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基于CiteSpace的合作治理研究进展 |
第657期 作者:□文/吴秀才 时间:2021/5/16 16:05:04 浏览:310次 |
[提要] 合作治理已经成为学界探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应对变化的社会的一种理论和手段,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976篇以合作治理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用时空知识图谱及内容知识图谱作为分析维度,展示国内学者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分析发现:合作治理研究在不断推进,研究的重点随着政策出台不断更新,但在机构和学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近几年研究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合作治理理论介绍和结合国内实践的的困境研究,更需要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之间不断深化合作。
关键词:合作治理;研究进展;热点分析;CiteSpace;CNKI
基金项目: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2020年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合作治理理论下社区疫情防控研究”(QS202017)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2月2日
引言
作为理解政府、市场、社会共同解决“棘手问题”的对策、手段意义上的合作治理在本世纪初被介绍到国内,自此国内的研究者对合作治理的研究便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合作治理的概念和特征、参与主体及关系、困境、合作治理案例等。对合作治理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介绍的文献从知网来看有3篇。蔡长坤从国外文献的视角从合作治理概念的“迷思”、分析框架、实施可能性、影响几方面进行论述,基于此作者认为未来对合作治理的研究应该在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提出问题,整合理论,构建更为完整的框架,超越价值研究,走向经验研究。苟欢以中国知网2000~2016年间的合作治理的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得出合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始终立足于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视域,秉持行动主义路径的研究原则,启用相似性思维,在社会网络化结构中开展基于治理行动者及其关系、行动规范、合作实践考察等维度的新型考察研究。王培培通过对近三年核心期刊的合作治理相关研究发现,理论研究还有待系统和深化,各个领域有了问题才总结经验,合作治理理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政府与社会组织、市场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互动合作,还未形成全面的合作发展;合作治理的运用也只是在政府、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实践,而在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还几乎找不到运用合作治理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章。
上述研究文章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了国内外学者对合作治理理论的研究,其中对合作治理研究和应用方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乏真知灼见。从研究时间跨度上来看,要么是时间跨度够长,但研究距今已过去几年,国内相关理论已经有了新的研究进展,要么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国内合作治理研究的整体轮廓。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以上研究者都从自己专业的视角和领域提出了合作治理研究的重点、难点、着力点,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不管学者对本理论的继续研究,还是此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都要植根于具体的社会情境,拉长时间的跨度,原有的研究假设、研究情景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研究的理论适用性和实效性都要打上问号。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以上研究都是在读文献、析文献上基础上的个人观点的呈现,多是“我”眼中的合作治理的样貌,无法从“第三者”的视角无涉的进行分析。因此,针对以上疑惑,笔者将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对合作治理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求合作治理自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话语以来的研究状况。通过对合作治理研究的研究机构、作者分布、热点主题聚类等知识图谱分析,以期为合作治理深入而持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知识图谱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来龙去脉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并把图谱上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自动标识出来。可以通过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间的时间映射来探讨学科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其关键词共现能够敏锐、直接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因此,研究将关键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筛选和分析的依据,对“合作治理”相关研究进行研究进展和热点分析。
(二)数据来源。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合作治理相关研究的关键词作为筛选标准,对关键词、研究者、研究机构等变量进行词频、聚类、突显分析。在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筛选,具体是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设置关键词为“合作治理”,时间范围不设起始年,结束年设置为2020年,来源类别为“所有期刊”,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语言类别为“中文”,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13日上午9时。在此条件下共检索出数据记录981条,此后对数据进行筛选、删除,最终获取数据记录976条。此后用CiteSpace对数据进行转换,分别对关键词、学者、学术机构进行分析。
(三)分析步骤。用CiteSpace自带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将CNKI(中国知网)中导出为Refworks格式的文件资料转化为CiteSpace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3~2020(经对知网数据分析,2003年之前的五篇文献参考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大,且其多合作治理的定义偏离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故在此时间跨度设置为2003年起),间隔为1年;设置阈值(c、cc、ccv,c为文献的被引频次、cc为文献的共被引频次、ccv文献的共引系数)为(2、2、20);关键词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的剪切连接方式,作者和机构选择Pathfinde的剪切连接方式,呈现分析图谱。
二、合作治理研究的时间图谱分析
国内学者对合作治理的研究最早是在2003年,张康之把合作治理介绍到公共管理领域,此后合作治理被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此后以张康之研究居多,学者们就合作治理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论文,从发文量上来看,2010年左右合作治理的相关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入。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理解社会治理的一个理论、方法和视角,合作治理越来越多的被学者们研究。到2017年论文产出数量进入峰值,达到134篇,此后三年学者们对合作治理的研究进入冷静期,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图1)
