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政府治理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
第659期 作者:□文/朱 琳 时间:2021/6/16 10:08:52 浏览:232次 |
[提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数量的激增,加速信息的传递和发展。邻避冲突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进一步加速演化,成为政府治理邻避冲突和网络舆情的阻力和绊脚石。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在某种互联网时代存在相互的作用关系,只有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治理邻避冲突和网络舆情,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邻避冲突;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21日
一、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的作用关系
(一)邻避冲突引发网络舆情。邻避冲突中的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复杂矛盾和社会热点相互交织错落的体现。邻避冲突在网络环境下是社会公众在网络空间意见的表达,当邻避冲突蔓延到网络空间,舆论发酵时间变得更短、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从而政府面临的舆论压力也会随之加大。当身处于现今网络社会,政府不仅面对当地民众的利益诉求,还需要应对全社会的关注和舆论的压力,迫使政府提升应对邻避冲突中网络舆情的能力,解决好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全社会公众的关注。
(二)网络舆情推动邻避冲突的发展。网络舆情具有及时性和交流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会被快速传播放大。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迅速,邻避冲突事件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本身具有负的外部性,建设成本却需要项目周边的社会公众承担。在网络平台中,网络会有意无意地大肆渲染事件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公众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容易产生激愤的社会心理。当邻避冲突发展到网络空间,网络会反过来推动邻避冲突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化、影响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舆情加速邻避冲突的恶化和发展。网络舆情的引发不仅会在客观上推动邻避冲突事态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速邻避冲突事件的恶化。刚开始社会公众会在网络平台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当网络上的观点发酵成舆情,联名“抗议”活动会走上街头,邻避事态进一步严峻和扩大,从而加大政府对邻避冲突的治理难度。
二、政府治理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现状
(一)政府治理主体单一。在我国政府治理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治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更有利于达到治理效果。治理主体单一导致政府治理负担加重、治理主体之间信任感缺失、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在治理邻避冲突事件中还是治理邻避冲突产生的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在邻避冲突中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过程中,政府单一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在进行决策时不倾听公众的意见,加上信息公开滞后,公众与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质疑与舆论热议。当邻避事件发生时,政府只顾对事件进行善后工作,而忽视对舆论的治理与谣言的监管,导致事件陷入越治理越发展的恶性循环。政府单一的治理模式,导致公众参与决策不足,公众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却不能够参与到项目决策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公众的参与意识被磨灭。在邻避性事件的治理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本该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在我国却转化为了层层的行政审批过程,公众参与仅成为过程性程序。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不重视与公众沟通,不为民解答疑惑,当邻避冲突事件发生后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面对。社会组织在政府单一治理的模式下,缺少社会资源,为了生存发展而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当与政府产生不同观点时会保持沉默,并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政府单一的治理模式,使政府在治理邻避冲突和网络舆情时压力增大、手段常规,不能产生较好的治理效果。
(二)预警机制不完善。近年来,邻避冲突事件频发的背后是政府不积极的回应方式,也是政府预警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在邻避冲突的案例中,政府的侧重点放在冲突事件发生后期的治理过程中,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预警过程。政府往往认为在邻避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只要做好环境测评和项目风险评估就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布信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单方面认为政府是信息的发布者,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网络的快速传递性和交互性使得信息在短时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邻避冲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过程,在酝酿时期到爆发时期具有一定的时间段,这段时间正是政府制定预警措施的关键期,当社会公众在邻避冲突的酝酿期感知到邻避风险,向政府反映利益诉求和要求信息公开时,由于得不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他们会在网络上制造网络舆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向政府施加舆论压力,由于政府事前没有预警措施,而不能有效应对。
(三)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信息是当今社会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种要素。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公开渠道不通畅。公众的知情权被无视或没有将公众的知情权深入到决策中,只浮于表面。政府部门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自我决策,不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项目的相关信息,社会公众不能清除地了解相关信息。虽然政府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但网站的公告位置不明显,并没有将公告信息放在官网的首页、明显的位置,使得广大公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看到相关媒体的转发时,社会公众就已经受到媒体观点的左右,认为媒体的观点是正确的。虽然政府引进的邻避项目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但由于网络舆论对“邻避”的过多阐述,使社会公众认为只要是邻避设施都是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渠道不通畅,社会公众不能及时地了解信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对邻避项目带来的风险是主观的,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会接受一些不准确和错误的概念,造成大众的心理不悦,导致自我过度的保护,从而造成邻避冲突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四)大众媒体引导舆论走向。