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
第660期 作者:□文/杨雪芬 时间:2021/7/1 14:12:54 浏览:273次 |
[提要] 通过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确定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利用陕西省2017~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得出: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效果不明显,主要是因为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课程设置问题、学生就业观念固化等原因。进而提出高校应打造专业化就业工作团队,定期开展培训;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相关课程;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利用榜样的事例去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等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基层就业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XWC14)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31日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新修订的《党章》;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提及乡村振兴战略10余次,同时强调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广泛,其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国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各个领域输送人才的任务,特别是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基层就业或返乡创业,这无疑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能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能够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实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基层就业意义重大
(一)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支撑。“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根据相关理论,资本深化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项正指标,资本深化分为物质资本深化与人力资本深化。大学生基层就业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与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正增长。同时,大学生受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将理论所学迅速转化为实践,同时大学生与当地的农民交流阻碍较小,同时,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往往较为容易地获得农民的支持。因此,大学生基层就业,必然促进农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落地见效。
(二)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2011年,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已达874万人,教育部预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空间。农村人口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能够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为乡村注入人才,大学生基层就业与乡村振兴形成有效的互促效应。
(三)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标志着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是未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人才仍然是关键,高校毕业生势必会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够为乡村提供人才支撑,能够确保广大农村地区切实有效建立起一支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经济、农村人均收入,激发农业、农村与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
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大学生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文献进行梳理。(1)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殷梅英(2018)指出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使领导干部成为群众“领头雁、贴心人”。钱再见、汪家焰(2019)通过研究“新乡贤”的科学内涵,指出要构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基层就业通道。(2)在研究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马莉萍等(2015)通过分析2003年以来国家政策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与建议。蒋承等(2018)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抽样分析,总结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单位分布、工作满意度及匹配度等,从而寻找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规律,进而提出对应的政策与建议。(3)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乡村振兴方面,众多文献围绕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例如,孙渔珽(2018)、宋欢(2019)均是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大学生返乡遇到的专业差异、社会融入困难与心理却反归属感等问题和困境,从而对大学生返校创业就业给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冷小黑等(2019)从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同时解析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实困境,进而从政府、单位与高校等不同方面提出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现有文献将大学生基层就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对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党的十九大以后,研究视角大多从宏观角度,即国家、政府、社会进行研究等。研究内容大多侧重于政策研究,即通过解读国家文件,提出该怎样将政策落地。本文则是从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角度出发,研究高校如何开展就业工作,能够推动更多毕业生基层就业。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2020年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例,研究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存问题。通过分析4年就业数据,发现陕西省高校毕业生2017年为33.79万人,2020年为33.20万人,这4年间毕业人数变化不大,但是就业率处于下降趋势。同时,根据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计算得出,高校毕业生在陕西参与相关项目去基层就业的人数,即参加国家与地方基层项目就业,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处于不断波动状态,相较于就业总人数而言,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人数较少。
(二)深究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根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出台大量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但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仍然不理想,通过实际工作情况,在笔者所在高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归纳出以下几点原因:(1)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对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掌握不到位;对与相关政策相关的乡村实践情况不了解,对学生缺乏指导性。同时,开设就业课程相对集中,缺乏持续性与阶段性,且不同学历层次就业指导存在无差别情况。目前,高校就业课授课群体多是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未涉及此类课程;就业课的内容更偏重理论讲授,比如建立职业意识、面试礼仪与技巧等,实际层面则是以高校上一年度就业率为案例进行说教,学生没有经历、无法感同身受,很难达到预期授课效果。(2)部分专业课老师对目前社会实际情况不了解,存在盲目鼓励学生考研、考博,向学生传递出只有留在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高学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3)学生就业观念固化,本科毕业生出现慢就业、不就业等情况。与上文原因相互联动,专业课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升学,或是因为家庭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倾向于参加招教、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在这些考试失败后仍然选择继续备考。同时,学生对到基层就业存在错误观念,即部分毕业生认为到基层就业是“没出息”的表现。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路径研究
(一)打造专业化就业工作团队。高校就业工作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要定期学习相关文件,了解相关政策,培养相应的就业指导技能等。所以,就要求高校就业部门需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与院系形成合力,为从事一线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提供定期培训,增强就业工作者的专业性。同时,按照学年,对专业课授课教师开展相关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与怎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主题讲座,确保大学生得到正确引导与教育。
(二)开设差异化的就业课程。高校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优化现有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在设置就业课时,不能仅针对本科高年级开设,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结合他们所处阶段特点设置课程。同时,要开设实践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比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生自主选择的,高校可以将此类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支教,这样既可以了解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了解中国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研究推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振兴乡村。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做在日常,同时就业工作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引导在校生走出去,了解我国国情,多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同时,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强化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的榜样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榜样,比如牺牲在脱贫一线的黄文秀、身体抱恙还坚持在教育一线的张桂梅,还包括本校优秀毕业生,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榜样的故事,放映感人的视频,有条件的还可以将身边的榜样请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同时,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一定要有家国情怀,用自己的学识、情怀与个人魅力去教育学生,将国家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融入日常,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俊华,卢京宇.乡村振兴:一个文献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02).
[2]殷梅英.以组织振兴为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5).
[3]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02).
[4]马莉萍,刘彦林.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
[5]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5).
[6]孙渔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8(07).
[7]宋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8(10).
[8]冷小黑,张小迎,王姝婕.乡村振兴人才视角下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研究[J].老区建设,2019(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