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中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
第652期 作者:□文/孙燕欧 杨泽宇 时间:2021/3/1 16:20:02 浏览:218次 |
[提要] 养老问题关乎家家户户,更与社会稳定不可分割,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则决定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本文选取1995~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数据,进行回归预测分析,以研判我国老龄化现状。其次,从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发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作用的举措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2月7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
老年人口被定义为年龄满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口,国际对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定义则是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
据《2019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发布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剔除掉不连续年份,选取1995~2018年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数据,分别设定年份为因变量y,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自变量x,利用回归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可得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y与年份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2271x-447.2。
数据显示,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1%,大于7%,且自2001~2018年呈不断上涨态势。这意味着2001年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在2001~2018年间老龄化程度呈现逐年加剧势态。因此,老龄化背景下的老龄事业和产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中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现状研究
养老事业是指由政府负责举办的无偿为老年群体提供的基本服务、各类设施与制度以及由此建立的服务体系;《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将养老产业定义为那些为社会公众提高养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集合,其有两方面目的:其一是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其二是实现有人养、有地医、有所为、有学习、有娱乐等。
(一)养老事业发展现状与养老事业发展中的短板研究
1、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居家作为基础、社区作为依托、机构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中国已完成初步建立工作。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关中国老龄事业的“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明确制定了养老服务政策的蓝图与框架。当年,在老龄事业的基础上,国务院就养老服务体系方面颁布了规划与建设工作,进一步详细地规划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提出到“十二五”末达成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
就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面,短板有以下三点: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实现全国一体化,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以养老金为例,我国东部地区缴费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区域间服务体系差异明显;二是顶层设计偏纲领性的文件、政策,实操性有待提高;三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有较大改革空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与之相关的各类保险应开展进一步的细致化、普惠化转变。
2、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中国目前的三大养老模式。据有关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报告数据,截至2020年,有多达2.91亿的人口处于异地流动状态。在人口流动与工作压力等因素作用下,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在不断被弱化。报告同时显示,我国老年群体中,空巢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达50.9%。其中,农村占51.7%,略高于城镇。城镇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陪伴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农村的居家养老则因为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无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导致农村的居家养老处于不断下降趋势。
居家养老作为主流和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有养老成本低、传统养老观念等优势,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一般,对于老人的生活、心理、娱乐等需求关注较少。
社区养老模式则主要依靠福利政策,优势为满足老人生活起居、心理、娱乐等需求较多,但存在难以满足大规模群体、资金支持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众多弊端。
而机构养老相比前两者,优势众多,唯一劣势为家庭支付成本高,不适用于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难以实现普惠性。
(二)养老产业市场发展研究与短板分析。养老产业市场的养老市场供需水平共同决定。从需求市场看,首先,成功的计划生育、下跌的出生率使得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加上高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我国对养老总需求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其次,家庭结构与老年人生活观念转变,老人更关注较高品质的老年生活,追求养生、休闲等生活方式;最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具备稳定和较高的收入,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由马斯洛的底层需求转向更高层次需求。
