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双循环”格局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
第659期 作者:□文/王丽辉 时间:2021/6/16 11:23:53 浏览:502次 |
[提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提出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这一国家战略一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科技金融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信用级别方面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和平台服务机制,健全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贯通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产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分担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中小企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创新驱动背景下河南省科技金融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与机制研究”(2020-ZZJH-431);许昌学院科研处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金融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研究”(2020ZD020)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29日
一、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战略和举措等擘画了宏伟蓝图,在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议》中涉及双循环的表述多达7处,足见党和政府对此战略部署的高度重视。
双循环格局的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2021年2月2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超过100亿元的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力争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落实《建议》提出的“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举措。除了政府层面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之外,科技金融层面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其生成逻辑、面临冲突及解决机制有必要放在双循环格局下重新认识与考量。
二、双循环格局下科技金融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逻辑
(一)双循环格局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要求。双循环格局的提出,最早见于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该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今年以来,我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对双循环战略格局的部署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从发展阶段来说,我国早已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强国,并于2020年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大,必须要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国际市场为主的外循环转向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内循环,从外循环带动内循环为主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其次,从环境因素来看,正如《建议》所指:“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多年以来的外循环虽然为我国经济腾飞带来积极贡献,但很多“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外循环不可避免受到阻碍和刁难;从国内因素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尖锐,并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内循环才能有效降低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后,我国已经具备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条件。一是从供给侧或生产者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完整拥有工业供应体系中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唯一国家;二是从需求侧看,我国目前人口已达14亿,从而具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2019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消费实力举世瞩目。总之,双循环格局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已经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因素。(图1)
(二)中小企业将在双循环格局中起关键作用。经济学界素来对中小企业有“56789”的形象描述,即通常认为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财政收入、60%的经济增长、70%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以及90%的新增就业。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小企业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经济实体,我国经济率先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反弹,中小企业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和工业重大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等诸多领域均有自己的短板,尤其是半导体产业、芯片技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一旦被“卡脖子”,就很难形成畅通的国内国外双循环。这些高精尖领域亟须社会各界密切配合进行科技攻关,而中小企业将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三)科技金融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助力。科技金融在实践中被频繁使用,但在理论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定义。国外通常用的是金融科技(Fintech),是由英文Financial和 technology合并而成,意指“金融”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国内学者通常认为科技金融强调的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互动、制度及体系安排。比较权威的定义如赵昌文等(2009)在《科技金融》一书中提出:“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首先,科技金融强调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其次,科技金融强调企业通过筹集资金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再次,科技金融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最后,科技金融的内涵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并与时俱进,如目前比较流行的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等不断丰富着科技金融的内涵,并对中小企业融资及科技创新转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情况。由图2简易分析如下:传统二八定律下,大型企业融资需求仅占约20%,但传统金融市场通过为大企业融资所获得的收入却占将近80%,利润更是高达约90%;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约占80%,但其为传统金融公司带来的收入仅占20%,利润近乎为0。由于利润很少,所以传统金融公司缺少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而在科技金融体系下,中小企业融资趋于便利,会得到政府及市场的更多关注,其占市场融资总量将上升至90%。此时,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为金融市场带来的收入仍然占60%的较高比例。但由于一些中小银行、非银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传统金融公司在收入和利润上都被稀释。由于科技所带来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和贷款成本的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所带来的收入占比则上升至40%。其为金融公司带来的利润有可能上升至50%。(图2)
三、双循环格局下科技金融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冲突
