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浅议 |
第652期 作者:□文/米婧文 时间:2021/3/1 17:25:34 浏览:255次 |
[提要]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告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排放国,正承受着巨大的排放压力,低碳经济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涵义及意义,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日本和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结合我国面临的挑战,得出中国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新能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1月20日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很多国家、企业认识到全球环境对本国工业生产、创新发展和经济水平的阻碍和约束。许多国家抓住节能减排的机遇,走上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关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所以,节能减排成为了一种主流理念。很显然,它并不是一种只对当地本国国家人民起作用的一种资源管理工作行为,而是对全球、全人类都有益的一种社会公共行为,是一种基本公共品。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低碳经济的益处,开始了低碳经济发展,虽然我国依旧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但并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涵义及意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低碳意味着碳排放量和温室环境下气体产生的污染低、企业排放量低。低碳中的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另一种指一些企业在生产发展时,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低碳经济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性指的是我国在“低碳”的企业管理工作模式下,国家的经济仍能稳步快速增长,国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仍然是提高的趋势,具有经济性。第二,技术性是指中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技术的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也能实现经济增长。第三,目标性是指减少中国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保证我国能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指数,让温室气体维持在正常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均衡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也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一,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各国都很重视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呼吁,中国有义务与全世界共同努力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低能源生产、高能效、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可以帮助中国社会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简而言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既能响应世界的号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实现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转折点。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正在实施低碳经济增长模式,既能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也能使国家的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高碳发展模式已不再是我国战略发展的最优选择,应积极分析影响低碳转型的问题所在,抓住机遇,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能源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一,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国际能源协会(IEA)估计,在2004~2030年间新增排放二氧化碳中,发展中国家占3/4,因此中国的碳排放压力巨大。第二,中国的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能源产业发展结构方面,其能源资源消耗高度依赖于煤炭。第三,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技术研究领域能效低,尽管能源资源可以利用效率GDP单耗下降比重很多,但在世界国际市场仍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出几倍。
(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科技公司的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的逐渐加重,全球的温室气体可排放空间结构设计变得越来越稀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任务,在气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面临的压力也在变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许多大型企业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中断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总量非常大,这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研究问题。发达国家不再处于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工业化阶段,因此我国不能像他们以前那样无限期地排放温室气体。我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社会,这是中国传统企业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三)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更是我国自身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在地理方面,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地区占据大量的土地。随着人口峰值的到来,资源的短缺和就业压力将会加剧,这将给能源和环境承受带来更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四)低碳技术水平的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开发了先进技术、拥有高素质人才,开拓了新能源、清洁能源、低碳节能减排等产业,而中国在低碳经济方面,缺乏技术的支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科技企业人才匮乏,开发管理能力有限,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力度不够,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五)贸易结构的约束。在当前的全球分工管理体系下,我国企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在发达经济体的同时进入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经过国际经济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开展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国的间接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无论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如何,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借口,迫使我国转移他们的减排任务,并设置碳关税和环境质量标准等贸易壁垒。
三、英国和日本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将低碳经济贯彻落实,每一方面都需要机构补贴来支持相关企业,低碳经济才能有一定的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响应国家经济政策,提供研究工作的补贴,以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安全管理和发展;再一个是通过自己不断减少税收、提供资助金来鼓励新能源产品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者,给消费者以相应的补贴和退税刺激消费,让新能源技术和创新产品能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出现。
(一)英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21世纪初,英国率先开征全球气候变化税,其基础措施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高碳能源使用的税收抵免。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还通过并实施了《气候环境发展变化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旨在减少本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
(二)日本低碳经济转型的社会发展研究策略。作为一个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日本将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发展列入日本的经济发展刺激计划,并通过分析企业管理实现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和节能电器来促进“低碳革命”。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国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应对气候环境变化,趋利避害,加快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使用清洁能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目标。
(一)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和普及低碳经济,把低碳经济纳入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政府的号召和管理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发展涵盖了国民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对有关方面的宣传管理已做出积极的努力。让大家树立低碳思想,然后转化为发展理念,实现从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的转变,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一步。
(二)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从我国的能源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改善能源结构也是我国的重点措施。针对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优化该地的能源结构,在能源强度高的地方实行温和的调整方式,保证其低碳经济的发展,维持合理的能源结构水平。
(三)筛选传统能源,淘汰高能耗产业。为有效实现低碳经济,滞后能源产业也必须在比较能耗、能效方面的因素后,进行筛选淘汰。中国传统的能源管理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能源密集型能源产业的存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效利用率的能源管理产业,加速我国低碳经济的转型。
(四)在关注生态问题的同时,合理进行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政府需要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数量,减缓资源承受力和就业压力,让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稳步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结合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高碳模式,有目标地进行社会发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中国的“低碳”经济增长。
(五)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技术落后是一个痛点,这就要求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形成中国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一是我国独立技术知识产权的创建,建立新能源技术,分析产业经济结构体系,多开拓新能源产业,建立新能源市场。同时,完善政府补贴制度,给予税收优惠,保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企业人才方面的创新,我国缺少技术性人才,可以在教育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加强高校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实现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的匹配人才。三是产业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实现真正的创新,转变“高碳”发展模式。
(六)加强国际合作,减缓贸易结构的制约。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总体上优于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需求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企业固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相对比较落后的技术限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发展国际气候体系和环境治理,联合国相关部门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能源、低污染、低能耗,高能效技术,加快推进世界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进程。我国应借此机会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简而言之,发展低碳经济并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中国应采取的顺应全球金融社会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身上肩负着很多责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减少碳排放,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减排等,将低碳经济观念转变成一种发展理念是中国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应做出的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智宇,杨宏伟.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问题与挑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中国能源,2014(11).
[2]王朝华.对北京市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3]王丽,欧阳慧,马永欢.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再认识——基于IPAT模型的城市碳排放[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
[4]王腾,严良,易明.中国能源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07).
[5]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4).
[6]李启明.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J].甘肃金融,2018(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