从供给市场看,一是人口流动与就业等因素作用下的居家养老供给能力不足,如无障碍设施缺失等;二是旅游产品单一、养老地产、医养结合等发展不够成熟,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需求;三是与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不足,人均床位数仅有0.03张、医护人员每千人仅3.18人,无法保障老人的医疗救治水平。
三、打通中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合力,形成1+1>2的养老效益
充分发挥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作用,以养老产业弥补养老事业缺口、短板问题,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形成1+1>2的养老效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的实操性与普惠性,以制度优势扩大养老市场空间。养老问题有关重大民生,首先应从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角度入手。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其中,社会统筹是利用制度手段进行利益调整与再分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而统筹的对象为基础养老金。当前,国家可以借助政府的强制性手段,进行东西部之间的养老金转移与调配,或制定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政策,由GDP较高的东部地区提供帮扶,帮扶按层级划分计入当年的政绩考评,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为帮扶的主要对象,以缓解欠发达地区养老金过低或养老金发不出的困境。帮扶可采用直接帮扶与间接帮扶两种手段,直接帮扶即调动养老金进行直接帮助,间接帮扶可提供两地贸易合作、产业互助等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养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系统思维制定详细的养老金制度,参考国际成功经验。以西方福利制度较为完善的瑞典为例。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部分养老金构成了具备瑞典特色的养老金制度。其中,基本养老完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补充养老金则是政府结合民意进行后设的一种针对工作期间社会贡献大的群体,以缓解其对基本养老金平均主义的不满情绪,且其会结合通货膨胀进行年度的调整;部分养老金则是为了补偿提前1~5年退休而导致收入减少的老年人。最后,补齐普惠化服务短板,消除养老领域经营成本的硬约束,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增加农村地区的医疗配套设施与医护队伍建设,以村级为单位,推进村级疗养室、医护室、照料室等的配套投入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成本大、耗费多,可充分发挥当地的人力资源,政策助力企业开展各具村色的养老产业,在促进当地就业、企业养老产业开发运营的同时解决养老问题,形成“自给自足+企业介入+政府扶持”的三环养老业态。
(二)促进养老模式深化改革,助推多种养老模式落地开花。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养老模式的创新性改革,将深刻影响新历史起点下中国养老工作的持续性发展。一方面针对居家养老功能弱化,可借助信息时代智能化智造力量,加大对居家养老智能化设备的投资研发力度,政府出台助力政策加以扶持,企业布局智能养老家居产品研制,形成自给自足的老人居家养老。深化改革居家养老模式,以挽救逐渐被弱化的地位,同时有助于减轻社区养老压力。另一方面针对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第三方养老服务,应充分开拓产业市场,打造示范养老产业链条,进行“复制+特色化”的个性化模式发展。如康养小镇、医养结合养老地产等多种形式的示范产品,由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当地配合,从而形成众多特色化养老生态圈。最后,勇于改革,开拓更多形式的养老模式。一是借助共享理念的成功实践,开拓异地养老,政府扮演好支持和引导角色,政策和法律做好优惠和保障工作。二是助力PPP养老地产模式建设,PPP模式采用公私合营方式实现双赢局面,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进行专业化养老地产模式研发。
(三)优化养老产业营商环境,打通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强大合力。一是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容纳更多民间资金进入养老市场。首先,可发挥政府率先投资的吸引功效,从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投资;其次,政策支持创新企业在养老产业的投资研发,结合地区GDP水平与老龄化程度,进行地区老龄产业的级别划分,对养老产业研发的企业给予基于级别的补贴优惠。以引导区域间的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发挥政府手段的再次分配功能,从而缩小因贫富差距带来的养老生活不公平。二是加大对养老相关科研的投入力度,助推个性化设计在老年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类别社会力量,进行各区县、乡村的老龄化摸底排查工作,进行民意调查,增加对应的意见反馈渠道,从而设计出切实际、符民意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刺激老年人消费,抚育、引导养老产业市场健康化成长。据日本养老行业专家村田裕之的观点,撬动老人消费市场,可从健康和生活变化两方面入手。50岁以上的群体对保健医疗、养生食品的需求在增加,可开发老人健身产品,绿色养生食品等迎合消费需求,从而刺激消费。另外,老人对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产品兴趣浓厚,可引导老人在此方面的投资。最后,紧密结合时代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增设老人信息培训班,提供针对老年人的面授班或视频课程,提高其对信息产品的掌握能力,刺激学习型消费。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烨,付佳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供给:演进历程、治理框架、未来方向[J].兰州学刊,2020(09).
[2]李文君.新时代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8(30).
[3]陈陈,范志强.江苏省句容市养老产业规划发展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1).
[4]韩小凤,赵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区域差异及治理之道[J].东岳论丛,2020.41(04).
[5]康月林.完善服务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N].中国社会报,2020.11.27(004).
[6]蒋道霞.瑞典的养老政策和服务及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10).
[7]穆光宗.普惠养老如何实现真正普惠[J].中国社会工作,2020(11).
[8]王茹.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D].吉林大学,2017.
[9]阎萍.异地养老市场分析及对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03).
[10]章德林,王立元.推进PPP模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J].时代金融,2020(29).
[11]侯向群.养老服务业投资的PPP模式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0(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