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乌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
第656期 作者:□文/郭晓霏1,2 胡江玲1,2 时间:2021/5/1 15:40:40 浏览:283次 |
[提要] 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相关数据基础上,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在此之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分级;最后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六年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据此,对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城镇化;耦合协调;乌鲁木齐市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2月21日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9.85%开始迈向中高水平阶段。现代服务业集聚逐渐成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及质量的新动力,进一步吸引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在工业集聚所面临劳动力、环境约束条件下,工业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我国各省市开始要求稳妥推进城镇化、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而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引致的人口聚集为服务业规模增长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从而刺激了服务业规模的增长。并通过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为便捷的信息共享渠道等吸引着新一轮的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兴服务业及通过改造升级的传统服务业的统称,旨在提供更具现代化需求的服务。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通过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近年自治区推出的五年计划看。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首次提出了将加快以金融、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在此之后进一步提出优先发展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而在城镇化方面,也由加快城镇化进程转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首先从总体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方面。朱万春(2017)认为,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水平的持续提升有很大作用。王毅等(2015)发现,不同类型城市的服务业与城市化存在着不同的互动关系,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魏巍等(2015)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存在很大的关联。
其次是针对现代服务业中某一门类集聚来研究。武云亮等(2018)发现,分行业看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作用显著,而知识密集型行业集聚存在明显行业差别性。赵家羚等(2016)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越高,越能推动城镇化发展,但当高度集聚到一定阶段时,促进作用反而会减弱。王晶晶(2017)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其空间集聚除了对本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知现有的研究大多借助相关性分析、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关于两者的协调耦合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就研究区来看大多是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对于西部地区的研究较为不足。
一、研究区介绍
乌鲁木齐市地处我国西北部、新疆中部。它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而作为面向中亚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在1996~2018年间,乌鲁木齐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城镇人口总数增长超过50%;建成区面积也由83平方公里增长至458.36平方公里,增加约56%;城镇空气质量及绿地面积等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此期间,现代服务业产值也得到了近15倍增长至7,357,180万元;乌鲁木齐市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等多种现代服务业也在全疆占据着重要的比重。
二、研究方法
(一)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早在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研究,自古典经济学至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视角逐渐从时间转向空间。一方面无法满足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催生了更多其他企业在此地产生来为当地市场提供更完备的产品与服务。企业间的良性竞争、相互学习等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与活力,从而带动着当地甚至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以产业作为支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着服务业进一步集聚。现有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相促进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现代服务业系统由发展水平、专业化程度、发展潜力3个维度9个基础指标构成,城镇化系统由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5个维度15个基础指标构成。
(二)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根据既定指标的离散程度,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来判断所选指标对于综合评价影响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的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因此,本文在对所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来对所选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见表1。(表1)
针对所选取指标的权重计算后,需要首先对这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之后才能再进一步对于两个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A(x)=■aixi (1)
Y(y)=■biyi (2)
其中,A(x)代表现代服务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B(y)代表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ai、bi分别表示两个子系统各项基础指标的权重,xi、yi分别表示两个子系统m、n个指标的个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1)
据图1可看出,在1996~2018年间乌鲁木齐市的现代服务业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总体上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除2003年外,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高于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其中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2011~2018年增速较快;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则处于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特别是2003~2009年出现下降趋势,但自2014年起,出现增速加快的趋势;且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针对以上结果进行初步分析,首先城镇化的大幅提高可能与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下,新疆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有关,这集中体现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上。新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其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这阻碍着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2001~2010年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奠定基础阶段,政策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等建设。十年的奠定所积累的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为此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十二五”及“十三五”计划中强调对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城镇化水平,特别是乌鲁木齐的极化效应带来的发展优势使得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在2001年后得到了快速提高。其次现代服务业较低的增速主要与乌鲁木齐市本身的发展仍未达到较高发展水平有关,长期以来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作为第一推动力,现代服务业不论是自身发展或是对于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力均不够强,且目前全疆中小城镇对于乌鲁木齐市的产业承接能力较弱,未形成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较缓慢。2003~2009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下降趋势主要与新疆总体上金融机构的体系制度不合理有关,这集中表现在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及国有银行的垄断现象上,而此现象在2009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得到了缓和。目前仍处于2010~203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冲刺阶段前期,重点在巩固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转型,经济产业化、市场化及区域布局也还处于初期,因此现代服务业相对保持较低增速,但通过2014年的增长趋势可初见成效。
(三)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模型。本文基于耦合系数模型分析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C=■■ (3)
其中,C代表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范围在0~1之间;U1和 U2分别代表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为避免由于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较低而出现的低水平耦合情况,因此进一步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表达,具体模型如下:
T=(αU1+βU2) (4)
D=(C×T)1/2 (5)
