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谈企业财务造假手段 |
第662期 作者:□文/潘玉瑶 周 雪 孙 涛 时间:2021/8/1 17:25:04 浏览:478次 |
[提要] 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出,扰乱了市场秩序,急需整顿。本文以上市公司獐子岛为例,通过舞弊三角论、COSO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舞弊后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公司的特殊产品进行存货盘点,认定存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存货应如何计提跌价准备等,对獐子岛公司进行分析。
关键词:獐子岛;舞弊三角理论;财务造假手段;生物性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12日
一、獐子岛简介
(一)公司基本概况。1958年,獐子岛企业成立,主营产品为各类海产品,如虾夷扇贝、海参、海胆、海螺等。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育苗、贸易、养殖、加工、海上运输等经营范围的一体化海洋食品公司。但是,獐子岛最主要的产品是虾夷扇贝,这才有了后来三次扇贝“跑了”的故事。虽然近几年扇贝频“逃”,但它确实曾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被视为水产养殖业的名片。
(二)獐子岛舞弊事件始末。獐子岛第一次扇贝“出逃”始于2014年,当时獐子岛公司在10月3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的虾夷扇贝绝收。至此,导致前三季度的业绩发生巨大的转折,从预计净利润0.44~0.76亿元直接变为亏损约8.12亿元。2018年2月,獐子岛公司基于2017年检测的虾夷扇贝存货不存在减值风险的结果上修改了公告,声称扇贝“饿死”,财务业绩再次修正,存货核销和计提后,净利润直接亏损了7.25亿元。两次离奇的扇贝事件引起了证监会的关注,2018年2月9日,证监会正式以涉嫌违规披露信息为由对獐子岛公司进行了立案调查。即使被证监会调查,獐子岛公司的扇贝依然“出事”,2019年一季度,獐子岛第三次发布了关于“扇贝跑了”的公告,公司再次陷入业绩亏损状态,约4,314万元。累计影响净利润14.35亿元。经过三次扇贝事件,獐子岛公司于2019年7月公司收到证监会下达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二、基于舞弊三角理论探讨獐子岛舞弊行为的原因
舞弊三角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舞弊动机的常用工具,三角分别指的是“压力”、“机会”、“自我合理化”这三个核心要素,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舞弊动因结构的整体。
(一)压力。压力是舞弊三角理论的第一个层次。压力通常是指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动机。关于本文中獐子岛公司的财务造假动机,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退市。2014年、2015年獐子岛净利润均为负数,若2016年和2017年净利润为负,按照深交所规定,连续亏损三年将被暂停上市,连续亏损四年将被终止上市,这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该公司是想通过利润调节避免退市,进而继续进行融资和套现行为。
2、经营不善,成本收益失衡。从表1以及结合2015~2018年年报数据我们得到,2012年开始獐子岛公司业绩只有小幅下滑,但到了2014年,业绩跳崖式暴跌,几乎所有主要财务指标都是下降的,其中净利润比上年减少了1326.83%,亏损了接近12亿元;紧接着2015年企业依然处于亏损的状态;2016年账面数据是扭亏转盈了,可是公告显示,2016年年报中獐子岛公司通过虚减营业成本、虚减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虚增资产1.31亿元,虚增利润1.31亿元,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158.15%。2016年报中利润总额为8,292.53万元,净利润为7,571.45万元,追溯调整后利润总额为-4,822.23万元,净利润为-5,543.31万元,业绩由盈转亏;2017年账面显示亏损7.23亿元,但公告显示,獐子岛通过虚增营业成本、虚增营业外支出和虚增资产减值损失的方式,使得2017年年度报告虚减利润2.79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8.57%,追溯调整后,业绩仍为亏损。2019年公司又进入亏损的状态,并且下滑幅度达到1341.79%,与2014年巨额亏损幅度相当。(表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2014~2019六年中,除2018年业绩为小幅盈利(并且不知道是否为事实盈利)外,其他5年都是亏损状态,包括2016年被调查证明了的实际亏损,连年的亏损说明公司经营出了问题。并且从2014年至今,獐子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增高,尤其是2018年、2019年更是高达88%,进一步说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而不得不融资举债。除了基本的利润、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数据,重大资产出售和股权质押也可以看出獐子岛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业绩不佳而不得不“瘦身保命”。可以看出,不管外在还有多少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的责任不可推脱。从不合理的业务管理到业绩亏损,经营不善必然是最大的问题。
