(W201516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317

一、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

CohenLevinthal1989)首先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们以知识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将知识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的一种学习过程,是在外部环境中识别、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他们从企业学习能力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之后,CohenLevinthal1990)将吸收能力引入微观组织中,应用于管理领域,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把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评估、消化以及应用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并获得商业成果的能力。

CohenLevinthal1990)提出的企业吸收能力的定义在之后的文献中被应用的最广泛,国内外学者以该定义为基础,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Brown1997)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内部特征,认为吸收能力具有三个构成:先验知识、沟通网络和沟通氛围,并指出吸收能力的这种构成不仅有利于吸收企业外部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吸收企业内部知识。ZahraGeorge2002)指出吸收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包括一系列过程和惯例,企业能够通过这些过程和惯例吸收外部知识,从而影响企业的知识利用和知识创造,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吸收能力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累积性,即先验知识能够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当企业具备某一领域的先验知识时,吸收能力将得到增强;二是独特性,即吸收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很难被其他企业获得并整合。Lane2006)通过分析189篇文献,从组织学习角度界定了吸收能力,认为吸收能力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性能力:通过探索性学习识别和理解有价值的外部知识,通过转换性学习消化有价值的外部新知识,通过应用性学习运用所消化的外部新知识,进而创造新知识和商业性产出。

国内方面,不同学者也分别对吸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吴海滨(2004)、龚毅(2004)都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对外部新知识进行评价、同化和运用,进而达到商业化目的的能力。阎海峰、陈利萍和沈锦杰(2009)、徐金发和林枫(2009)、李俊和赵立龙(2010)指出吸收能力是识别、消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胡士强和彭纪生(2010)认为吸收能力是识别、消化吸收和商业化应用外部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采用CohenLevinthal1990)以及ZahraGeorge2002)的观点,也有少数学者在特定研究框架下,提出特定层次和特定关系的知识吸收能力(Lane1998Kumer1999Tiwana2005),但这些定义只在特定研究视角下采用。本文结合ZahraGeorge2002)有关知识吸收能力内涵的观点,将知识吸收能力界定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二、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先验知识。先验知识是经理和员工所拥有的工作技能、技术、管理实践以及观念看法(Brown1997)。员工的先验知识是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Ahanotu1998)。CohenLevinthal1990)认为吸收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先验知识,吸收能力可以看作是先验知识的函数。先验知识能够通过影响组织的知识认知水平来影响知识获取机会的把握、知识敏感性、知识评价等,进而决定组织吸收能力的高低。先验知识可能是组织内部R&D投入和制造运营过程的副产品,也可能是对吸收能力的直接投入(如员工个人培训)。ZahraGeorge2002)认为吸收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外部知识源和先验知识是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Todorova2007)强调了认知能力是获取外部知识的关键,而认知能力与组织先前知识和经验等有密切联系,如果没有这些先前知识和经验,就不能正确的识别外部知识价值,进而影响对外部知识的评价和吸收。

刘常勇和谢洪明(2003)以落后地区企业作为其规范研究的对象,分析了企业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先验知识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周培岩等(2008)通过研究也发现先验知识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陈劲等(2011)分析了组织现有知识基础、研发活动、管理环境、知识环境、社会资本等因素与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

(二)研发投入。目前,很多关于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都用研发投入或研发强度作为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变量(Cohen1990George2001Stock2001Tsai2001Nixon2003)。CohenLevinthal1990)认为研发投入可以增强企业搜寻、接触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吸收能力。Veugelers1997)以19921993年间在荷兰有研发支出的29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发投入增强吸收能力的途径,发现研发投入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储存和知识溢出。Vinding2000)认为研发投入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sai2001)认为研发强度和研发资金能够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Kira2004)以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增强这两类企业的吸收能力。David2005)认为研发投入能够促使企业积极的接近外部知识源,进而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外部知识以及创造新知识。刘常勇(2003)、周培岩(2008)、陈劲(2011)通过研究发现,研发投入能够影响吸收能力。刘青海(2011)分析了吸收能力与研发支出、教育水平、人力资本、与其他经济的合作、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关系,认为研发支出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

