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
第662期 作者:□文/张丽娇 袁 震 祁乐杉 吴纨莹 时间:2021/8/1 17:19:00 浏览:450次 |
[提要] 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虚拟养老院将信息技术融入养老服务,有利于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困难带来新思路。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老年人这一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主体上,定量分析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意愿,并且针对影响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意愿;影响因素;安德森模型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2021寒假社会实践(项目编号:10048603);西北大学挑战杯比赛校级三等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5月7日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习近平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亿人,老年抚养比达到17.8%。我国养老模式主要集中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社会满意度最高。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高质化发展趋势。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虚拟养老院将信息技术融入养老服务,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民需求升级的重要渠道,也是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聚焦于老年人这一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主体上,创新运用安德森模型,定量分析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影响因素,并通过交叉分析和相关分析,探究不同老年群体对各类虚拟养老院服务的需求程度,以期探寻虚拟养老的发展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
1、中国虚拟养老院面临的困境与完善路径。杜孝珍、孙婧娜(2020)指出,现在虚拟养老院需要通过树立优化组合的“工具箱”理念,完善隐私保护体系,加强制度与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发挥智能技术的支撑作用及动员多元主体实现协同供给等路径来推动虚拟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代利凤(2019)指出虚拟养老院需要通过理顺运行主体间关系、加强多元监管和倡导“以老为本”等措施规避风险。
2、中国虚拟养老院运行模式研究。王小荣、刘也、贾巍杨(2020)探索了智慧居家养老的社区虚拟服务平台构建模式;张国平(2011)介绍了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3、公众参与虚拟养老院意愿研究。管鹏飞、汤晓(2019)构建虚拟养老院标准化对公众购买意愿的影响模型;郝金磊(2015)以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对虚拟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外对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更多集中在“社区照顾”上,不同国家对于社区照顾的具体运行模式的探究具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有关社区照顾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在国外形成。亚当·帕菲(1991)提出正式照顾是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区等提供照顾,非正式照顾则是由家人以及亲友等提供照顾。随着机构养老弊端凸显,西方国家开始对“去机构化”探索。社区照顾是“去机构化”养老模式的创新,强调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分担养老负担。
三、理论框架
(一)理论基础。安德森模型:安德森模型结构为“倾向特征”通过“使能资源”和“需求”影响“医疗服务利用”。其已被许多学者运用于我国养老领域的研究,为本文探索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方法的借鉴。(图1)
(二)理论机理
1、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对安德森模型做了合理改造,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群体特征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构建如图2所示的理论框架。在该分析框架中,老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是情景特征因素,群体特征因素和虚拟养老院的养老效果综合影响的结果。群体特征直接影响老年人意愿,包括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要判断。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群体特征来探究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影响因素。(图2)
2、理论假设
(1)倾向特征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在年龄状况方面:年龄越大的老人更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在婚姻状况方面:老年人在丧偶和未婚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社会结构(受教育年限):老年人受教育年限在高中以上思想观念更新较快,容易接受新型养老模式。
(2)使能资源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在家庭年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较充足会更倾向于机构养老,家庭年收入较少会倾向于虚拟养老院;在子女数量方面:子女较少,赡养压力过大,会倾向于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在家庭成员支持度方面:家庭成员支持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会使老年人更愿意尝试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在社区方面:社区医疗服务较好,有志愿服务组织,对社区服务满意度高,老年人更容易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
(3)需求判断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在自评健康状况方面: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几率较小;在养老观念方面:独立养老的老人更需要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在感知需要方面:老年人在对虚拟养老院了解后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会增强。对管理部门信任度越高,老年人意愿越强;老年人体验虚拟养老院服务后会根据服务情况改变自己的意愿。
(4)不同老年人群体对虚拟养老院不同类型服务的接受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对医疗保健和应急救助服务会更加青睐,年龄越大、行动越不便的老年人对家政服务的接受意愿更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对娱乐学习服务的需求程度更高,失独、丧偶或独居老年人接受人文关怀服务的意愿更强。
四、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部分使用Spss26.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交叉分析和相关分析。
(一)模型选择。本研究被解释变量只有“愿意”和“不愿意”,由于因变量是离散变量,且为二分名义变量,故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Ln■=β0+β1X1+β2X2+β3X3+…+βkXk (1)
式(1)中,p代表老年人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概率,β0、β1、β2、β3…βk是影响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意愿各变量的估计参数。由(1)式可以得到优势比的计算公式:
■=e■ (2)
(二)变量显著性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为:
Ln■=25.492+0.078×年龄-0.199×受教育年限-2.751×养老观念-0.598×婚姻状况-0.467×家庭年收入-2.506×子女数量+21.256×是否接受过虚拟养老院的服务-4.131×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支持度+0.426×社区有无上门医疗服务+1.149×社区有无志愿组织+0.716×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1.633×自评健康状况-1.013×对虚拟养老院管理部门信任度-1.215×对虚拟养老院了解度 (3)
