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身高歧视对工资收入差异的影响 |
第659期 作者:□文/杜 磊 时间:2021/6/16 10:54:09 浏览:402次 |
[提要] 在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身高歧视却极少引起重视。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采用OLS回归方法,并以遗传靶身高作为工具变量,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身高歧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体能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后,仍然存在“身高溢价”,同时身高对女性获得一般工作和男性获得非农行业工作均有抑制作用;分组回归发现,“身高溢价”在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身高歧视;工资差异;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21日
一、引言
在就业市场上的工作招聘中,一些就业单位除了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有要求外,对身高也有额外要求。即使较多企业逐渐放宽对身高的限制,但一些矮个人应聘者在面试时仍常遭淘汰,即使应聘成功,其在工资待遇方面也明显低于高个子员工。因而,身高似乎对工资和收入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即存在“身高溢价”。
至于“身高溢价”为何存在,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身高会影响体能和认知与非认知能力来影响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进一步影响个人的工资收入。二是存在对身高的歧视。由于存在“身高越高,体能越强”的传统观念,以及企业在招聘时有一定自主权,本着利润最大化的观点,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对应聘者制定要求无可厚非,人们逐渐认可这一身高限制,从而忽视了背后隐藏的歧视。
二、文献综述
存在身高歧视的前提是不同身高的劳动力群体会获得不同的工资,而普遍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高个子更容易获得工作,且能获得更高的工资。国外有关研究发现,身高对工资报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Hbler(2009)基于德国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身高与工资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曲线关系。
那么,身高为什么会引起工资和就业的差异,一种解释是不同身高的人劳动生产率不同。Hbler(2009)提出身高对工资产生影响主要在于高个子生产效率更高。至于高个子为何生产效率更高,也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越高的人身体越健康且体力更强,因此生产率更高。虽然在现今的劳动力市场,体力已经不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更高的人会被认为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除此之外,高个子更具有威严,在谈判和协商时更有优势,而矮个子因为曾经或现在遭受到羞辱,而变得自卑和内向且不善于社交,这些都将影响其生产力;另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矮个子的歧视。
有关身高歧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偏见型歧视,比如雇主更加偏好某一群体,或者顾客对某一群体的偏好使得雇主更多地雇佣这一群体;二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雇主在没有雇佣工人之前,并不知道不同群体的劳动生产率大小,但从历史数据来看,高个子劳动力生产率普遍较高,因而更多雇佣高个子工人。
有关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国内不少学者从户籍和性别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而身高歧视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却极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就“身高溢价”而言,江求川等(2013)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的数据回归发现:女性身高每增加1厘米会带来1.1%的月工资收入的提高。高文书(2009)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群体中都存在着身高溢价,采用工具变量回归得出的结论与简单回归一致,且影响程度还更高。至于歧视行为对“身高溢价”的影响大小,张晓云(2018)认为歧视的部分占比更大;而顾天竹等(2018)认为歧视的部分很小,较高男性的高收入几乎全部可以用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
身高歧视在中国无处不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较少,且仅计算身高溢价的大小。基于此,本文将使用中国家庭综合调查数据,并逐渐消除体力等因素对工资的影响,以此判断身高歧视是否存在,并计算不同性别个体在进入不同行业时是否存在身高阻碍效应。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文章首先分析身高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由于男女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将分别对男性和女性群体进行研究。首先构建收入方程:
lnincomei=α+βHi+γXi'+εi (1)
其中,i表示第i个劳动者,lnincomei表示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对数,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身高的边际效应,H表示劳动者的身高,X为其他影响工资的控制变量,如年龄、工作经验和教育经历等,X'为其转置矩阵,γ表示控制变量的系数矩阵,εi为误差项。基于理论分析和以往文献,可初步估计β为正,即身高对工资性收入存在积极影响,而受教育年限等会提高个人资本的积累,也会带来正的工资回报。
同时,为了测算身高对就业的影响大小,本文决定构建就业方程:
Yi=α+βHi+γXi'+εi (2)
其中,Y表示个人工作状态,就业时Y=1,失业时Y=0,其余变量与(1)式相同。考虑到身高对就业状态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决定选择probit模型分别估计男女群体身高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二)数据描述
1、收入方程。本文主要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并按照法定工作年龄选取16~55岁的女性非在校生和16~60岁的男性非在校生。对于异常值和缺失值,根据个人id匹配CFPS更早版本进行补充,或者找相似变量进行填补。将工作类别分为农业自雇、非农业自雇、农业受雇和非农业受雇四种类型。考虑到从事农业工作的个体在工作时体力对生产率影响较大,而非农业自雇群体所得不受劳动力市场的雇主影响,因此仅保留非农受雇群体。
紧接着进行变量选取,选择年工资性总收入(个人在一年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的总和)为因变量,并取自然对数;选择目前身高为解释变量;再选取年龄、工作经验和教育经历等为控制变量。表1是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1)
为了直观地观察收入与身高的关系,分性别计算不同身高个体的平均年收入,以身高和年收入为坐标轴构建曲线图表,并做出趋势线,如图1、图2所示。(图1、图2)
从图中可以大致看出身高与年收入的关系,但这不能直接衡量身高与收入的关系,其中存在着其他因素会同时影响身高和收入,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
2、就业方程。就业方程的数据同样来自CFPS(2018),选择16~55岁的女性非在校生和16~60岁的男性非在校生,并包括农业自雇、非农业自雇、农业受雇和非农业受雇四种工作类别。
四、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结果。从基准回归的第二、第五列可以看出,身高对男女性收入均有正向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身高每增加一厘米,男性和女性年工资性收入会分别提高0.595%和0.859%,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2第三、第六列再控制省份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得出的结果仍然显著。由于非农雇佣行业工作过程中,体力极少影响工作效率,且在回归中加入了健康状态和学历等代表人力资本的变量后仍然显著,而身高通过威严等影响收入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者歧视,因此从基准回归结果可以初步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身高歧视。(表2)
