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建 |
第662期 作者:□文/赵 静 时间:2021/8/1 17:40:56 浏览:413次 |
[提要]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产生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制度成果,但地方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成都医学院一直坚持“强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套特色突出的专创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一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组合拳”法,形成具有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创结合;产教融合;医学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2017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都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G2017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3月16日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内高等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推进综合改革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自2015年来,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一、当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内生动力,与专业教育是“两张皮”。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理解不深不透,没有准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意义和必要性。一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文件会议层面,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坚持问题导向、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缺乏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教育缺乏认同,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疑问;很多医学生职业规划较为单一,认为只有选择创业的同学才会关心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正确认识到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二)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呈现出“均值高、方差低”现象。当前教育现状是中国教育在知识能力培养上“均值”高,但人才水平“方差”小,拔尖创新人才少,缺乏领军人才、原创型人才、创业型人才,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医学高等教育缺乏“创新与活力”。目前,医学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医学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要依托医院等专业机构才能发挥作用,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或者忽略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或者不清楚如何培养。在培养模式上,注重知识的 “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占据主流,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掌握;也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传统实践教学对于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训练有欠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科学。医学生的创新创业仅靠课堂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还是创新创业能力,都需要在实践当中去感悟去培养。一方面多数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方面总体较为薄弱,没有意识到将强化实习实训实践、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平台作为当前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在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中未形成主导作用。
二、专创结合、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一)“八个注重”,推动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
1、注重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逐步完备。出台《成都医学院2016-2020建设发展规划》《成都医学院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医产教协同育人”四方阵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与目标。
2、注重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保障到位。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负责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总体策划创新创业工作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纳入教师个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绩效考核及评优评奖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效。
3、注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以“自建+引入”方式构建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33门;20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自主设置4~10学分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设立创新奖励学分,对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进行学分认定。
4、注重平台建设,实践体系逐步完善。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台体系,构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内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师徒制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外实践体系,三个体系协同,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和实施成效。
5、注重教考改革,方法论体系逐渐形成。实施PBL、CBL、TBL、理论-实验(见习)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形成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素养与创新能力,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反思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
6、注重资源整合,协同育人成果明显。与54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领域全面合作。与40多家企事业达成协同育人战略协议,构建起了政校社企、产学研用“立交桥”。建设“成都医学院大学科技园”,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7、注重社会服务,成医特色得以彰显。围绕“养老与老年健康”办学特色,以学校牵头的“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积极发挥区域健康养老发展智库作用。依托四川省科技厅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医养结合信息服务与预警平台研究及应用示范”,协同中国电信,投入1,160余万元,建成成都医学院智慧养老实验室并向全体学生开放。
8、注重文化培育,学生培养成效显著。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培育赛事文化,积极宣传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临床技能大赛、“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翼”等竞赛,以赛促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四个保障”,确保改革高效运转、落到实处
1、政策保障。《成都医学院2016-2020建设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指明了改革重点和方向。成都医学院启动并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明确要求不同专业,开设4~10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教学各环,并逐步培养创业思维,打通从创新到创业的全链条衔接。
2、组织保障。完善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各职能部门、学院全面负责,责任分工明确,各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推进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同时,聘请权威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作为改革项目指导专家,发挥专家的咨询、指导作用,确保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和改革成效。
3、管理保障。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对改革项目实施项目进程管理,随时掌握项目进度,保证按计划高质量完成。课程融合方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产教融合方面,从项目筹备的前期准备、实践活动的外联接洽等方面,加强项目流程管理,确保高效的完成项目筹备、执行和总结。
4、资源保障。学校建设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政校企合作平台156个。在“创新创业链”+“专业链”深入融合中,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平台的全面开放,立足服务社会,推进区域积极影响,形成全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三、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显著
在“专创结合+产教融合”集成推进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思路下,成都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显著成果及示范引领效应。
(一)完善了一套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组织架构体系,搭建起高效运转的“校-院”执行机构;二是完善联动统筹机制,建立了创新创业联席会议,联动信息通报制度;三是完善改革考评体系,细化出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奖励办法。
(二)构建了一套特色突出的专创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校内孵化器+校外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体系;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进课堂,“教”进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培育了一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优质成果。一是建设了一批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和特色双创课程。护理学、生物技术、护理学、生物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老年照护实践与创业》《社区健康服务及职业素养》《团体·心理·辅导》《社区健康服务与职业素养》《发酵工艺原理及实践》《仁爱与创新医学生创新教育实务》等6门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二是形成了一系列“本科科研创新”文化品牌引领效应。自2007年起学校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共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9项、省级项目654项。通过大创项目,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94篇,其中SCI论文2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3篇。与企业联合举办四届“求索·创新·笃行”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该项活动先后被教育导报等新闻媒体发表报道共20余篇。连续7年10项学生作品入选教育部主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三是建设了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进部门(单位)和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在校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4.6万元;承接以学生为主体的横向课题研究,2016~2019年学生获横向创新科研课题经费46万元。四是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意识、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内培和外请方式,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8人,兼职导师173人,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4人,省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7人。11位专业教师到9家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五是搭建一个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体系。2015~2019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赛铜奖8项,省赛金奖6项、银奖1项、铜奖23项;2012~2016年,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西南西北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四)形成一批具有长远影响的成果。一是“求索·创新·笃行”创新创业文化品牌;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普及,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三是社会服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区域健康发展智库作用彰显。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雷朝滋.关于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
[2]易高峰.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