3、股东个人利益。2011年獐子岛业绩下滑前夕,吴厚刚以实现激励管理团队为由,减持1.79%的股份,套现3亿元。獐子岛的前高管曾表示,吴厚刚实际用于激励团队只花了1亿元左右。那么,剩下的2亿元有极大的可能被吴厚刚拿去作为别的用途,甚至用于个人用途。而在2014年冷水团事件后吴厚刚曾表示,自愿承担1亿元灾害损失,补给獐子岛。2011~2016年减持3.96亿元,这种操作背后与股东个人利益脱不了干系。此外,吴厚刚除了从獐子岛“赚钱”,远不止减值套现,獐子岛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裙带关系严重。吴厚刚成为董事长之后,陆续安排自己的多个亲戚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并且多占据重要职位。综上所述,吴厚刚作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的财务造假动机明显。(表2)
(二)机会
1、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深交所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项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此外,由于汇集了众多行业领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信誉品质参差不齐,对各行各业的监管就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而且长期以来,交易所一线监管手段较为单一,这些都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农林渔牧业的特殊性。财务造假重灾区的农林渔牧业,利用消耗性生物性的特殊性,即资产数量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风险高、难以监测和监管等特点,使得行业整体的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如,本文案例獐子岛公司,三次宣告亏损都是借扇贝业务饿死冻死等借口。正是因为扇贝的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不受人为控制且难以检测其生长状况,扇贝不会按常态生长到预期水平的状况也很常见。加上存货盘点困难,扇贝这类生物资产的成本并不能可靠计量,预期生长水平及成长标准只能由企业自身进行评估,因此隐藏着巨大的资产操纵风险。受虚增营业成本、虚增营业外支出和虚增资产减值损失影响,獐子岛公司2017年年度报告虚减利润27,865.09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38.57%。
獐子岛利用扇贝存货的特殊性,以“洗大澡”式的盈余管理虚减2017年度利润,以便能在未来年份转回,增加利润,避免退市。由此可见,消耗性生物资产很容易成为企业财务造假的庇护伞。
3、外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第一,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獐子岛连续8年密切合作的事务所,对该公司如此大的财务舞弊,早期却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的疏漏,给企业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由于生物性资产的特殊性,事务所审计受生物性资产种类繁杂、数量庞大、养殖地生态环境复杂风险高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由此导致生物资产审计困难,因此,审计范围受限,给獐子岛公司财务造假提供了重要渠道。
4、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獐子岛作为一个上市公司,高层家族化严重,管理层串通舞弊,不遵守职业道德,而且大股东权力集中,内部审计没有很好地发挥防线作用。一旦企业的内控防线崩塌,公司的经营和自我约束力也将全线崩溃。
(三)自我合理化。自我合理化是舞弊操作的重要条件,财务造假公司通过编造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用来掩盖舞弊本质。除了三次扇贝“跑了”的托辞,獐子岛还有以下的掩饰理由:
1、环境波动、自然灾害、气候异常风险。獐子岛每年年报上面都会披露水产养殖的风险。扇贝养殖周期长,通常为3年,由于虾夷扇贝生长在海底,不易监测,扇贝等幼苗的养成只能听天由命,环境好的时候生长的好,环境不好时可能变成海底“墓场”。恰巧这几年的养殖环境都不好,如2014年的高温期的异常低温加变温、2017年的高温期提前且延续时间长、2017年降水和径流锐减,海水中的盐分变少,减少了养殖海域的生物硅藻等的饵料数量,这样的环境显然不适合扇贝生长。由于这些自然环境的灾害,为獐子岛的造假提供了合理的庇护。
2、先天不足。獐子岛称公司进苗的资金紧张,而且市场上买不到好苗,很多苗在投放前已经死了。但是,有人反映,公司高管吴厚计认识育苗老板,有的岛民还会通过他购买苗种,可是价格会贵上一点。说明公司内部高管的进苗人脉网是很广的,不然也不会做起了“中介”,买不到好苗实在不具有说服力。显然在苗种这里,所谓的先天不足也是借口罢了。
3、水土不服。獐子岛对于“扇贝跑了”更为奇特的解释还有“思乡心切”之说。据说虾夷为日本北海道的旧称,虾夷扇贝系日本北海道引进的异域品种。由于扇贝类的幼苗苗种高度依赖异地输入,养殖苗种容易形成环境应激,会有扇贝“思乡心切”、顺洋流集体大迁徙之说。这样的理由令投资者们震惊。
4、会计审计因素。每年年终上市公司总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发布审计报告,审计要进行存货盘点的话只能打捞盘点,导致虚弱状态的扇贝被捞起来后便死了。不得不说,审计这次成了背锅侠。
三、上市公司可能舞弊的手段
近年来,股票市场“黑天鹅”频飞,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层出不穷,从早期安然公司、世通、施乐等国际名企到银广厦、新大地丑闻事件的曝光,市场监督加强的同时,财务造假却愈发“狡猾”,手段越来越高明。从这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财务舞弊手段。