(三)交叉分析。经交叉分析,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于不同种类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差异,见表2。(表2)
(四)相关分析。基于交叉分析的相关分析结果是:养老观念与卫生清洁服务呈负相关,婚姻状况与购物服务呈正相关,子女数量与心理辅导咨询服务呈负相关,子女数量与陪伴聊天服务呈负相关,社区有无志愿组织与定期体检上门送药服务呈负相关,社区有无志愿组织与卫生清洁服务呈负相关,社区有无志愿组织与购物服务呈负相关,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与定期上门体检、送药、清洁、购物服务呈正相关,自评健康状况与定期上门体检呈正相关,对虚拟养老院管理部门信任度与定期体检、送药服务呈正相关。(表3)
五、结果讨论
子女数量的回归系数值为-2.506,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p=0.003<0.05),意味着子女数量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支持度的回归系数值为-4.13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p=0.001<0.01),意味着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支持度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自评健康状况的回归系数值为1.633,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p=0.013<0.05),意味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对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六、原因分析
(一)虚拟养老院宣传不足。老年人对虚拟养老院认识不清。当下社会现状,老年人受骗的新闻屡见不鲜,在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影响下,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大多数家庭幸福的老年人不愿意改变现状,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增加未知的风险,对虚拟养老院存在着较强的戒备心理,因此不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莲湖区多数老年人对于社区虚拟养老模式了解不深,而且由于老年人的谨慎心理等原因,不少人仍处于观望中。
(二)老年人接受能力不足。老年人和年轻人接近、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机会与能力的差异造成老年数字鸿沟,这既是老年群体接近或使用信息基础设施机会不足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结构张力导致的结果。虚拟养老院是数字化社会的产物,对数字化的依赖性较强,并且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而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与数字化结合较为紧密的虚拟养老院服务。
(三)虚拟养老院发展欠缺。虚拟养老院的发展普惠性不足,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有经济要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没有经济实力去接受虚拟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对于某些家庭成员支持的老年人,也会出于为家庭节省开支的心理,不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这也说明虚拟养老院的发展,面向的人群不够全面,对于真正需要虚拟养老院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设置了一道经济屏障。
(四)虚拟养老院服务定位不精准。根据对不同种类的老年人和虚拟养老院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交叉分析和相关分析,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没有真正匹配不同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甚至有一些服务没有被老年人选择过,而一些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服务,虚拟养老院并没有提供,这也显示出虚拟养老院存在服务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七、研究建议
(一)加强虚拟养老院宣传力度。虚拟养老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大多数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从而局限了其对虚拟养老院的了解。因此,政府应联合社区,在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上,大范围普及虚拟养老院的相关知识。一是虚拟养老院和政府合作,对子女少和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验服务。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养老服务,推动虚拟养老院建设,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民需求升级的重要渠道,也是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前调查老年人的子女数量和自评健康状况,形成老年人家庭状况数据库,对于子女少和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虚拟养老院在获取这一数据之后有针对性地给老年人提供一到两次免费包括上门体检和送药服务,让老年人能够有机会去真切地体验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二是虚拟养老院进行上门心理服务和沟通。在家庭成员的支持下,老年人不愿意接受虚拟养老院的服务,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导致,这时虚拟养老院应该上门对这部分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出具相关合格证书,并且介绍虚拟养老院和相关政府部门也有着密切地合作,增强老年人对虚拟养老院的信任度。
(二)对老年人进行专项培训。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推进政府与虚拟养老院合作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逐步缩小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政府方面增加投入,重点加强薄弱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老年人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可及性。不断提升信息化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对于虚拟养老院来说,需要在各个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培训,缩小数字鸿沟,使老年人在提升数字化素养之后,对于虚拟养老院这一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增强了解和信任度。
(三)推动虚拟养老院服务精准化。根据老年人心理服务、社交需要、健康体检,日常照料应与不同种类的老年人相结合,从供给侧全面匹配,提升老年人接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需求,实现服务精准化,推动虚拟养老院服务全面提升。
(四)政府方面: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虚拟养老模式中,政府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第一监督人”,监督管理的主体主要是被服务的老人,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加盟企业的服务。可以对接受过虚拟养老院服务的老年人采用电话回访和入户调查的方式。同时,政府作为虚拟养老服务的购买方,对监督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孝珍,孙婧娜.我国虚拟养老院发展的优势,风险及路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21(04).
[2]代利凤.智慧养老综合体服务:缘起、风险与政策应对[J].陕西社会科学,2019(10).
[3]王小荣,刘也,贾巍杨.社区智慧居家养老系统构建模式研究——天津市既有社区虚拟平台建设探讨[J].学术论文专刊,2020(增刊).
[4]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1(03).
[5]郝金磊.虚拟养老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社会科学,2015(10).
[6]管鹏飞,汤晓.虚拟养老院标准化对公众购买意愿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2).
[7]周钰涵.城市社区多元养老服务产品供需研究——以兰州市D社区为例[D].甘肃农业大学,2019.
[8]张帆.我国虚拟养老院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