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万科A独立董事独立性案例分析
第659期 作者:□文/黄小龙 时间:2021/6/16 10:25:35 浏览:345次
[提要] 自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实践中出现许多不符合设立初衷的“特色”。各式各样的内部人控制与独董不独问题不断出现,在我国发展国情下独立董事已经客观成为企业上市的花瓶。本文以万科独立董事一案为案例,研究分析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特殊性,寻找我国实践中独立董事独立性难以保障的客观原因,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万科集团;独立董事;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26日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公司的发展中,为避免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情形以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危害股东的权益,我国证监会引入了欧美的独立董事制度。但20年来,在我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水土不服”、“独立董事不独立”的情况,出现职责模糊、责任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独立董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公司管理人员的作用,常常沦为董事会的摆设。作为独树一帜的独立董事制度,其特性常常引发人们的争议。为此,本文将以“万科董事会议”为例,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进行分析。
(二)研究意义。如何保证经营者不违背所有者的利益目标,同时又减少代理控制公司的成本,是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独立董事作为避免企业出现严重矛盾、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重要角色,其代表了公司治理中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和所有者在公司的重要权力分配。当然,其引发的问题也常常被人们拿来分析与研究。
(三)研究内容。2016年6月18日,万科A披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等一系列公告。但随后股东华润发表声明,对万科A公告中的董事会表决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认为独立董事张利平回避表决的一票应当算入投票总人数中。从表面来看,双方争议的关键在于张利平的投票权是否有效。因此,本文针对万科A案例进行分析,详尽描述客观事实,合理运用方法进行分析,并做出此次研究分析的总结。
(四)研究目标。其一,分析得出此次万科事件对国内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其二,研究得出如何完善与加强国内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与重要性,如何监督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其三,提出一些关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之路该如何走、如何发展的建议。
(五)研究方法。合理运用前人丰富的理论知识,汲取当中的精华部分,结合万科A独立董事的案例与我国20年来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解析案例,利用充分的数据结合前人的理论依据,对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最后,解析总结出在未来可靠合理的发展方式。
(六)文献综述。我国很早在公司法律法规上引入独立董事的要求,公司想通过上市融得资金,就必然需要设置符合规定的各名目的独董们。但由于我国独立董事相关法规落实尚欠妥,大股东独掌企业内话语权的现状普遍,“缺乏后台”的独立董事束手束脚,作用趋于“花瓶”。属于舶来品的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但是,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企业中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有极大的拓展潜力。
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上市企业,在选择独立董事时需要注意关联性的问题。为了地区的整体利益,落后地区应当努力发展企业的培养能力,培养一批忠于本土的优秀管理人才。客观上来看,当地人才市场、发展环境等也是制约人才成长、制约企业选择独立董事的一项重要因素。
中国独立董事并没有较好地发挥相应作用,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与薪酬激励模式不合理,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实力悬殊,外部市场对独立董事的需求较弱,独立董事工作勤勉程度难以保障,以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定位重叠等。我国在完善该制度时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独立董事制度,应当结合实际国情。长远来看,资本市场自发的企业制度改革最符合发展拓张与盈利的需求;短期而言,我们能做的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创造合适优质的独立董事培养土壤。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独立董事是指与公司经营管理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独立于公司股东,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应当对公司事务做出正确独立判断的董事。独立董事,指的是在当选资格上、利益关联上、选取程序上、行权上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与公司股东和公司管理层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不仅如此,独立董事还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公司中需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对相关问题发表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所以,独立董事又称非执行董事。公司成立董事会起,独立董事便承担起提出独立客观判断的责任。
(二)相关理论分析
1、独立董事代理成本理论。独立董事代理成本理论中,创立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变经营者决策权力的结构,监督、制衡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行为,降低背离所有者目标的可能,促进代理方与委托方的利益相同,提高运营效益。其理论重点关注管理层的权力配置结构来实现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约,避免出现权力过大的情况,达到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亦言之,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此理论从股东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管理者的权力制衡结构,得出独立董事在企业管理者结构中存在必要性的结论。
