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第656期 作者:□文/吴 莎 时间:2021/5/1 14:52:11 浏览:444次
[提要]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重要的治理机制,其带来的经济后果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为研究切入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汇总,发现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主要集中在企业自身、投资者以及外部审计等方面。
关键词: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2月3日
一、引言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爆发后,内部控制相关问题随即受到广泛的关注。随后,在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美国强制性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这一做法,引起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2006年7月15日,我国五部委不仅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也在当天由众多专家成立。同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由此拉开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序幕。进一步地,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文件中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自我评价以及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以降低企业舞弊风险,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随着国内外企业对内部控制的不断实践,相关学术研究逐渐展开,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等方面。同时在其质量的衡量上,部分学者采取了从不同方面构建内部控制指数的方法,以基础、经营以及战略为层次,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战略、经营以及资产安全等指数,从而综合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情况。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为研究切入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汇总,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不同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
(一)企业视角。从企业自身角度,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绩效、盈余管理以及投融资活动等方面。
在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上,Kam C(2008)、Hollis Ashbaugh(2008)根据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404节,指出外部审计师必须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估,而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有更多的异常应计项目,当公司对自身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补救后,相对于未解决其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大部分将企业盈余管理区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如凌邦如(2015)、胡曲应(2016)基于企业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认为当委托人和代理人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冲突时,代理人可能会通过一些手段来操纵盈余,例如改变会计估计和政策,而高效的内部控制保证了企业各项操作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从而减少了应计盈余操纵的空间,但不同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往往与企业真实交易挂钩,其操纵手段难以察觉,因此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相反,胡明霞(2018)认为基于内部控制的报告合理性目标抑制企业的应计操纵,并且内部控制的实施贯穿企业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而真实盈余管理中的销售操纵以及收入操纵等在内部控制的涵盖范围之内,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使两类盈余管理都能够得到有效降低,且这种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上,已有研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结论,国外学者Jokipii,A(2010)基于权变理论指出,企业根据情况的不同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会成功地调整控制系统以适应公司的特征,从而导致更好的公司绩效。Anwer S(2010)则通过研究SOX颁布之后公司绩效的时间序列趋势,表明根据SOX法案实施情况,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运营效率或阻止舞弊活动,以至于企业有可能提高收益。
朱永明(2017)从内部控制的目的出发,指出相关决策流程和业务流程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管控,并可以相互配合以达到协同效应,从而使经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经营效率得到直接改善,进一步地,当企业具有不同产权、处于不同行业时,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会因此呈现出有差异的影响程度。如叶陈刚(2016)按照企业的股权性质分类得出,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黄小琳(2017)基于行业聚类的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且这种影响存在行业差异。
在内部控制与企业投融资活动的相关研究上,一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促进了企业的投资效率。Gary C(2009)、Jaehong(2016)发现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导致会计质量或者财务报告质量较差,进而会加剧公司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无法有效地监控管理投资,从而导致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贺雪霞(2020)、那明(2020)将非效率投资区分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提高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判断准确性,降低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的发生可能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也会对企业的融资活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融资成本上。如陈汉文(2014)、胡苏(2019)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效率,并向市场传递出良好的信号,对债权人而言,其向企业出资的风险降低,企业也会因此使自身融资成本得到降低。
(二)投资者视角。董望(2011)、余海宗(2013)、张传财(2014)基于投资者反应视角指出盈余信息往往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依据,而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利于盈余质量的提高,投资者对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的盈余反应也会更加强烈。李志斌(2013)指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基础工作之一,而内部控制以及价值引领能够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投资者而言,其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时效性和质量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有效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外部审计视角。国外学者较早开始了两者间的交叉研究,如Rani Hoitash(2008)、Chris E(2008)根据《萨班斯法案》阐述了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与审计定价的关系,发现对于具有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其审计定价因问题的严重性而不同,审计师会依据内部控制的质量相应调整收费水平,即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负相关。国内学者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延伸到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两大方面,如马士振(2012)、宋英慧(2013)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外部审计治理效应,即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其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机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部门间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从而缓解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内部控制可以优化业务流程,使企业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得到极大保证。这使得审计师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下所承担的审计风险能够极大地减小,从而减少审计成本的投入,审计收费较少。同时,部分学者关注了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如彭启发(2015)、蒋尧明(2017)引入审计理论后发现当企业的内部控制呈现出优势时,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也会随着提高,这意味着公司财务报告可信度上升,使得审计师能够减少相应的工作量,从而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更为重要的测试环节中,进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从企业自身、投资者以及外部审计三大视角,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同时,也形成了主要的三类观点。一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缓解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以及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对于两类盈余管理是否均受内部控制的影响这一观点尚未达成一致,这可能与学者们的理论出发点不同有关。二是从投资者视角,研究得出不同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引起不同的投资者反应。三是外部审计视角,这一视角是内部控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审计定价的降低以及审计质量的提升。
但也可以发现研究内容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一方面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内部控制对经济后果的直接影响上,在内部控制与经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传导路径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另一方面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新的元素,内部控制的相关职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信息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Kam C.Chan,Barbara Farrell,Picheng Lee;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 November 2008.27(02).
[2]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The Accounting Review 1 January 2008.83(01).
[3]凌邦如,林敏.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来自沪市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5(18).
[4]胡曲应,卢晓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2).
[5]胡明霞.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2).
[6]Jokipii,A.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firms:a contingency theory based analysis.J Manag Gov 14,2010.
[7]朱永明,孙旖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7(24).
[8]叶陈刚,裘丽,张立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02).
[9]黄小琳,陈关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绩效——基于行业聚类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40232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