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自贸区设立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
第659期 作者:□文/孙耘昇 邓 淮 王晓惠 时间:2021/6/16 11:02:47 浏览:343次 |
[提要] 自贸区的设立不仅会对产业结构重组进行优化,也会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上,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而消费水平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2006~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多期DID模型,探究2013年起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当地居民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的影响,以便就后续自贸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前瞻预测,并给予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贸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多期DID模型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25日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个要素。过去,外需(投资与进出口)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过度地依赖外需导致我国内需增长停滞不前,消费结构严重失衡。如图1所示,常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消费过高,第二、第三产业消费过低,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性。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贸易陷入低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纯地通过国际大循环带动经济发展不再是长久之计。人们逐步意识到消费是决定一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最基础、最不可替代的需求。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2020年5月,习近平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确立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再一次强调国内市场与内需的作用。(图1)
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环境恶化的双重背景下,2013年8月22日我国设立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21个自贸区,涵盖了沿海内陆各大省市,加速了物流、贸易、金融等要素的重组优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本文认为,自贸区的设立并不仅会辐射国内的产业结构,也会对我国的消费市场乃至消费结构产生冲击。它在促进我国商品进出口的同时,也强化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从前我国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到如今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体现。
研究自贸区的设立会对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优化消费结构进而改善中国的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自贸区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就兴起了对于自贸区经济效应的研究。Hamada(1974)基于H-O模型以及成本效益法对于自贸区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相应的研究。Hamilton和Svensson(1982)针对不同区域的贸易壁垒去分析自贸区所带来的资本流入的效应是否会对居民福利有所影响。Miyagiwa(1986)研究发现,自贸区的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强化出口贸易,从而提高居民福利。Tiefenbrun(2012)认为自贸区能够有效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交流,增强进出口规模,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国内关于自贸区经济效应研究起步较迟,金泽虎(2006)通过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减税政策的研究,得出结论:降税对于部分区域的农业会产生冲击,并会对农产品产生负向作用。吴向阳(2013)对于未来中国-新加坡自贸区进行了经济效应的前瞻预测,他认为该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利于成员国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大幅度地降低投资与生产成本。杨燕(2016)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南通港航运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上海自贸区建设对航运企业的影响较小,自贸区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时滞性。冷涛(2019)利用断点回归研究了上海自贸区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果,其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促进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约51%。孙英杰(2020)等基于双重差分法,分析研究了自贸区的设立对经济“三驾马车”的影响,得出结论:自贸区显著促进投资和出口,显著抑制消费。
(二)居民消费结构的文献综述。虽然对于消费问题的研究一直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消费结构”这个概念直到19世纪才被提出并使用。
Engel(1875)分析了欧洲部分国家的消费支出构成,发现了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支出的上升会导致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减少。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将消费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纳入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消费结构的研究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Kuznets(1941)通过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了现代经济结构及其传播机制,得出结论: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高度趋同,消费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引起生产结构的转变。H.B.Chener(1970)通过对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考察和消费结构的研究,认为消费品支出的优先次序对于工业结构的演进与转换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起步较迟,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开始系统研究。杨圣明(1986)研究认为,消费结构不仅会被众多经济因素影响,也会反过来作用于这些经济因素。尹世杰(1988)认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内容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林白鹏(1993)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给消费结构的变化提供一个前提基础,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样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郭守亭(2006)提出消费结构的演变与升级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总量的增加,从而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周海珍(2020)研究分析了补充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她发现补充医疗保险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普遍大于城镇居民;而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作用则相反。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将中国自贸区的设立看作政策的准自然试验,去探究其对消费的影响,可以借鉴鲁宾的反事实框架,将样本划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其中控制组作为处理组的反事实替代。而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差则估计为处理效应。截至2017年4月1日,全国共11个省市先后批复设立了自贸区。传统上来说,将自贸区的设立看作自然实验,可以利用一般DID模型对于处理效应进行估计:
Yit=a0+θtreati×periodt+X'itβ+ui+λt+εit (1)
然而,传统DID模型要求所有的政策处理组的处理期必须是同一时点,这与自贸区的设立情况相悖(自贸区是在不同时间节点分批次设立),故本文采用多期DID(time-varing DID)对于其政策效应进行评估:
Yit=a0+θtreati×periodi,t+X'itβ+ui+λt+εit (2)
将一般DID模型中时间的虚拟变量从periodt替换为periodi,t,这样政策处理时间点就会随个体不同而相异。
可以将(2)式简写成:
Yit=a0+θDi,t+X'itβ+ui+λt+εit (3)
其中,i表示不同的区域,t表示不同的年份,Yit表示不同的i在不同的t上的消费水平或者消费结构,Dit表示时间虚拟变量和个体虚拟变量的交互项,Xit表示控制变量,u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λt表示时间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残差项。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变量选取。本文主要研究自贸区的设立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此将消费分解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并搭建了如表1的指标体系。(表1)
(1)被解释变量。参考前人的研究以及权威文献,本文分别选取总消费量以及各个产业的消费占比作为消费水平和宏观消费结构的评价指标。借鉴吴瑾(2017)等人对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确定子指标:第一产业消费比为食品、衣着的消费占比;第二产业消费比主要为家庭设备、住房等消费占比;第三产业为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业消费占比。
(2)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自贸区政策的虚拟变量。在本文的样本范围内,若某省(市)在某年之后设立了自贸区,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借鉴李菲(2015)、吴瑾(2017)、刘望(2020)等人关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最终选取居民收入(income)、经济发展水平(pergdp)、对外开放程度(open)以及商品流通(turnover)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2、数据来源及描述。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将2005~2018年作为研究样本的时间窗口,总计434个样本,其中11个设立自贸区的省市作为处理组,其余各省市作为控制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自贸区的设立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多期DID模型结果。本文首先利用多期DID模型探究了自贸区的设立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列(1)是将消费水平直接与政策虚拟变量进行多期DID回归后的结果,列(2)到列(4)则是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结果。(表3)
从结果上来看,核心解释变量Dit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均是正向且显著的,这说明自贸区的设立显著提振了居民的消费热情,释放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本文认为这是因为自贸区的设立会促进贸易便利化,大幅度减少贸易成本,大量优质的国外商品涌入当地,从而扩充居民的消费选择区间,刺激居民的消费;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而自贸区的设立以及随之带来的消费文化与理念,将会帮助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对于政策效应进行评估需要满足十分严苛的假设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处理组与控制组需满足平行趋势(共同趋势)。若不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则最终模型估计出来的政策效应并非政策本身带来的,而是处理组与控制组本身的差异——组间差异带来的。平行趋势检验的研究一般有时间趋势图和事件研究法两种方法,本文借鉴Ball&Brown(1968)以及Fama et al.(1969)开创的事件研究法,参考黎绍凯(2019)等人在自贸区政策上的应用,设定了如下模型:
yit=a0+■βk×Di,t+k+α2Xit+μi+ηt+εit (4)
其中,Di,t+k是自贸区政策设立前后的虚拟变量,k为负则表示自贸区设立前k年,k为正则表示自贸区政策设立后k年。系数βk则表示政策实施前后k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如果平行趋势成立,则上海自贸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只会发生在政策实施后,而在自贸区政策实施前,设立自贸区的省市与未开通自贸区的省市之间的变动趋势不存在明显的变动差异。
图2显示了居民消费水平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前后系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应的95%的置信区间,从结果上可以看出,对于k<0的时间窗口中,βk的变化较为平缓,未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同时βk不显著大于或小于0。这说明设立自贸区的省市与未设立自贸区的省市无显著的差异,而从k=0开始,βk显著上升,这说明自贸区的设立显著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图2)
(2)控制相应的政策冲击。考虑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多项改革政策交叉并行的特殊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同时期并不仅仅受到自贸区政策的冲击。为了防止其他政策冲击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参考宋丽颖、郭敏(2019)对于自贸区政策效应的研究,将其他相关的重要改革政策也放入DID模型中进行回归。
与自贸区同期推行的相似政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营改增”政策——于2012年1月份首次在上海推行,同年推行至江苏、浙江等八大省市,并于2013年8月起将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因此,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需要加上“营改增”的政策性虚拟变量btvit。另一个是“一带一路”倡议——于2015年正式实施,对于沿线18个省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会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故同样需要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一带一路”的政策性虚拟变量oborit。
控制相似政策冲击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列(1)表示的是仅考虑“营改增”政策冲击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列(2)表示的是仅考虑“一带一路”影响的模型回归结果,列(3)表示的是同时考虑“营改增”和“一带一路”影响后的DID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3种情况的回归结果里,自贸区政策(Dit)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依旧显著,说明即使存在其他同期政策的影响,自贸区依旧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系数变化不大,所以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表4)
(二)自贸区的设立对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1、多期DID模型结果。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期DID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Y2、Y3、Y4分别表示第一产业消费占比、第二产业消费占比、第三产业消费占比。而列(1)、列(2)分别表示加了控制组和未加控制组情况下的统计结果。从结果上看,在以第一产业消费比与第二产业消费比为被解释变量时,核心解释变量Di,t均有统计显著性:自贸区的设立会显著减少第一产业消费占比5.2%,会显著增加第二产业消费占比7.4%。然而,以第三产业消费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系数却不显著,说明自贸区的设立对于第三产业消费变化无明显影响。
本文认为自贸区政策的实施能够使得第一产业消费占比显著减少,第二产业消费显著增加,是因为此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不合理性:第一产业消费占比过高,第二产业消费占比过低。第一产业的消费品往往是满足人们生存基本需求的消费资料——如衣、物、食品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拥有一个较低的第一产业(生存型)消费比,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而此前大量内需囤积而未被缓释,居民的消费理念尚未打开。自贸区的设立及其附带的一系列优惠性的政策对于消费结构的优化起到一个促进剂的作用,促进了居民提高对于手机、家电等中高端产品的消费,帮助居民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消费结构。(表5)