(一)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差错更正对财务造假。最简单的财务舞弊手段一般是利用会计中不同的财务规则。如,存在多种计价及计提跌价准备方式的固定资产或者存货这类资产往往会被不当利用。如,企业可以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年报中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有些公司则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影响。
还有的企业会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虚增利润。例如,公司可以将补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从而为企业制造盈利。康美药业就是个例子,2019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发布的“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显示,货币资金科目由之前的341.51亿元调减为42.07亿元,调整“差错”金额高达299.44亿元。
(二)虚增(减)收入。不管是虚构交易,伪造凭证来增加企业收入,还是通过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定价来增加收入,亦或是仅仅通过变更收入确认节点来改变收入金额,这些都是通过改变收入来达到造假目的的手段。
收入提前确认是常用手段,例如大智慧公司,其在2014年2月合同尚未履行完成的情况下,请第三方公司渤商所,配合其提前将项目验收,提供虚假的项目合作验收确认书,由于验收日期倒签为2013年12月31日,借此2013年虚增15,677,377.4元的收入。
(三)虚增(减)资产。常用的手段有资产评估增值入账,常见于房地产企业;不良资产或潜亏长期挂账,资产状况不良但是一直未处理,从而达到粉饰资产状况的目的;不计或少记(多计)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獐子岛公司就是典型的多计提存货减值准备,“洗大澡”的盈余管理方式在当年度加大亏损,等到来年追溯调整转回增加利润,避免退市;虚增(减)应收账款等。
其他造假手段还包括虚增(减)所有者权益;虚增(减)成本费用,例如辉山乳业案例,其对外宣称自供苜蓿草,通过自己种植将苜蓿草的成本降低为每吨92美元,但是实际却是长期从外部第三方购买苜蓿草,每吨均价在300美元以上,隐瞒实际成本,虚增了利润;虚减(增)负债;例如2018年宜华健康由于预计负债计提不充分被质疑涉嫌财务造假,违规的会计处理,例如2008年莲花味精将接收的4,167万元的政府补助直接冲减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等等。
四、总结
类似于獐子岛这种由于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财务造假案例繁多,财务造假重灾区的农林牧渔业的审计监督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各大行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财务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例如互联网行业,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很多资产和处理手段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方式。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审计证据收集难度大、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可控性、稳定性风险、数据泄露与侵权风险、系统性风险等问题,所以这就更需要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鉴别企业造假行为。当然,最重要的防范手段还是要从企业自身的内控抓起,更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完善监督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晋侠.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以獐子岛集团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9(10).
[2]陈仕清.IPO财务舞弊常见手段及典型案例剖析[J].财会通讯,2018(16).
[3]李阳.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及根源探究——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视角[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1).
[4]王欣砚.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皖江物流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
[5]张凌云.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问题探究——以獐子岛集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
[6]蔡臻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3.
[7]孔晨,于洪鉴.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