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
第662期 作者:□文/姜婷婷 甘雪红 时间:2021/8/1 17:46:44 浏览:1199次 |
[提要] 大学生领导力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在推动社会变革及促进社会发展中,领导力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我国对领导力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那么,如何建设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系统,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13日
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主要包含大学生的领导思想和领导能力层面,涉及学科包括教育社会科学、心理社会科学、管理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热门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卓越领导能力的高层次素质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已经明确提到,我国将把大学生领导能力作为高校人才综合素质考核的一个重点。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背景分析及研究意义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背景分析。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不够重视,认识水平相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政治经济呼唤领导力,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者。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工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发现并概括了我国高校在实施领导力教育过程中的短板,结合目前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闪光点,提出了适用于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具体对策,对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战略上具有前瞻性意义。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意义。确立了教育目标方可引领教育改革。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把大学生领导力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同时贯穿于终生教育结构体系。我国也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系统地制定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方案,在我国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也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要求。领导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相比,它处在较高的层次,一旦被激发,就有可能提升其他各项素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潜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水平以及所培养的精英人才,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领导精英。
二、大学生领导力的涵义
对领导力理论的初期研究是关注企业领导者的人格心理品质,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行业角度重新定义了领导力。美国领导学学者彼得·诺思豪斯所编著的《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中将领导力概述为:“领导力是某一组织个体主动影响并带动其他个体主动实现某一目标的领导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巴默教授认为:“领导力是指擅长合作、智慧决策、巧妙组织、精确授权、敢于冒险等综合能力。”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朱德新指出:“领导力是泛指具有高度领导素质和能力的领导者带领其成员,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号召力,属于一种个人魅力。”陈尤文教授认为:“领导力就是能抓住领导要素内部的联系,采用符合规律性的方式去发挥领导活动的力量。”
从上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来看,领导力主要是泛指在领导者身上具有的一种能够使群体成员心甘情愿地追随,由衷地佩服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力(leadership)也可简单地概述为领导者对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整合能力。
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发展较晚。在高校领导力教育研究上,西方国家比我国开展得早,且在教育领导学、教育管理学上的理论值得我们借鉴。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配备了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涌现出诸多问题。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题讲座中,侧重于领导力知识的传授,并未更新领导权的培育理念。简言之,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模糊,没有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
通过对高校教育目标的剖析,发现高校对自身的定位不足,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所以高校需要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开设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对实际情况做出充分考虑,领导力培养时间相对匮乏,高校领导素质的培养对象仅针对于少数学生干部,不能让全体学生的领导力获得提升。关于“领导力教育是否对所有大学生都要实施”这个热点问题上,不同学者的意见有分歧。
(二)中国大学生教育观念存在程式化现象。在我国由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已习惯于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并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领导力教育的培养。例如,部分高校开展实施教学运行督导机制,教师需要按教学大纲开展讲授程式化教学,不能及时追随学科前沿,所以使得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与之相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教学内容求“新”不求“熟”。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个体技能。后工业社会领导理论更加重视领导力,结合各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进展,不以经典的知识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对当前尚未开发的科学领域进行钻研探究,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体现出每位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通过与美国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大学制度文化方面不尽相同,我国的大学教育理念更强调奉献精神、合作意识,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而美国大学教育核心观念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公开演讲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主义精神,强调自我价值。
(三)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成熟。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学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完善,只是单纯地依靠理论培训,任务目标不能具体细化,在实践方面的讲授也停留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部分学生干部的经验。当前关于实施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养,首先要探索什么样的领导力理论体系适用于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方可达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既定目标。
此外,各个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未形成系统的框架,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领导能力等都应该纳入评价机制,然而在当代大学生评价要素中,并不包含领导力因素。目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视领导力教育的普及性,探索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道路。
四、制定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科学对策
(一)树立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已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当然也体现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面: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二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提高其领导力水平;三是将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繁荣、社会昌盛紧密结合,与国家和社会同命运共进步。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大学阶段是当代青少年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其中领导力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在大学生今后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深远影响,也是个人终身发展的一项必备能力。培养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领导力,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全球化视野,同时应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及时应变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深远的大局观等综合能力。现今全国各大城市开启了人才竞争模式,吸引具有领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因此我国高校应做到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领导力教育体系。
(二)学校制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案。高校领导群体需要融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合适的人才培养战略,制定多层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团体。当代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应进行长期实践改革,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通过集体调研、数据分析来不断探索,进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例如,理科、工科、商科、经济学、师范类专业,有针对性地制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方案。
我国教育部可以编著在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培养领导力的教科书,以供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教材内容中提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多维度,加强与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融合,真正做到领导力教育达到普及化,最终达到我国本土化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制。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例如,通过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服务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倡导运用课外实践锻炼学生领导力。通过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社会实践形式,扩展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舞台,以此激发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时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我国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开设了领导教育学博士点,紧接着成立了领导力研究发展中心,得到国内教育部门的认可,从而掀起了各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新高潮。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实施路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供更多更高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既有高校内部的发展场所,也有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的领导力教育实践平台,为学生领导力发展创建多层次多阶段的实施环境。在开展实施过程中,应该评估不同水平学校的大学生领导力,例如,分析“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之间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最终探索形成具有通识性教育领导力的机制。因此,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优化路径,并且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学习,获得实践经验,提供给学生将学校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在高校内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实践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社团场地、资金、设备上的资助,激发大学生不仅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更应该走向社会,创造使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氛围,构建社会与高校资源相融合的平台,最终提升大学生领导力。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地位和经济贸易上,最核心的体现在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便是领导力。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关键时期是大学阶段,学校应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领导力培养方案,将社会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共同为我国培养具有领导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磊,徐凤姣,纪坤.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3).
[2]李玲.青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20(01).
[3]胡伟,罗丹萍,沈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0(20).
[4]葛涛,韩萍,Wang Meng.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比较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2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