2、董事会职能分化理论。仅靠权力自身意志控制的一元制企业,存在较多的主观不可控风险,企业的发展也欠缺监督。所以,必须在权力中成立一个专门的承担监督职责的权力机构,以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目的。这种股东权力在内部产生职能分化的必需性,成为了创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本理论来源。董事会中监事的缺乏,导致了企业中权力失衡,必然需要从全体董事中分离出独立董事负责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监事职责。这种理论潜在包含了一个既定的前提,那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必须通过合适且恰当的权力配置平衡才能达到良好运作的既定要求。
从客观事实看来,两者都能达到权力制衡与监督的目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代理成本理论更加抽象,理论化程度较高,而职能分化理论更重在实际生活中的管理者权力分化。
三、案例介绍
万科集团是我国一家规模巨大的大型房地产企业。2016年6月18日,万科发布上市公司公告称重组方案在董事会获得通过。但股东华润公司却坚称投票出现问题,重组方案不应通过。原因在于,独立董事张利平,2010年出任万科独立董事一职,但在2015年7月,当选美国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张利平认为自身存在潜在的利益关联,于是申请回避表决,但这一票是否计入投票总人数是重组方案能否通过的关键。这一分歧最终导致万科的深铁增发议案能否通过以及万科归属权的问题,华润的不满也源于此。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独立董事张利平的关联身份,换言之是万科股东利益斗争的问题。严格来说,此事在法律上并不难定论。
但此案例的关键在于,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张利平的独立董事身份上。众所周知,独立董事最重要的特性便是独立,不能与任职公司有关联交易或利益冲突。连张利平选择回避表决,表面其本人都已知情其在万科的独立董事职位与其任职公司有关联交易与利益冲突,却仍担任着万科的独立董事。这种操作严重违反了公司法中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要求,犯了“独董不关联,关联不独董”的大忌。此案例即是本文研究分析的重点所在。
四、案例分析
此次万科的深铁增发投票中,张利平的一票直接影响提案能否通过,对万科的股东们至关重要。第一个焦点在于,此处的关联交易是否能够法律界定、是否真实存在。对此,相关数据表明早在2015年6月万科便与张利平所在的黑石集团合作成立万科物流地产公司,想要证明张利平无关联交易几乎不可能。第二个焦点便是,张利平自知存在严重关联交易仍担任万科的独立董事一职,且在任职黑石集团主席与万科后成立了合作企业,甚至提出回避表决的原因都离谱至极,完全不把独董的独立性要求放在眼里,由此可知当事人问题很大。那么,一位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专业背景知识甚至常与政府、企业打交道的资深人士,为何无视相关法规制度,做出此番令人费解的行为。
但如今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越倾向于战略决策,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性无法面面俱到,独立董事制度便由此而产生。在万科A案例中,独立董事张利平身为黑石公司中华区主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近期黑石集团与万科业务往来的内部人关系链。就独立董事的义务而言,独立性与专业性无法保证。所以,张利平在出任黑石集团主席后继续担任万科独立董事是非常不合适的。
万科此次公开回避表决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我国独董制度20年来的发展仍未摆脱“花瓶独董”的尴尬身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监管的不到位、惩戒方式不严谨,都是上市公司漠视甚至无视独董法规的源头。我国公司治理的结构失衡和独立董事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是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常被大股东欺压利益、公司利润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五、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尽管我国引入发展独立董事制度已有20年,但万科A一案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我国独董法规与监督机构的完善仍任重道远,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仍有待改观。盲目的全盘引进独立董事制度不是治病良方,取其精华、结合国情才是济世之道。我国实行独董制度时间尚短,不应片面地宣告失败,应该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结合更多实际的问题,相应地完善独董制度。
(二)研究展望
1、保证独立董事的特殊性。在实践中,独立董事常与大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导致独董不独成为“花瓶独董”,甚至成为大股东的帮凶。由于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的严重问题,中小股东的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这违背了独立董事的设立初衷,也不利于我国股市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性作为独立董事的核心,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在立法上确保独董们能够放手行事,也防止大股东通过独董全面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
2、完善有关监管和追责法规。独立董事的目的是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的发展,被投资者和监管者寄予厚望。但是,道德约束没有强制执行的能力,法律法规又不够完善,导致了我国独董制度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相对应的,应当有保障其平稳发展的监督惩戒机制,增加违法的成本,降低人为因素出问题的可能。只有法规细致周到的囊括了独立董事权力责任追责的方方面面,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内生性问题的产生。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黎耀斌.试论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责任问题——以“6·17万科董事会会议”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9(08).
[2]周军.会计专业独立董事选聘与盈余管理——基于人才资源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4).
[3]李茂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22).
[4]周佰成,邵振文,孙祖珩.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功能缺失与制度重塑[J].社会科学战线,2017(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39577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