从时间图谱可以看到,合作治理理论介绍到国内之后的五年间受到的关注到一直不高,但随着其理论介绍的文章不断呈现,学者对其关注度不断提升。在政策领域上的转向,又一次将合作治理的热度不断推进,特别是2013年党中央首次提出“社会治理”之后,合作治理研究逐渐进入最盛的时期,此后合作治理研究的热度一直持续至今。从合作治理时间图谱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工作方法,合作治理先是被学者重视后来逐渐进入到政策领域,由于政策上的重视进而又导致理论研究的深入,正是理论与政策的不断纠缠才进一步丰富合作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三、合作治理研究的空间图谱分析
科学研究有其空间偏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机构的空间分布及核心研究团体和机构的情况。由图2得出,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术机构是合作治理研究的核心机构,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发文量较高。通过对发文量在前二十的研究机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机构发文数量比较均衡,说明国内对合作治理的研究呈现出多学术机构关注且成果丰硕的状况。(图2)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研究机构间合作研究情况,生成了合作治理研究的机构合作图谱,如下图3。机构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337个,连线79条,网络整体密度仅为0.0014,说明目前国内对合作治理研究的机构数量充足,不同研究机构的作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合作的紧密度较小,整体的研究呈现出分散态势。但结合图2,我们认为已经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但整体的研究凝聚力不强。(图3)
除了对机构发文的研究,研究还对发文学者(如图4)进行了研究,总体上呈现出部分学者研究的深入度更高,影响力更强。张康之自2003年一直将自己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在合作治理领域,其对合作治理的研究是奠基和引路的角色,单从发文数量上可以看出其影响力,同时史云贵等对合作治理的研究对学术界影响同样正面和积极。(图4)
总体上来说研究学者呈现出分散状态,合作研究不足,如图5所示。通过对发文者合作图谱分析发现,学者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378个,连线89条,网络整体密度仅为0.0012。通过对Citespace的拖动发现,图中呈现出的可视线条明显较少,研究者分布较广,研究团队中仅有张康之-张乾友-向玉琼、史云贵-王海龙等人、徐金燕-蒋利平、张诚-姚志友、谭兴中-闫建五个,且这五个研究团队内部的联系紧密程度较弱,在这五个研究团队之外其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研究相对不足。(图5)
四、合作治理研究的关键词图谱分析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的频次结合表1和图6可以看出,国内研究集中在“合作治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政府”、“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参与治理”、“多元主体”、“治理”、“社区治理”、“服务型政府”、“公众参与”、“治理模式”、“行动主义”等热点上。(表1、图6)
从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合作治理”中心性为0.55,“社会治理”和“政府”的中心性为0.08,“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中心性为0.04,根据中心性指数越高研究重点越突出可以看出,国内对以上关键词的研究的关注点较多,且从首次出现的时间来看,“合作治理”(2003年)、“地方政府”(2005年)、“政府”(2006年)、“社会组织”(2011年)、“社会治理”(2013年)研究的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变化,而研究的热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消失。
通过对关键词时序的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治理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政府主导的合作治理阶段(2003~2008年)这个阶段强调政府、地方政府在合作治理中的作用,开始探索参与治理,二是多元主体参与阶段(2009~2012年)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进一步探讨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合作治理,合作治理下的公共服务提供以及治理模式,第三阶段社会治理阶段(2013年至今),中央开始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社区治理、行动主义的研究开始盛行。(图7)
五、讨论与总结
从以上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合作治理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研究内容相对完整,但同样存在研究的结论不够深刻,合作研究呈现不足,研究转化为应用的实践尚需重视等特点,未来对合作治理的研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以往国内对合作治理的研究集中在其概念特征、参与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但就分析得出的关键词来看,对合作治理的案例研究、困境研究,域外合作治理理论的介绍及国内适应性研究相对不足。理论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理论内核,在理论译介和解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以理论指导国内合作治理的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合作治理可能面临的困境,进而升华为理论,以此来丰富理论的丰度和厚度。
(二)对合作治理的研究需要加强合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研究机构之间还是研究者之间对于合作治理的研究缺乏合作机制,进而影响到研究的深入度和影响力,因此需要在机构之间、学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通过机构分析可以发现,对合作治理研究集中地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关注的较少,现实中,东部地区在政社关系、社区治理等方面运用合作治理指导实践进而丰富了东部地区研究的素材,由于东西部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中西部地区在社会领域的合作治理实践并不发达,研究的环境背景并不具备,这也导致中西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要以研究机构为依托,通过机构之间的联系、合作,促使中西部地区走入到东部地区进行研究,在机构之间、机构的学者之间形成合作网络,进而促进合作治理相关研究,丰富理论研究,进而指导中西部地区的治理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蚌埠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蔡长昆.合作治理研究述评[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7.6(01).
[2]苟欢.合作治理:社会治理变革的新探索——中国“合作治理”研究(2000-2016)文献综述[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7.6(01).
[3]王培培.合作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研究综述——基于近三年与其有关的核心期刊[J].理论观察,2018(11).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
[5]陈超美(著),陈悦,侯剑华,梁永霞(译).Citespace 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03).
[6]闫守轩,朱宁波,曾佑来.十二年来我国课程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基于2001-2012年CSSCI数据库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03).
[7]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