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疫情冲击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
第652期 作者:□文/辛玉婷 时间:2021/3/1 17:19:02 浏览:379次 |
[提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旅游业遭受重创,旅游市场也发生新的变化。面对疫情的考验,旅游业应以此为契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促进旅游行业复苏,加速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疫情以来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特征,指出当前旅游需求下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快疫情后旅游行业复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疫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2月2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都面临巨大的损失,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线下服务业更是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遭受断崖式重创,损失惨重。中国旅游研究院估计,受疫情影响2020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将同比减少9.32亿,国内旅游收入全年减收1.18万亿元。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旅游业也正稳步恢复发展。自2020年3月12日开始,部分地区恢复了省内旅游业务;7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产的通知,恢复跨省(区、市)的团队旅游;中秋国庆八天小长假更加快了旅游业的复苏回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八天长假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国民旅游消费信心开始恢复。
面对疫情带来的“生死”考验,旅游业要重视眼前的困难,提升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更应以此为契机,借助疫情带来的“冷静期”,思考如何加速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促进旅游行业复苏,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疫情冲击下旅游业发展特征
(一)旅游市场明显降价。旅游业回暖过程中,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景区门票实行降价优惠。旅游目的地酒店也尝试降价或推出低价套票,例如三亚某五星级度假酒店推出有效期一年的“十天2,990超低预售价”,平时价格600~700元的房间只需299元一晚即能入住。旅游目的地通过景区、交通、酒店等在内的全套预购或低价促销的形式大幅降价,减少了游客出游的成本,激发了大众出游的热情,有效带动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的恢复和发展。
(二)高品质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由于疫情影响,不少境外游高端游客转向国内,消费者更加注重卫生和环境,强调私密性,同时对于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游客对于出行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对产品的选择日趋高端。分餐制、即时消毒成为大部分游客选择的必要条件,小众团、精品小包团、私家定制团也愈加受欢迎。高品质产品在满足游客疫情时期对健康要求的同时也能为游客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与良好的出游体验。
(三)自驾游、周边游成为出游热点。近程旅游成为疫情后大众试探出行的首选,人们会选择周边较安全的目的地,因此周边游、乡村游成为热门选择。大数据显示,2020年清明至“五一”期间,全国最热门的100个乡村周边旅游城市平均热度涨幅达110.3%。清明假期期间,有83%的用户采用自驾游。与此相对应,房车游、租车游也受到众多游客青睐,端午期间房车游环比前一周涨幅达40%。
(四)线上旅游新模式促进旅游发展。疫情期间大众出行受限,使得线上旅游成为新选择。国内已有上千家景区开通线上游览服务,并且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发挥数字旅游、智慧旅游新模式、新业态的优势。美团“安心住”酒店产品实现“云看房”,清明期间“安心住”酒店房间预定量增速是非安心住酒店增速的1.6倍。而且线上预定、预约旅游越来越成为游客出行的首选,无接触或低接触游览模式也将成为趋势,景区无人商店、智能客房、网络互助游等新型旅游形式也逐渐兴起。
二、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高品质旅游产品仍存在较大缺口。疫情过后大众对服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旅游业及相关行业仍停留在缓慢恢复的过程中。一是青年群体、家庭群体、高端商务群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供给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大众旅游、全民旅游时代的多元化需求,旅游产品仍存在服务种类不丰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体验质量不高等问题,使得过度竞争与服务空白同时并存。尤其是以往大多数酒店、景区以及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都是按照基本团队旅游的需求来设计的,已经不能满足自驾游游客、散客的服务需求。同时,健身、养老、养生等康养旅游业态发展缓慢,旅游产品品质较低,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当前旅游服务产品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二是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后疫情时代下游客问题层出不穷,旅行企业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亟待升级。部分酒店不仅未在安全防疫下提升服务质量,反而在涉及安全、卫生的负面报道中频频现身。很多酒店、景区相关的清洁、消毒等制度建设较为滞后,旅游接待车辆、客房、餐厅、厨房、公共娱乐区域的卫生服务也尚未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
(二)旅游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随着自驾游、自助游需求的快速上升,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新兴热门旅游产品对应的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特种安全救援等配套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且品质不高,缺乏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设施和服务。同时,乡村、山地等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保、移动网络、道路标志等方面有待提升。二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服务仍然较为单一,信息技术的支撑力度不足。大多景区网络服务仍不完善,偏远地区、乡村以及部分山岳型景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缺乏,信息化水平不高,数字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有较大空间。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也存在较大缺口,当前的线上旅游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项庞大的用户需求,线上旅游服务开展较为困难。例如,游前的旅游线路智能规划、游中智能导航讲解、游后信用评价投诉等。
