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媒体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
第654期 作者:□文/曾玲艳 时间:2021/4/1 10:48:08 浏览:408次 |
[提要] 本文以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从媒体报道角度,研究负面报道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并对媒体类型进行区分,引入产权性质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负面报道能显著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报纸负面报道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比网络强;负面报道对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
关键词:重污染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负面报道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2月31日
一、引言
科学技术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人们也逐步追求更健康便捷的生活,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低质量的水资源、空气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举动表明了我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保护环境就要了解企业环境信息,企业应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报道企业信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使得企业处在大众的监督下,加大对环境行为的约束,加强环境治理。此外,媒体报道企业环境信息,尤其是负面消息,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引得监管部门的注意,从而促使管理层积极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媒体报道可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其中负面报道的影响力更大。李焰等(2013)认为媒体负面报道显著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媒体揭露企业阴暗环境违规行为,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损害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得行政监管部门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措施来严惩违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姚益龙(2011)认为负面报道能促使企业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负面报道会引得其他媒体争相报道和转发,在这种无形压力下,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企业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会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媒体负面报道能显著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媒体这一外部监督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Mc Combs(2003)认为无论什么类型、性质的媒体都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媒体按类型可分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类,不同媒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不同。传统媒体主要指报纸等四大媒体,新兴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指数字化的媒体。本文用报纸代表传统媒体,网络代表新兴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比报纸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被篡改造假,社会大众容易从中得到许多虚假消息,而报纸是经过严格的出版流程最后到大众手中,其真实性更可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相比网络,报纸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强
重污染行业企业根据产权性质可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政府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更严格,而对非国有企业的要求较少。对于环保问题,政府会参与国有企业的环境治理,影响企业治理水平,非国有企业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环境保护只是被动地承担责任,所以国企对负面报道的敏感性更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相较非国有企业,负面报道对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3~2017年重污染行业企业为研究样本,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化工等16类行业定义为重污染行业,并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180个,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通过Excel、Stata16.0处理得到。
(二)变量定义
1、媒体报道(Media):借鉴罗进辉(2012)的研究,报纸采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网络数据通过百度引擎得到,对于8份影响力较大的报纸赋值2,对其他报道赋值1,参考醋卫华等(2012)的研究,对内容中含有明显的否定消极字样,定义为负面报道,其他报道定义为正面报道,为了使结果有意义,用“1+总得分”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媒体报道。
2、环境信息披露质量(EDI):借鉴赵阳(2019)的研究,采用润灵环球数据库中相应数据来衡量,该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专业的专家进行评分,结果较为客观。
3、控制变量:借鉴Frost(2000)、李正(2006)的研究,以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盈利能力(roa)、成长能力(growth)、独立董事比例(indr)、股权集中度(top1)为控制变量,并控制年度效应(year)和行业效应(industry)。
(三)模型构建。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
EDIit=β0+β1×Medianit+β2×Sizeit+β3×Levit+β4×Roait+β5×Growthit+β6×Indrit+β7×Top1it+∑Year+∑Industry+ε
其中:β0表示常数项,n=(1,2,3),i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t表示年度,ε表示随机误差项。当n=1时,表示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当n=2或3时,分别表示网络、报纸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当n=1时,引入产权性质State,State=0或1,其中非国有企业为0,国有企业为1,验证负面报道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在检验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前,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详见表1。由表1可知,环境信息披露最大值为41.66,最小值为5.1,标准差为5.674,说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巨大差异,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均值为18.233,仅占总分的0.085%,中位数为17.23,说明样本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整体水平偏低;网络和报纸负面报道的均值分别为0.666、0.482,标准差为0.921、0.625,说明二者样本差异都不大,其中二者的最小值均为0,最大值分别为4.489、3.091,说明网络负面报道关注的差异大于报纸。(表1)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检验,以排除模型估计结果受多重共线性的干扰,结果详见表2。根据表2结果可知,各变量的VIF值中最大为1.81,远小于10,说明模型估计结果不会受到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三)多元回归分析。基于描述性统计和多重共线检验结果,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三个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详见表2。(表2)
根据表2的结果可知,媒体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58,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H1成立,说明负面报道显著促进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检验网络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得出的回归系数为0.551,在1%的程度上显著;报纸负面报道的回归系数为0.780,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了报纸因其权威性、准确性更大的特点,比网络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更大,假设H2成立;在假设H1通过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验证负面报道对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可知,国有企业媒体披露信息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说明负面报道对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要大于非国有企业,假设3成立。这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具有一定关系,政府控制国有企业,对其环境的高质量要求,使得国有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更加详尽和认真、质量更高。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提高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为出发点,选取了2013~2017年数据为样本,检验了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并将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差异。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第二,相比较网络,报纸负面报道对环境信息披露促进作用更强;第三,负面报道对国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促进作用比非国有企业更强。
经过以上分析,针对目前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国家应构建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企业主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企业环境治理成本较高问题,对企业进行适当政策补贴,调动企业积极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治理相关的贷款进行一定的利率优惠,关注企业绿色发展;媒体报道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报纸独立性,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环境制度的监管,通过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相结合来保护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焰,王琳.媒体监督、声誉共同体与投资者保护[J].管理世界,2013(11).
[2]姚益龙,梁红玉,宁吉安.媒体监督影响企业绩效机制研究——来自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282(09).
[3]Mc Combs M,Carroll E C.Agenda-setting Effects of Business News on The Public's Images and Opinions about Major Corporations[J].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3(06).
[4]罗进辉.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作用[J].金融研究,2012(10).
[5]醋卫华,李培功.媒体监督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01).
[6]赵阳,沈洪涛,周艳坤.环境信息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与企业环境治理[J].统计研究,2019.36(07).
[7]Frost G.Environmental Reporting Practices by Australian Companies,In:12th Asian 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Issues,Beijing[M].2000.
[8]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