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中国茶精神养生推广策略
第659期 作者:□文/张钰莹 阮 晶 时间:2021/6/16 11:06:57 浏览:335次
[提要] 茶作为古老而健康的饮料,具有不少功效。中国茶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喝茶有益心理健康,促进精神养生。中国茶的精神养生值得推广。针对不同人群,可以通过政府宣传推广、产业开发以及启发教育,推广茶精神养生,丰富茶精神文化。
关键词:茶;精神养生;推广策略
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福建地方高校创新型双语茶文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395026)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1日
一、中国茶与养生
神农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此后,茶叶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国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古今中外的人们在长期的不断的饮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茶的养生功能。茶叶富含氨基酸、维生素C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还可降低胆固醇、抗衰老。同时,喝茶还可以提神醒脑。在古代,当诗人们感到精神困倦,思维快濒临枯竭的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饮茶,使他们的大脑神经兴奋起来,驱除睡意,活跃思维,并且使他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增强。陆羽《茶经》中曾经提到:“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酣,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从中可看出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喝茶能够使人的心灵保持纯洁。人之性情、亲情、柔情与茶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饮茶,给人们物质的享受,更给人精神的愉悦,让人受益匪浅。喝茶能使人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喝茶有助于舒缓压力,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但目前,研究中国茶精神养生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茶的精神养生作用也未得到积极推广。
二、茶精神养生的思想内涵
(一)精神养生的内涵。精神养生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从而达到保全精神健康,形神共养的养生方法。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众多,有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的“形神统一”观。《黄帝内经》中提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不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收。”神(神志)是人类生命和心灵活动的主宰,能够指导和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人体精神活动与生理功能二者密不可分,精神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各部分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精神养生主要通过自我调节,转变自身对客观环境的思维方式,调节心情情绪,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二)茶与精神养生。中国茶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吸取了中医文化和儒道释文化的精髓,并且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精神养生理论。几千年来的传统饮茶习俗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茶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中国茶养生精神。神农尝百草,虽是传说,但确是中华民族与自然作斗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无畏艰难等精神的反映。在长期的传统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茶精神一直贯穿其中。品茶能舒缓心理,消解生活困惑,提供精神寄托。
古今中外有颇多的例子都说明了品茶具有精神养生的功能。《茶经》记载的仙家道人丹丘子,将饮茶和道家养生相结合,达到不受世俗所染的逍遥精神养生境界。在《茶经》中,饮茶和人的精神养生相结合在一起,饮茶被视为是一种审美和艺术。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十分喜爱喝茶。吴老对《茶经》做了详尽的阐述,提出:“我们不仅要了解茶在生理、药理学上的作用,还要了解茶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喝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茶的养生保健功能涵盖生理方面,同时也注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三、中国茶精神养生的推广瓶颈
自工业化时代开启,人们进入到一个高负荷、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激增的亚健康人数。在这大趋势下,“养生”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生命健康需求进一步加速与提升,这成为了养生保健行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养生保健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了很多养生的方法。近几年,养生品市场运作杂乱,各种养生方法、概念炒得沸沸扬扬。消费者对于养生产品的选择更为困惑。市场的各种保健养生产品竞争力大,给茶精神养生概念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困难。
同时,各式保健药品对人体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危害。每一种草本植物都有自己的“药性”,每一种茶叶也有自己的“茶性”的。乱搭配茶可能危害到身体。同时,茶养生效果不像药物那种效果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人们日积月累的地坚持。这使得茶精神养生效果无法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民众。而在人的精神健康方面,茶要发挥精神养生的作用,需要人们有在经历世俗喧嚣后,静下心来,对茶细心品味的耐心与雅致。在如今的百姓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对茶的身体保健作用有基本了解,但无法真正地完全了解到茶精神养生的影响。
四、中国茶精神养生推广策略
(一)因地制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广中国茶精神养生,应大力弘扬茶饮文化,宣传各类茶的养生功能,开发茶新产品,塑造茶品牌。将茶养生和旅游、健康等产业联系起来,把茶养生推向更高的层次。茶精神养生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产物,其推广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因此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茶产业相关的精致特色农业,开展茶精神养生相关的文化教育,鼓励企业销售茶产品时潜移默化地弘扬茶精神养生文化。
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各种茶类的精神养生,需要从地区特色或者茶类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使更多的人体会到喝茶带来的妙趣。中国茶根据主要制作过程、工艺处理方法和发酵程度的不同,分为六大品种:绿茶、白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长江流域的优质绿茶,东南沿海的青茶,西南地区的普洱茶和红茶,各有其独特的浓郁芬芳,各有其独特的审美气韵。各地人民政府需要对当地的茶文化特色进行多元化资源整合,从地域文化、历史、艺术等不同的方面,将茶文化与特色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其背后的茶精神,发展不同地区独特的茶精神养生文化,丰富茶精神养生文化的多样性。政府部门可以为茶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或场地,减轻企业的营销压力,为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创造了可能性。同时,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契机,树立中国茶文化品牌形象,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将中国茶的精神养生向海外推广。
(二)教育先行,搭建传播茶文化平台。茶文化以及茶精神养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民族茶文化,持续推广茶精神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茶精神融入教育当中,不仅仅需要在各级教育机构中开展对茶文化知识认知的教育,还需要在茶文化教育中倡导良好品饮习惯和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的培养,开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和民族爱国主义教育。茶育教育不应当只是枯燥的知识性学习,而是能够满足身心需求的愉快实践。所以,要通过编制茶文化读本、培训茶文化课程教师、开展校园茶文化活动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宣传氛围,让学生自己建立、开展和发展对茶的研究,对茶文化产生兴趣和正确认识,逐渐了解茶精神养生的内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国内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外联合办学的项目,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通和输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茶文化,作为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被纳入教学体系中,成为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专门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不仅面向留学生,更面向本土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挖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与爱国情怀。
(三)加强新媒体平台宣传。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兴媒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成功结合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穿越故宫来看你》就引爆了“故宫热”潮流。茶精神养生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大众的积极参与与新媒体科学技术的支持,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特色茶精神养生,更好地展示中国茶精神养生的内涵以及引领公众自发进行创作和分享,通过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国外关注是新一代茶人奋斗努力的目标。
(四)开发茶文化旅游产业。中国是全球茶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中心,茶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所展现的地域魅力亦是不尽相同。推广传统茶精神养生,可以与各地茶文化和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有机结合,将当地文化特色多样化,从文化、历史、艺术等不同角度出发,将茶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并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地特色的茶精神养生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体验各地不同茶文化,感受茶精神养生和中国传统文化。
五、结语
中国人民的生活与茶息息相关。茶的养生功效在中医学、医药学以及现代医学中都有很充分的论述。饮茶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是精神载体。喝茶过程可以让人放下烦恼,精神清爽,从而更积极从容地面对生活。目前,对茶精神养生的研究仍较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探讨茶精神养生的作用及推广,惠及更多人群。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期政,夏平,周淑舫.论茶祖精神与精神养生[J].茶博览,2019(01).
[2]李其忠.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内涵[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7(03).
[3]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赵靓,蔡玉秋,李倍源,刘辰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J].福建茶叶,2020.42(12).
[5]赵永青.浅述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必要性[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2).
[6]路飞翔.中国传统文化IP化立体开发现象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长江丛刊,2017(1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56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