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整村授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658期 作者:□文/吴晓梅 时间:2021/6/2 9:38:55 浏览:1487次
[提要] 普惠金融渠道之一就是“整村授信”模式,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方实际基础上,对“整村授信”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整村授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15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近几年颁布的“一号文件”中持续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个省委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本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积极响应进行创业,截至2018年初,我国农村农户创业人数达到七千多万人,农户创业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户创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户自身发展却举步维艰,出现了很多疲软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农户创业过程中出现融资难、融资贵。基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政府及专业机构的金融支持是关键所在,这不仅影响到农户创业的成功与否,更关乎乡村振兴发展全局。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一般是以城市为主要业务市场,较少将开拓市场的重心放在村镇地区,这使得农村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金融二元结构更加明显和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引导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业务市场中的一部分由城市逐渐转移到农村,利用低利率、高额度等措施快速抢占了农村优质客户,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市场来势汹汹,这严重加大了各个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压力。农村商业银行一般是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改革而成,是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活水源头。农商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地方金融机构,它与国有银行相比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相对单一等问题,因此农商行必须坚守政策指引,走普惠信贷道路,以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而“整村授信”这一创新普惠模式成为农商行坚守地方经济金融的一大利器。
从农商行自身发展来看,由于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来袭,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冲击,农商行的发展举步维艰。是坚守以往战略,继续将农村地区作为自己的主战场,还是向国有银行看齐,扩大规模发展,这成为各地农商行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整村授信”模式的顺利进行对于各地农商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从普惠金融发展来看,近年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是中央对各个金融机构的政策要求,这就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村地区,以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整村授信”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为整个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可以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程度,并且对多维贫困问题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信贷、储蓄等金融服务对农村地区的渗透也可以提高脱贫工作的质量。农村金融工作的顺利进行会直接影响到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而普惠金融的实施是否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王秋颖(2020)认为可以通过构建金融风险防御机制,来有效防控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等方面的困境,从而保证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内化。Muhammad Yunus(2016)提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五户联保”的创新贷款方式,让五个商户或者农户结为一个信用个体,五户之间责任连带,这种贷款方式无需做资产抵押,通过捆绑来降低贷款坏账风险。此外,互联网技术可以解决普惠金融实施方式较为单一的限制性问题,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相融合,从而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王英姿(2020)基于长三角地区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和TOPSIS验证了城乡收入二元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敏感程度具有地区间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减小二类和三类城市的收入二元化差异具有显著效果,但会加剧一类城市的收入差异程度。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转变发展模式,创新业务产品,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普惠信贷不是某一个金融主体的业务,也不是一个金融主体所能够承接的,惠普金融的推广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金融市场本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普惠金融的探讨虽然较多,但大部分是以理论创新为出发点,较少涉及到普惠金融信贷业务方面,也很少有具体的普惠金融业务的方案分析探讨。本文以农商行的“整村授信”为出发点,分析该信贷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这有利于充实普惠金融业务的实践结果,并为类似的信贷业务提供借鉴经验,全面拓宽普惠金融实施路径。
三、发展现状
整村授信是较为典型的批发式信贷模式,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进行收集处理客户信息,推广金融服务和产品,实现批量销售,提供有效授信金额。这种信贷业务实质是将贷款从传统的“被动”变为“主动”授信,主动服务、主动寻找客户、主动管理信用;主要面对的人群是传统金融机构所受理客户之外的农户、农村小微企业,为这类人群地较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服务,及时而有效地获得信贷资金。这种业务的服务目标大多是小规模、低流量的资金,大金额的贷款金额无法得到满足。
农商行作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本地区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由于政策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引导,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把业务重心转移到农村,另外加之监管力度加强、转型进度过慢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农商行的市场份额连年下降,特别是零售贷款业务不断遭到同行冲击,“整村授信”模式成为农商行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四、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队伍建设
