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分析 |
第658期 作者:□文/沈媛媛 时间:2021/6/2 9:44:41 浏览:264次 |
[提要]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河南省为例,研究使用OLS回归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交通网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是影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村财政支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治理主体多元化是解决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面源污染;OLS回归;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9日
一、引言
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河南省是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区,但是河南省整体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郭莹莹认为河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还主要体现在空间一体化上,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一体化融合进程明显滞后,这说明河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偏低。郭荣朝认为整合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资源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可以推动人口城镇化。张合林、王亚晨、刘颖认为人口城镇化率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较大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促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村发展,进而吸引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促进人口要素的双向流动。周新秀、刘岩从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衡量城乡一体化。陈坤秋、龙花楼用每个居民的收支差额来反映城乡居民的绝对剩余,表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刘守英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和机制的核心是人、土地、资本的融合。张静通过结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这三个基本要素来衡量城乡一体化水平。在环境建设中,河南省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是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关键。近年来,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仍保持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种植习惯,塑料膜、农药、农用化肥等农业用品的投入逐渐增加,陈彦霏认为在当今城市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今天,农村环境也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环境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罗志勇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加强农村生态治理,通过整体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来实现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李太平指出,肥料的面源污染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杨育红通过小流域废水质量优化管理模型,研究农村面源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研究这二者关系的却不多,特别是河南省。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但城乡发展水平不高,关于河南省的实证研究较少,比较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变量的选取。本文自变量是城乡一体化,因变量是农业面源污染。因此,研究变量选择城乡一体化指标和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物指标。指标选取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得出。城乡一体化指标主要从人、地、资本三方面考虑,所以城乡一体化指标变量有:(1)人口城镇化率:这对于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比较重要,而劳动力转移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做出了贡献。刺激农村发展,从而将城市人口吸引到农村地区,促进人口要素的双向流动。(2)人均GDP: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能够推动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当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时,差距越小,则越有利于人才的双向流动,促进“人”的融合。(4)交通网密度:反映了交通发展程度。交通网络越密集,交通越便利,越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空间的融合。(5)人均邮电业务量:反映了城乡往来便利状况,数值越大说明越有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发展。(6)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对比系数是人均第一产业产值/人均第二三产业产值):反映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之间经济结构的差异,反映了城市和农村的资本配置状况。该值越高,城乡产业的差距越小,越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农村面源污染物指标有:(1)COD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指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与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之和,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重。本文选用COD排放量来代表水污染情况);(2)SO2排放量(SO2是最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本文用SO2代表大气污染情况);(3)氨氮排放量(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二)实证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本文检验城乡一体化指标与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格式为:
污染排放量=α+β1+β2+ε
式中,α是模型截距项,β是影响因素的系数,β1是城乡一体化指标,β2是控制指标,ε是随机扰动项,反映其他无法关注的因素。
首先我们运行ADF单位根检验,目的是消除不稳定的指标变量,然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OLS进行估算。也就是说,使用城乡一体化指标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从而对污染物排放指标变量进行回归。
本文中指标变量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结果与分析。首先应用EVIEWS 10.0对所有变量进行ADF单元根检验,目的是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测试这些变量的平稳性。(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原序列都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人工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交通网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二元对比系数、COD排放量、SO2排放量都拒绝了原假设认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而人均GDP和氨氮排放量没有能拒绝原假设,被认为是一阶差分不平稳的数列。因此在指标变量中被剔除。
(二)模型估计结果。在本文中,COD排放量、SO2排放作为因变量,人工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交通网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二元对比系数作为自变量。首先,使用最小二乘回归法OLS模型估算。某些变量未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因此无法包含在模型中。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从模型回归P值可以看出,人工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人均邮电业务量、二元对比系数对COD排放量的影响都不显著,但是交通网密度对COD排放量的影响是极显著的,而且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交通网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对SO2排放量都是极其显著的,只有二元对比系数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
(三)原因分析
1、交通越来越便利。城乡之间交通越来越发达,交通网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工具本身就会带来污染,而且由于交通变利,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搬到郊区和农村地区,将城市污染转移或扩大到农村,大量的废水、废气被排放,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
2、人口城镇化率升高。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城乡一体化加深,人口城镇化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人口缺失、劳动力不足,空心化严重,农村留守的大多都是儿童和老人,人才和技术都十分缺失,所以对环境的治理首先是不太重视,其次也没有劳动力和技术条件。
3、农民收入增长。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乡村家庭支出也相应增加,生活方式转变,这一变化必然导致消费品数量相应增加。但农村环境设施如果没有变化,消费品的增加将导致产生垃圾的数量也会增加,但却没有相应的垃圾处理方式,所以造成垃圾堆积,环境污染。
4、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现代农业生产已经离不开农药和塑料薄膜以及化肥的辅助。因此,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化肥、农药、塑料膜的滥用,这是造成面源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财政支持力度。一直以来,城市一直是河南省环保活动的重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不到位,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无法应对当前的污染状况。因此,政府部门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增加向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增加对当地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的控制能力。
(二)加快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由于河南省近些年经济加速发展,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当前的农村发展模式正在刺激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增加。因此,政府应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弃污染产业,发展绿色和生态产业,加速生产技术的进步,同时增加财政支持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这可以有效地控制农村的面源污染。
(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是个体的责任,而是社会各方共同的责任,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因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仅依靠政府治理来实现治理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时,同时将政府和农民视为平等的主体,并且吸收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最终形成有效治理。
(四)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必然导致消费和支出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农村居民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并充分意识到污染的有害影响,从而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将相应的经济、法律和政策措施作为补充,以实现绿色生产,避免进一步加剧农村面源污染。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莹莹.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测度和横向比较研究[J].经济界,2018(04).
[2]郭荣朝.河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6(04).
[3]张合林,王亚晨,刘颖.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J].财经科学,2020(10).
[4]周新秀,刘岩.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为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01).
[5]陈坤秋,龙花楼.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02).
[6]刘守英.乡村振兴要“活力、活人、活村”[J].农村工作通讯,2018(09).
[7]张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省域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1).
[8]陈彦霏.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乡村科技,2018(09).
[9]罗志勇.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中的农村生态治理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生态治理实践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
[10]李太平,张锋,胡浩.中国化肥面源污染EKC验证及其驱动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
[11]杨育红,阎百兴.小流域面源污染减控措施优化管理[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02).
[12]戴红军,孙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1990-2009年的数据[J].生态经济,2013(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