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第662期 作者:□文/郭威威 时间:2021/8/2 9:21:04 浏览:189次
[提要] 农业现代化是“新四化”的薄弱环节,其发展程度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我国西部农业生产的土壤、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相对有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非常迫切。如何抢抓时代机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和农民收入高”目标,是广大西部地区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5日
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经连续17年出台了“三农”一号文件,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曾多次深刻概括了农村小康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习近平的“三农”战略为亿万农民群众实现小康社会坚定了必胜的信心,为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构筑了宏伟蓝图。长期以来,农业因自然环境要求高、产品附加值低、投资回报率低且不稳定、风险可控能力差,发展严重滞后于二三产业。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忽视农业的发展必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转折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新四化”的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然而,在中国西部,农业生产的土壤、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相对有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非常迫切。如何抢抓时代机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和农民收入高”目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广大西部地区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话题。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依据《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两步走目标,2018~2022年为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初级阶段;2022~2035年为质量兴农制度体系发展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高级阶段,即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任务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发展,构建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施价值链增值与三产融合工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实现农业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的任务是持续推进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是实践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的阶段,是全方位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阶段。
二、西部农业资源条件
(一)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西部大开发战略界定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总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耕地面积67,425.8万亩,约占全国的37%。而且,西部地区还有广阔的草原、森林等适宜生物生长的土地资源。同时,西部水资源也比较丰富,2018年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6,152.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8.8%。这些有利的资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资源在西北、西南甚至小区域内分布也不集中、不平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西藏是水资源总量最少的宁夏的316.9倍,农业生产的天然资源地域差异较大。
(二)农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中国西部地区有2.87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1%,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随着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深入,农业活动中的剩余人口日益增加,并开始向其他部门转移。但是,与全国农业劳动力平均投入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的比重仍然很高。此外,西部农业劳动力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人口的绝对数量上,而代表高质量劳动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东南飞”现象严重。
(三)生态环境脆弱、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长江黄河的水源地,也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地,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仍然过于粗放,农业生产中严重依赖农药化肥施用、超环境承载能力放牧和过度开垦等现象普遍,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另外,西北农村地区沙化土地已达3.6亿亩,退化草地面积占西部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以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西部农业产出不稳定、波动大、“靠天吃饭”特征明显。
三、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现行土地制度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20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实现了以粮食稳民心强信心的压舱石作用,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农业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单家独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降低土地产出效率。现有土地经营方式下,农民对土地的资金、设施、技术投资积极性不高,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缓慢,土地产出效率大打折扣。其次,现有土地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转,阻碍农业规模化经营。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双重户籍制度和差异化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彻底脱离对土地的依赖性,致使土地流转周期较短,不利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和持续性投资,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最后,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土地经营成本偏高。相比较中东部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地貌,以及湿润、潮湿、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西部沟壑、丘陵、盆地等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农业耕地分散,耕种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风险可控性较差。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制约农民增收。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调查发现,西部农业生产仍然以个体户、家庭为主,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有限等严重制约了西部农业的纵深发展。这种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方式首先将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由于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使农业生产者既不具备与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不具备与初级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讨价还价能力,农业生产者从农产品最终消费者手中得到的利润增值极其有限。同时,由于个体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市场判断能力,造成扎堆生产或恶意竞争行为,一是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二是不利于专业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牌效应。小规模生产会影响标准化生产,这不利于扩大销售。然而,只有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稳定市场份额,扩大市场销量,确保市场利润。三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据统计,中国西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1∶0.44,美国为1∶3.7,日本为1∶3.2。由此可见,西部工业化落后导致的农产品加工价值低影响了农民收入。
(三)农业科技含量偏低制约农业发展。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来看,虽然西北地区在总量上具有优势,但人均资源仍相对匮乏。因此,为了满足西部地区人民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单纯依靠巨大的资源消耗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西部农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才能实现增长。目前,西部地区科技兴农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农业研究和农业推广的投资严重不足。从投资比例来看,西部地区的投资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但从纵向比较来看,其投资仍在增加。据《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西部研发经费投入总额为2,341.8亿元,占全国11.9%;西部平均投入强度1.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9%。其次,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等问题。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最后,科学技术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与全国相比,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相当部分农民不完全了解现代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