(三)个体吸收能力。个体吸收能力是先验知识的重要基础。个体先验知识的丰富程度能够影响外部知识评估和认知能力,进而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高低(Zahra2002Eriksson2003)。CohenLevinthal1990)认为个体知识背景和经验都能够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因此个体吸收能力是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Vinding2000)认为员工个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背景能够影响知识的消化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因此企业要提高吸收能力,需要投资于员工培训活动来开发员工个体吸收能力。张振刚(2003)研究吸收能力的识别与发展,探讨吸收能力的内涵以及员工知识水平、企业文化、财务状况、基础设备等影响要素,发现员工知识水平能够影响企业吸收能力。

(四)组织要素

1、组织结构。Gresov1993)、Galbraith1977)认为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过于封闭与僵化,则不利于外部知识源间与企业内部成员的沟通,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负面作用。Bosch1999)认为矩阵型组织结构和职能型组织结构都能够对组织的吸收能力产生影响,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不会直接作用于吸收能力,而是通过组织结构来影响吸收能力。Lin2006)通过对台湾246家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分析了组织要素(组织结构、组织学习文化和集体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认为组织结构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黄本新(2007)指出矩阵式组织结构能够正向影响吸收能力,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能够负向影响吸收能力,而事业部组织结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适中。

2、组织知识整合能力。Bosch1999)认为组织知识整合能力能够影响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是指组织获取并有效利用外部知识的内部安排,包括系统化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社会化能力三个部分。Tsai2001)以一家石化公司24个业务部门和一家食品公司36个业务部门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业务单元网络关系能够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当位于内部业务单元网络关系的中心时,较易获取其他业务单元的知识,具备更多的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信息交换的机会,从而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Jansen2005)以欧洲大型金融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组织变量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发现组织部门之间协调能力和员工岗位轮换程度能够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员工决策参与度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具有积极影响;部门之间协调能力和员工岗位轮换程度与知识转化能力正相关;员工决策参与度与知识转化能力正相关。

3、组织文化。Daghfous2004)认为组织文化对吸收能力存在积极的影响,如授权型组织文化能够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Lin2006)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学习文化是吸收能力和组织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刘常勇(2003)、张振刚(2003)、刘青海(2011)通过研究也发现组织文化能够对企业吸收能力产生影响。

(五)知识性质

1、知识共性。当新知识与个体知识储备相关时,个体的学习能力最强。LaneLubatkin1998)以制药企业和生物企业研发联盟中的配对企业(学习企业和传授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双方在基础知识、补偿性活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他们认为吸收能力会受到双方各自的特性和相互匹配情况的影响,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学习企业与传授企业在知识基础、知识处理过程、知识利用、组织结构和薪酬实施等方面的相似性;传授企业提供的知识类型;学习企业对传授企业的组织措施和组织结构等组织状况的了解程度。双方在这些因素上的相似度越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就越强。DyerSingh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接收方与知识提供方的共同知识基础对吸收能力能够产生影响。

2、知识类型。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因为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利用需要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因此与隐性知识相比,显性知识更容易被获取和利用。Grant1996)认为知识隐性化程度越高,组织间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就会越困难。此外,知识复杂性程度能够影响知识吸收速度(Simonin1999)。这是因为在复杂性知识的吸收过程中,组织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分析知识内涵和评价知识价值等,进而对知识吸收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结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通过国内外知识吸收能力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处于快速持续的增长阶段,但国外研究分布的期刊类型比国内更具多元化。以往研究主要针对知识吸收能力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并进行了理论或实证检验。随着知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将随着知识理论研究对象及研究情境的扩展而继续演化和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Zahra S.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2Lane P.J.Koka B.G.&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

3]刘璐,杨蕙馨.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与作用的探索性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8.6.7.

4]周飞,沙振权.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167.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2219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