三、疫情冲击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树立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疫情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给大众造成了较为长久的心理影响,安全旅游、健康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旅游出行首要关注的问题。旅游目的地应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实现旅游景区有序开放,树立起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一是充分运用线上渠道,进行预约管理,实现错峰旅游。通过各地旅游网站、景区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话通讯等渠道,控制入园人数,保证分时分段游览。二是加强旅游目的地管理。严格落实体温检测、健康码核验等防控手段,加强清洁消毒等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建立引导机制。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方式,保证游客快速了解相关信息,例如景区开放时间安排调整等,推进文明旅游。
(二)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将开发旅游产品与推进旅游产品升级相结合,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打造丰富的多层次旅游供给体系,实现高质量、有活力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探索旅游新业态,开发新服务,推出全新的、绿色的旅游活动方式。在康养旅游、乡村旅游、自助旅游等领域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打造旅游体验场景,开发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个性化优质旅游产品,建设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有品质的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培养相关服务人才与创新人才。例如,充分利用网红热点优势,开发一些新奇的旅游目的地,结合互联网渠道宣传,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二是推进传统旅游产品品质提升。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重品质、重个性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需要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旅游产品,着力重视发展精品定制化产品,将传统旅游项目创新升级为小而美、优而精的高端特色文旅项目。
(三)增加完善相关设施设备。针对市场需求,尤其是疫情期间大幅上升的自驾游、周边游需求,增加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一是加强乡村、山地等区域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道路旅游标志、旅游厕所、环保垃圾箱、旅游停车场、公共移动网络与相关服务人员配备。二是增加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地、电动充电桩、特种安全救援等新兴热门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做好相关运营维修服务。
(四)推动智慧旅游服务管理体系。随着“云旅游”的出现,构建智慧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刻不容缓,疫情的出现更是加快了数字化技术全面融入旅游产业的脚步,数字消费模式全面开启。在互联网、云计算、虚拟仿真、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等新科技推动下,提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催生更多新型消费。一是构建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大数据监测。例如,对景区人流状况、体温等实时监测,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工具,及时获得精准、可靠的数据,帮助企业做好预判。二是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的旅游管理服务,充分运用“旅游+互联网”的优势,使旅游管理服务向标准化、智能化、共享化提升,依据对游客需求的研判,进行旅游产品的合理匹配,促进旅游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对于游客来说,可以从一部手机上完成“一键游”,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改变,提高旅游消费便利程度。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我国最严重、最持久的一次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旅游业而言,此次疫情是危机,更是机遇。随着各行业有序复工复产,如何抓住新消费机遇、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后疫情时代下,旅游业不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要将此作为契机,转换思路、找准方向、补齐短板,发展旅游新思维、新模式。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元浦说文.最新报告:2020年景区全行业收入损失预计将达到去年同期的40%-50%以上[EB/OL].https://www.sohu.com,2020.4.3.
[2]王胜男.大数据:“五一”周边乡村游热度上升民宿预订量环比增234%[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20.
[3]北京商报.“十一”全国旅游成绩单来了:8天假期接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EB/OL].https://new.qq.com/omn,2020.10.8.
[4]郑憩.疫情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变化趋势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20(10).
[5]杨梅,李璐芸,张传华.“域”的关键点突破:后疫情时代全域旅游的农村发展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09).
[6]贺小荣,彭杰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预测与对策[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7).
[7]陈朝伦,胡志峰,马琨,冯文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0(09).
[8]妥艳媜,陈晔.“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新趋势与促进战略[J].旅游学刊,2020(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