其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范围在0~1之间;T为综合协调指数,代表子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作用程度。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赋值为0.4、0.6。
据此本文参考前人分类标准将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以0.1为间隔分为7个等级区间,分别为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结果如表2。(表2)
根据测度结果可看出,1996~2018年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度均在0.4~0.5之间浮动;协调度的变化幅度较大;耦合协调度大致处于在0.2115~0.5855间稳步转好的状态,经历了从中度失调向勉强协调的转变,其中出现了几个增速低值,且以2016年为界由失调向协调转变。新疆的发展曾长期依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乌鲁木齐-昌吉”则是其产业发展的热点核心区之一。而在西部大开发所带动的新疆优势产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自治区提出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政策下,与石化产业等工业配套的服务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进一步推动着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的变动。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作为全疆以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之一,在其较好的工业基础上,金融、商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1996~2018年间,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处于由中度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而在1996~2012年期间,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研究时段初期其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差。其中,2003~2004年主要是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而2012年开始的转变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前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分不开的,在此之后,自治区出台的“十三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将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培育发展其他新兴服务业,这进一步推动着现代服务业在2016年之后的发展速度,并使得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开始迈入勉强协调的新阶段。
(四)灰色模型预测。灰色预测GM(1,1)模型在时间序列较短、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可获得较精确的短期预测结果。因此,本文在获得1996~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于未来六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生成:
X(1)(k)=■X(0)(i) (6)
2、建立白化方程:
■+ax(1)=b (7)
3、将白化方程离散化,得到GM(1,1)灰微分方程:
x(0)(k)+a(z)(1)(k)=b (8)
4、白化微分方程求解:
X(1)t=X(1)(1)-■e-ak+■ (9)
其中,a、b为未知参数,可通过■=(BTB)-1BT×X求得。
通过灰色预测GM(1,1)模型求得的预测值需经过后验差检验,并对照精度等级表判定其拟合精度结果见表3。(表3)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来看,所预测的2019~2024年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预测结果看,若按此态势持续发展,在未来6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迈进协调发展阶段。
三、结果与讨论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对此进行简要总结:第一,1996~2018年乌鲁木齐市现代服务业系统和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除2003年外均高于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其中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在2003~2009年出现下降趋势,但自2014年起,出现增速加快的趋势。第二,1996~2018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大致处于稳步转好的状态,耦合协调度由0.2115上升至0.5855,经历了从中级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其中以2016年为界由失调开始转向协调。第三,通过模型预测可得,在未来六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预计于2022年迈进中级协调发展阶段。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快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乌鲁木齐市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把握好“西部大开发”的加速发展阶段,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给予更多专项优惠政策及税费减免等;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信贷平台的支持,推动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及区位优势,增加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交流,可通过推动乌鲁木齐会展中心的发展,利用中国—亚欧国际博览会更好的吸引外资与招商。此外,更要加大对创新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力度、及R&D投入。并可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第二,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完善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引导老城区人口向新区的转移,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与产业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后劲。第三,重视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目前,乌鲁木齐-昌吉在全疆具有较明显的发展优势,因此可进一步扩大其教育、商业等产业的优势,培育以乌昌为中心的区域增长极,并以此辐射周边地区。第四,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优势,发展相关文化旅游产业。新疆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又拥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且有着努力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支柱产业的相关政策。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形成独特且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针对衡量现代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指标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并且由于部分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在相关指标选取上尚不全面。对于更长时间段的变化规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是否会发生重要转折等问题由于目前相关数据难以获得而亟待之后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1.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刘晶,何伦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型城镇化驱动因素量化分析与对策——基于LASSO的变量筛选[J].干旱区地理,2019.42(06).
[3]高聪聪,郭丰.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1).
[4]薛文婷.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5).
[5]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
[6]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
[7]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
[8]杨佩卿.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以西部地区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9.41(03).
[9]卢有斌,孜比布拉·司马义,李晓东,赵学鹏,盛永财.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与预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01).
[10]朱万春.新型城镇化与现代服务业如何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2017(31).
[11]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01).
[12]魏巍.集聚视角下的服务业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3]武云亮,赵君.安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6).
[14]赵家羚,姜安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6(11).
[15]王晶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07).
[16]栾峰.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7]陆根尧,盛龙.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理论与实证[J].发展研究,2012(10).
[18]杨仁发,李娜娜.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城镇化[J].财经科学,2016(06).
[19]刘望辉,张奋勤,刘习平.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4).
[20]周亮,车磊,孙东琪.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9.39(06).
[21]孟琳琳,李江苏,李明月,宋莹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06).
[22]徐小琴.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20(05).
[23]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
[24]昌晶亮,余洪.大湘西地区旅游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6.36(06).
[25]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02).
[26]武京涛,涂建军,阎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27]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42(01).
[28]闫人华,熊黑钢,瞿秀华,等.1975年以来新疆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03).
[29]吴春广.GM(1,1)模型的改进与应用及其MATLAB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