之所以自贸区的设立对于第三产业影响不显著,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服务性消费品的规模、数量、质量不能支持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是由于前期自贸区政策更加关注的是商品贸易本身,对于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到位,一些商务咨询服务或者文化消费领域的总体开放度不足。
2、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为了检验在自贸区政策实施前,设立自贸区的省市与未开通自贸区的省市之间的消费机构变动趋势不存在明显的变动差异,本文同样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于居民消费结构模型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3)
如图3所示,对于k<0的时间窗口中,βk的变化较为平缓,未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同时βk不显著大于或小于0。这说明设立自贸区的省市与未设立自贸区的省市总体来说居民消费结构无显著的差异,模型通过了平行趋势假设。
(2)控制相应的政策冲击。为了防止其他政策冲击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同样在对居民消费结构进行DID回归时,引入了相似政策变量,模型结果如表6所示。(表6)
其中,列(1)、列(2)和列(3)分别是一二三产业消费比在控制相似政策因素后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自贸区政策(Dit)依旧对于第一产业有显著负向的作用,对于第二产业的影响依旧正向显著,对于第三产业依旧不显著。说明即使存在其他同期政策的影响,并不会影响此前自贸区与居民消费结构关系的结论,所以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6~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多期DID模型,探究2013年起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当地居民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自贸区的设立对于总体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自贸区的设立总体上有利于刺激当地消费内需,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自贸区的设立会显著减少第一产业消费占比,显著增加第二产业消费占比,说明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实现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居民的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自贸区对第三产业消费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试点自贸区服务业领域的政策依旧有待改善,开放深度有待提升。
(二)政策建议。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自贸区建设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推广自贸区试验。鉴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促进作用,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政策试验:一方面继续强化目前已有自贸区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扩大自贸区的试验范围,并出台对应的贸易与消费的互惠政策,通过国际经贸循环的助力,去促进推动国内经济消费的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2、抓住政策时机,协调产业与消费结构。基于自贸区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消费比在政策实施后会发生较大变化,说明自贸区政策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是在居民消费结构的指导下进行的。自贸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与方向,所以相应的企业单位应当抓住时机,对于相应产品的生产流通及时调整,使得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能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3、完善中国自贸区服务业开放政策,提高对外开放深度。此前的实证结果证实了自贸区的设立对于第三产业消费影响不显著。这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过于滞后导致缺乏消费转型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原因是自贸区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与深度不够,同时一些地方部门假借法规政策的规范化,变相试行地方保护主义,阻拦服务业开放进程。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表面上采用混合清单承诺方式,实际上正面清单下依然执行审批制,所以各地自贸区应当进一步降低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加速市场化进程,完善服务贸易规则。
六、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为自贸区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以及消费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速放缓的特殊阶段,研究政策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有着深刻且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受限于个人的研究能力以及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不同区位消费结构的异质性,这些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usan Tiefenbrun.Tax Free Trade Zones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2.2.29.
[2]金泽虎.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06(01).
[3]孙英杰,林春,康宽.自贸区建设对经济“三驾马车”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0(23).
[4]冷涛.上海自贸区建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5]Yeh Chia-Yu,Chang Chen-Kang,Yang Feng-An.Applying a Treatment Effects Model to Investigate Public Amenity Effect on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Elderly[J].Journal of aging &social policy,2018.30(01).
[6]尹世杰.中国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林白鹏.中国消费机构与产业机构关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郭守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消费结构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9]吴瑾.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10]杨燕.上海自贸区建设对南通港航运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2).
[11]刘望,曹思敏.国际贸易对中国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5).
[12]何晖,李小琴.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评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03).
[13]宋丽颖,郭敏.自贸区政策对地方财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11).
[14]龚聪聪.上海自贸区建设对长三角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7.
[15]覃建琳.“处置效应”估计:关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上海市整体房价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17.
[16]黎绍凯,李露一.自贸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经纬,2019.36(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