大众传媒在邻避冲突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不只局限于口口相传或电视报道,信息更多的储存在各大网站平台中。信息化时代,信息被飞速地转发和传递。在邻避事件中,大众传媒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引导着舆论走向,左右着网民对事件的看法。如,2016年连云港反对核废料处理厂的建设事件中,大众传媒将引导舆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事件的起因在于不负责任的媒体转载不确实的新闻,引发网络舆论,进而造成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导致人心惶惶,社会秩序紊乱。群众情绪激愤的背后是部分网络媒体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普通民众对家园的期盼和热爱成为他们牟利的工具,这成为连云港邻避冲突事件的起因和导火索。在邻避项目并未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时,大众传媒听信小道消息在网络上肆意散发信息,引起社会关注和强烈反响。大众传媒引导着舆论走向,这给政府应对邻避冲突事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对大众传媒的正确引导,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政府治理邻避冲突与网络舆情对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协同联动治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协同联动治理模式是现代化治理邻避冲突中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政府在治理邻避冲突中网络舆情上存在治理主体单一的问题,导致治理缺乏积极有效的策略,错过治理的最佳时机。政府要提升邻避冲突中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优化、整合、协同多主体的优势资源,应该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大众传媒、企业、网民在内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政府作为邻避事件的决策者,在邻避事件的治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对事件进行预警、评估、分析、监测等多项工作。政府应与大众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大众传媒在网络舆情产生的过程中具有高效的传播功能,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应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政府新闻发布会、记者会的召开,大众传媒应当竭力正确地报道,不可歪曲政府的意思,向社会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帮助政府引导舆论导向。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桥梁,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中去。不管是营利的社会组织还是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在网络舆情产生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协助政府协调社会公众的情绪和网民的心情。积极准确地传达政府的思想,同时也要将社会公众和网民的意愿传达给政府,维护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的同时也要协调好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项目承建企业作为邻避项目建设的主体方,应该在邻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主动承担项目建设周边的社会责任。在邻避冲突网络舆情发生后,私营企业如果具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政府积极进行舆情监测、分析工作,高效率地帮助政府进行舆情治理。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在舆情发生的过程中,要不信谣、不传谣,正确、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整个治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可以围绕治理快速及时、伤害最小、覆盖面最广等原则,尽量满足其他多个治理主体的合理化需求,让网络舆情治理效果得到最大发挥。
(二)建立健全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大数据预警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舆情传播的主体方、受众方和传播方式上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于发布主体可以建立发布主体维度的二级指标包括主体身份影响力、活跃度,三级指标为当事人、知情人、围观者、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即在舆论事件中,舆情的传播者、鼓吹者,他们所见所闻的信息通过文字、声像等方式进行发布;对受众群体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影响力、参与度、倾向性、地域分布四个指标进行二级指标的划分。影响力又可以从浏览量、发文量、转发量三个指标进行三级划分;倾向性可以从支持意见、反对意见、模糊意见三个指标进行三级划分;地域分布可以以各个省级为单位进行三级划分。对于传播方式上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从传播渠道上如微博、微信、客户端、贴吧等四个指标建立三级指标,传播内容可以从内容详略程度和文本文件的清晰度、文本文件的长度三个指标建立三级指标。实现预警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危机事件大数据库,实现自动匹配识别功能。预警指标的应用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建立数据库,做好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提高信息公开程度。在邻避事件和网络舆情事件中,信息公开程度是稳定人心的基石,是制止传闻的最佳方式。提高信息公开度是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有效方式,政府公开信息的程度与社会公众对政府信任的程度成正比关系。社会公众在网络空间对关于邻避项目信息进行浏览、评论、转发的过程原因是社会公众对事件的过程不了解,政府信息不通明、不公开。政府在治理邻避冲突事件中所产生的网络舆情过程中,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在官方网站平台上及时进行事件信息的公开,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信息,使社会公众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必须全方位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听证会等方式,提高公众自愿性,从而减少舆论压力。信息的公开透明化在打破社会谣言,增强政府公信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在邻避冲突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中,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邻避冲突事件中,社会公众常以大规模的“散步”活动来反抗项目的建设,事件的背后是舆论的蔓延和传播,究其原因是政府没有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健全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一方面是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是掌握舆论的制高地,掌握意见表达的主动权。政府必须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掌握良好的舆论信息,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政府应由信息的控制者向信息的传输者转变,从被动的信息公开向及时发布信息转变。另一方面政府要与新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积极通过新媒体传递政府的态度。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活动向社会公众表明立场。同时,新媒体应该坚持真实、全面的原则,报道事实真相,积极配合政府的活动,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云泽.从舆情监测升级为舆情预警的思路研究[J].人民论坛,2019(32).
[2]杨爱.我国邻避冲突的成因及预防对策[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