(一)科技金融不同参与主体的诉求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起着维系者、推动者、引导者和调控者的作用。政府希望通过科技金融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维护资本市场的透明与稳定,引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方向,重点解决“卡脖子”难题,培养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但是政策的引导效果并不一定马上收到成效,有时甚至较长时期内收效不大。其次,应该意识到资本是逐利避险的,金融市场需要的是盈利,讲究的是信用。金融机构作为主要供给方,要维持高度乃至绝对的信用,就必须对货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资金发放后的使用方向进行非常严格的监控。最后,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虽然也讲究营利及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其利益相关者并不仅限于政府和资金的供给方,还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多方群体,因此很难保证其与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达到诉求上的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最终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资金的融通效率以及科技的创新开发效果。(图3)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级别有待提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1806~1873)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信用的前提是相互信任。信任心的推广,使每个人藏在身边以备万一的最小额资本都可以用在生产的用途上。如果人们对市场缺乏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资产也不会转化为资本”。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用偏低和缺少信息。据中国人民银行一项调查,80%的小微企业从未与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有的小微企业甚至连账本账目都没有,当这些企业需要融资时,银行只能要求抵押或担保。而多数中小企业有形资产价值较低,多以租赁为主,缺乏高价值的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在贷款方面不符合资信要求。即使有的中小企业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等,但评估起来也比较困难,直接加大了审查难度,抬高了融资成本。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轻资产的行为,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金融机构被动增加对该类企业未来风险的预期,从而降低其融资额度。实践中发现,个别企业虚报贷款需求或擅自挪用贷款资金,有些企业主不重视日常信用的积累,信用卡连续欠缴现象,这些行为不仅没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增信,反而加剧了中小企业信用偏低的成见。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研发风险。从企业成长周期上看,多数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科技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经营的收益及利润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较高。如图4所示,弗农·埃勒斯用“死亡之谷”来形容产品自发明到商业化之间存在着的这种沟壑现象。在中小企业技术酝酿和发明阶段,由于并未真正投入生产,仅仅拥有某项技术或专利很难带来实质性收入。中小企业本来就家底薄,普遍缺乏资金,因此这一阶段的创业失败率往往高达70%以上。往往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对符合国家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的项目,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技术创新资助基金和政府补贴等,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越过“死亡之谷”。当然,越过初创期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没有风险了,企业在成长期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产品风险、多元化扩张以及技术优势丧失等风险。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融资方式和风险分担方式也有明显区别,其复杂性无论是对中小企业还是对科技金融市场都是一种挑战。(图4)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信息披露与风险分担机制。科技金融是风险较大的系统,尤其是科技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相对于银行而言,中小企业对自身的资产质量、技术含量、财务状况、产品研发、市场前景、潜在风险等要更加清楚,容易形成道德风险,导致融资成本、监督成本较高,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与风险分担机制十分必要。该机制由其由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构成,各方各司其责,协同共治,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如,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审计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及时、准确、规范和完整与否;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有形和无形)、出具资产证明等,为风险资本的介入和撤出提供可靠的依据。政府可以尝试整合和共享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公共数据,建立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各中小企业的信用为重要依据,将金融资源优先配置给信用良好的企业。
(二)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议》第三部分第九条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我国科技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科技金融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仍然严重不足。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研人员的数量仅有1,225人,美国和日本则分别是我国的3.6倍和4.33倍。另据《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就业报告》,92%的受访企业认为面临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85%的受访雇主表示难以招到满意的专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单位的共同参与。为更好地发挥科技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实现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必须加大综合性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积累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科技金融人才。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承载体,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科研成果得以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平台,可以与高校和科研院加强联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大物质与精神奖励力度,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政府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励相关制度,对国家优先发展技术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研人员,在申报各类科技人才计划中开辟“绿色通道”,给予优先支持。通过搭建科技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鼓励高端复合人才的合作交流与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Z].中国政府网,2020.11.3.
[2]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20.8.25.
[3]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20.9.11.
[4]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006).
[5]王丽辉.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2).
[6]王丽辉.基于保险“长尾”的保险科技理论与策略探析[J].财会月刊,2018(17).
[7]杨伟中.“金融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的理论逻辑、实践发展及风险应对[J].清华金融评论,2019(06).
[8]李飞星,刘贻新,张光宇.科技经济困局成因及破解的数字化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
[9]陆岷峰,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01).
[10]陈劲,阳镇,尹西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J].当代经济科学,2021.43(01).
[1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科学出版社,20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