1、普惠信贷经理人员不足。整村授信和大额信贷不同,整村授信涉及的单个金额较少,授信户数多,并且涉及到各个行业,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如果想要实现信贷五级分类管理,这就要求需要足够多的客户经理到基层走访调查,但从农商行人力资源情况来看,很难达到合格信用管理的标准。并且农村地区的农商行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以江都农商行为例,该地区只有85名客户经理,这些经理中30岁以上的约占到70%,年龄结构较为老龄化。
2、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不高。在整村授信业务中受理的贷款涉及到各行各业,这就需要了解各个行业特征和经济情况,而实际操作中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够扎实,不能掌握贷款中涉及到行业的专业知识,识别申请的贷款中隐藏的真正风险,这也就无法判断出客户质量的高低,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坏账风险。此外,在放贷过程中,部分客户经理没有做到尽职调查,甚至出现为了业绩而放贷,帮助不符合资质的借款人提高信用度,或者发现信用问题没有记录或报告,导致贷款难以追回或造成损失。
(二)信用管理机制
1、轻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农商行相比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少,利润来源渠道较为狭窄。这样,大多数的农商行为了提高本行的收入利润,就把业务重点放到贷款业务上,而信贷客户经理为了自身业绩,一味地追求信贷数量、提高放贷额度,这样就会不自觉地降低信贷标准、降低农户的信用等级,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贷风险,发生坏账。因为信用管理这类业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大部分的农商行并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者设有相关的风控部门,但是部门人员没有尽到自己的部门责任,形同虚设。
2、信用制度不健全。因为大部分的农商行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各个信贷程序都存在信用风险,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信贷坏账现象。整村授信所涉及的单个客户贷款额度较少,因此没有对单个客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所以在出现信用风险时,农商行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资金追回。此外,信用管理制度的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并且信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也缺乏紧密联系,这样信管部门就难以掌握全面的农户信用信息,从而孤立无援。
3、信息机制不健全。在整村授信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大多数信用平台采集的只有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缺少信贷部门所关心的能够反映农户家庭收入来源及支出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还包括该农户纳税情况、不动产情况、社保缴费等信息。由于收集信息的种类较多且收集困难,这就需要有健全的信息管理机制,以保证全面掌握评定农户信用等级的资料。
(三)服务机制方面
1、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地方政法发布相关的《整村授信实施办法》之后,并没有颁布一系列的完善条例,如火如荼的开局热情散去后,因为没有持续的考核方法继续支持这项工作,这就形成了高开低走的局面。此外,因为政府部门的政策缺少持续性,对地区金融环境建设不持续,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也无法为农商行提供政策保障;加之农商行属于地方性的股份制银行,需要自负盈亏,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保障,放贷给农户的风险就需要农商行自身承担,这就造成了农商行信贷人员惜贷不贷的现象。
2、考核机制未实现。没有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或者已经设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但在实际实施中没有按照机制的要求履行赏罚奖惩。这不仅包括农商行本身对员工的奖惩,也包括政府部门对普惠金融相关机构的奖惩。政府承诺对普惠金融的资金扶持未实施到位,这就大大降低了整村授信,甚至于普惠金融实施的积极性。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扩大整村授信工作队伍,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这有利于提高整体业务质量水平。在每个信贷环节人员数量分配方面,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标准,要根据每个信贷环节的工作量,合理分配信贷人员数量及年龄结构。要对整村授信业务人员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让其在日常授信放贷过程中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信贷业务,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仅包括信贷本职的基础知识,还要涉及到法律、经济、金融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确保信贷评级、风险管控、放贷工作的高效性、准确性。
(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整村授信创新型信贷模式落实到位,政府部门应做好整村授信财政补贴政策工作,提高整村授信业务考核的真实度和关注度,将考核机制贯彻到乡镇的“三农”工作中,以支持农商行整村授信惠农贷款的顺利进行。此外,要鼓励其他涉农的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利用已经掌握的信用渠道和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信用收集、采集渠道,统筹建设区域信用平台,打破机构之间信息屏障,为整村授信模式服务。
(三)加强监管力度。对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检验业务经理在放贷过程中是否遵循信贷标准,恪尽职守,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降低坏账风险。提高信贷人员的合规化教育,提高信贷人员合规化意识。目前,在进行某一农户授信时,一般是由一个工作人员办结此业务,这就会出现各种主观因素,其他业务人员不了解信贷具体细节,无法察觉出现的问题。因此,应改善业务办理流程,完善信贷业务人员的监管制度。
(四)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对于整村授信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整村授信这一信贷模式,更重要的是宣传普惠金融,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要宣传整村授信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提高农户对普惠金融认识,更要提高农户对信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户对信用维护的正确认识,从根源上破解传统贷款坏账风险,打破传统信贷模式持续性差的问题。在进行整村授信宣传过程中,在做到硬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软宣传,比如用信贷资金支持学校教育、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户金融知识的宣传。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栋浩,尹志超,隋钰冰.金融普惠可以提高减贫质量吗——基于多维贫困的分析[J].南方经济,2020(10).
[2]赵健.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户贫困减缓:基于中部六省的经验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36(21).
[3]王秋颖,赵德海.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0(10).
[4]Muhammad Yunus.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Microfinance Projects:AnIndian Case Study[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6(09).
[5]王英姿.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研究——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5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