(四)农业生产专业人才匮乏制约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但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虽然西部地区存量劳动力在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但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以“老弱病残”为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较差。另外,西部地区由于环境封闭,居住相对分散,传播知识的速度相对较慢,这严重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我们才能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农村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0.16%,每万人农业科技人员仅占5.29人。这种低水平的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导致先进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此外,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中国西部大部分农民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单一,思想僵化,对农业科技的信心不足。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从收集市场信息到确定生产数量和类型,再到农产品销售,已经越来越信息化和智能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营销人才匮乏也导致西部农业远离国际市场,部分西部特色农产品滞销严重。因此,培养能够理解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西部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人才培养。
四、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中国西部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浩大工程。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强调更加高效的土地产出率、更加完备的物质保障、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加发达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经营形式、更加现代的发展理念和更加先进的农民群体。当前,西部需要立足实际,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分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业发展从严重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和满足数量需求向追求绿色和可持续、注重满足质量需求转变,实现农业稳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绿化环保。
(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当前,世界经济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管理制度继续改革与创新。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的“三权分置”改革顺应了新时代现代农业亟须规模经营、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和新型经营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在放开经营权、承包权等用益物权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规范现行优质耕地市场化运营的制度框架,不断丰富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参与市场流通转让、承包转租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案例,不断挖掘山荒地、盐碱地、滩涂地等劣质土地的生产潜力,不断增强和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稳定经营预期,推进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鼓励更多的农业大户积极投身到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活动中去。西部地区只有紧跟全国土地制度改革大势,农业现代化才有望尽快实现。
(二)推广规模化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前提。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规模。只有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才能降低分散经营带来的成本与风险偏高问题。首先,规模化经营可以解决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现象同时并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结构性供需矛盾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得以解决。当前,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的相关组织蓬勃发展,充分实现了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系列强大功能,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其次,大规模经营模式有利于产业化和品牌化的建立。产业链的延伸使传统农业生产者由全能型向专业化转变,并将风险分散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这种专业化生产使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既相互影响,又不可或缺,使生产者更加重视全链条、无死角的产品质量监管,推动产品质量意识与品牌意识的形成。最后,适度的规模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规范化。单家独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农民使用大型机械和农业知识的培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后,农民将因地制宜地使用专业的农业机械,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更加重视现代种养技术、科技知识的学习。
(三)扩大现代科技投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端技术装备、高质量生产资料、高品质的优良育种、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规模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西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动西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政府要持续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政府资助支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农业营销、服务、学习平台。其次,要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引培工作与政策持续供给,提高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与农业生产、经营、研发、技术推广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要扩大开放的科技合作,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推进公益性服务组织的同时,要根据市场变化,通过中介等服务体系,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完善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优质劳动力。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将间接影响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程度。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量先进技术和高效农业管理理念被引入农业生产。然而,由于农业“靠天吃饭”特征,风险高、边际收益增长有限,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放弃农村和土地,农村优秀人才更热衷收益高、风险相对稳定的二三产业。要解决农村颓废,就必须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发展起来。首先,政府务必重视人才外流,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到农村去,留在农村,促进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经营的个人或团体给予物质补贴和技术指导,支持其职业化发展。其次,重视西部地区的农民进行再教育。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充分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手段传播农业现代科技,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特别重视年轻人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鼓励老一辈农民一对一指导新一代农民,不断培养和壮大农业生产的接班人。最后,形成大学生返乡补贴机制。国家应保持大学生进村进社、下基层计划的稳定性,保障大学生基层就业奖励预期,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创业、就业。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人口红利日益减少的趋势,才能把依靠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静.简论西部地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J].农业经济,2017(01).
[2]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01).
[3]王锋.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J].经济学家,2015(07).
[4]傅泽田,张领先.互联网+现代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吴波.西部地区农业信息资源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03).
[6]林劲松.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7(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78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