为探究歧视的来源,首先将非农雇佣行业分为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因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大多需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然后构建是否从事服务业的虚拟变量,再在回归方程中加入该虚拟变量与身高的交互项。从表3可以看出,交互项并不显著,因此可以排除该歧视来自消费者,而最有可能来源于雇主。(表3)
为进一步验证身高歧视来源于雇主,接下来使用probit模型估计身高对个人工作状态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见表3后四列,其中普通工作为劳动者在过去一周内是否至少工作一小时,非农雇佣表示劳动者是否从事非农雇佣工作。
从表3第五列可以看出,身高对女性就业状态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从第三列看出身高对男性就业并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处考虑为男性在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即使身高较矮也能获得一些依靠体力获得收入的工作,因此身高对男性的工作状态没有显著的阻碍效果。为进一步检测身高对男性就业状态的影响,决定构建个体是否进入非农雇佣行业的虚拟变量,再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从表3第四列可以看出,身高对男性进入非农雇佣行业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同时从第六列可以看出身高在女性进入非农雇佣行业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工具变量回归。在基准回归中仍然存在遗漏变量,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因而采用工具变量进一步对收入方程进行回归。文章从遗传因素考虑工具变量,遗传因素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父母的身高,因而采用由父母身高计算得到的个体遗传靶身高作为工具变量。计算靶身高常用FPH法,计算公式为:
男性遗传靶身高(cm)=45.99+0.78×(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
女性遗传靶身高(cm)=37.85+0.75×(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
从表4第一列可以看出,个人的实际身高与遗传靶身高具有高度相关性。而遗传身高由遗传自父母的身高基因决定,不会通过其他因素影响个体收入,因此具备外生性的要求。随后将遗传靶身高作为工具变量对收入方程进行两阶段回归估计,得出结果如表4第二、第三列所示,可以看出身高对收入有着正向影响。(表4)
(三)稳健性检验。为探究歧视行为在不同人群的差异,文章接下来进行分组回归,具体为分年龄组、分地区、分教育程度和分身高区间。分年龄组回归结果显示对男性身高的歧视在高年龄段比较显著,而对女性的身高歧视在低年龄段和中年龄段更加显著。分地区回归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身高歧视现象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更加完善,企业招聘者在招聘时更顾及企业效率,而更少存在歧视。文章重点展示分教育程度和分身高区间回归。
1、分教育程度。一般而言,教育程度更高的群体更具维权意识,会更加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将样本按教育程度分为3组,分别为:义务教育及以下;高中及中专;本科及大专以上。得出结果见表5,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对身高的歧视现象很明显,而在其他群体则没有明显的歧视现象。(表5)
2、分身高区间。身高是否越高越好呢?可能并非如此。当个体身高在人群中位于前列时,身高的差异可能就不那么受人关注了。对此,文章选取身高的75%分位点(男女分别为175和163厘米)将身高划分为两个区间,观察在不同区间对身高的歧视是否不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符合预期,男性和女性在身高超过75%分位点后,对身高的歧视现象均不再显著。(表6)
五、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体力与生产效率关联不大的非农雇佣行业进行身高与收入的实证检验,同时控制一系列身高会通过其影响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得出的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均存在明显的“身高溢价”,该溢价中已排除了体力和健康状态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是对身高的歧视。且身高对男性群体进入非农雇佣行业和女性群体进入任何行业均有阻碍效果。用遗传身高作为工具变量对身高-收入方程进行估计,得出相同结论。最后从分组结果来看,女性在低年龄段更易受到歧视,而男性在高年龄段受歧视更加明显,低教育群体受歧视现象和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存在的歧视现象更为严重。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现象无处不在,不同于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身高歧视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现象,以至于忽视了其中的不合理性。虽然更高的人在体力等方面更有优势,但有优势的前提是体力等方面的因素能给生产部门带来更高的效率,倘若体力并不会影响最终生产效率的工作也设置进入身高门槛,或者将身高考虑进工资决定式中,就隐藏着对身高的歧视。不论何种歧视,带来的都是生产效率的降低,同时还会给被歧视个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并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因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企业和工厂在招聘时提出的身高要求,识别其中存在的歧视成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chultz,T.P.Productive Benefits of Health:Evidence from Low-Income Countries[J].Economic Growth Center of Yale University.Discussion Paper,2005(903).
[2]Olaf Hübler.The nonlinear link between height and wage in Germany,1985-2004[J].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09(07).
[3]P Lundborg,P Nystedt,Rooth,D-O.The height premium in earnings:the role of physical capacity and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Forthcoming),2009.
[4]Riley,J.C.Height,nutrition,and mortality risk reconsidered[J].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1994(24).
[5]Martel,Leslie F.,Henry B.Biller.Stature and Stigma:The Bio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Short Males[J].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87.
[6]Cinnirella,Winter,J.Size matters! Body height and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a cross-European analysis[J].CESifo working Paper,2013(2733).
[7]Phelps E S.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62).
[8]孙婧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J].经济研究,2017(08).
[9]王鹏,刘国恩.健康人力资本与性别工资差异[J].南方经济,2010(09).
[10]江求川,张克中.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美貌经济学”:身材重要吗[J].经济学(季刊),2013(12).
[11]高文书.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身高与工资报酬——对12城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03).
[12]张晓云,辛兵海,杜丽群.市场化能够消除歧视吗?—来自“身高溢价”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8(44).
[13]顾天竹,纪越清.论社会资本中的美貌溢价——基于劳动力社会网络外貌差异的实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