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第662期 作者:□文/李志伟 杨式尚 许 琦 时间:2021/8/2 9:22:09 浏览:202次
[提要] 基于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样本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剖析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范围上来看,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转移的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时,会促使该地区产业转移流出;并且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转移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关于制定环境规制政策的问题,对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转移;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Durbin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1日
一、文献述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保障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和谐稳定一直是政府的重点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同时,我国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念。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以进一步增强环境治理的力度,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税收入归属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随着环境管制力度的增强,有的企业为了节省环境成本,则会选择迁入环境规制强度宽松的地区,那么这是否说明了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地区可以成为某些产业转出的“污染避难所”?环境规制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针对这些问题,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会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针对环境规制与产业转移关系的研究,以往的文献大多没有考虑到空间相关性,而这却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因为环境规制存在“地方竞争效应”,这说明某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受到本地区的环境规制影响,还会受到周边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故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加入了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描述
(一)模型设定。按照相关文献和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传统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并重点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首先经过LM检验,选择SDM模型;其次根据Hausman检验,采取了固定效应模型,且为空间和时间双固定效应。产业转移方程的构建如下:
ITRi,t=β0+ρWijITRi,t+β1ERi,t+β2PGDPi,t+β3LCi,t+β4HCi,t+β5ROADi,t+αWijERit+εi,t (1)
ITRi,t=β0+ρWijITRi,t+β1ERDi,t+β2PGDPi,t+β3LCi,t+β4HCi,t+β5ROADi,t+αWijERDit+εi,t (2)
ITRi,t代表i地区t时期的产业转移指数,ERi,t代表i地区t时期的环境规制强度,PGDPi,t、LCi,t、HCi,t、ROADi,t分别代表i地区t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外生变量的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选取地理间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ρ为空间自相关系数,α为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回归系数;式(2)中ERDi,t为式(1)中ERi,t的等价替代变量,稳健性检验步骤中将作出详细说明。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西藏除外),数据来源于2005~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5~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7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被解释变量为产业转移指数,采用两位数制造业行业中20个行业进行测算,测算出各省制造业销售产值占全国销售产值相对份额的变动,其反映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及活跃度。核心解释变量是环境规制强度。参照张平(2016)的方法,使用各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控制变量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劳动力成本(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人力资本(各省高校在校人数/各省人口总数);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各省公路长度+铁路长度之和/各省国土面积)。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首先对2004~2016年各地区的产业转移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列出2016年的Moran's I指数和Moran's I散点图,结果如表1所示。其次再通过绘制Moran's I散点图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进一步研究各地区产业转移的空间相关性,结果如图1所示。(表1、图1)
从Moran's I散点图中可直观地显示各地区产业转移指数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并且结果均显示产业转移指数的莫兰指数显著大于0,由此可得产业转移具有空间正自相关关系。
(二)实证结果分析。本文通过对式(1)进行SDM模型回归,从本地和外地两个层面来分析探究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强度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结果如表2模型(1)所示。(表2)
根据式(1)的回归结果,首先我们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表明环境规制强度增大时,该地区的制造业相对份额(比重)会减少,即加强环境规制会引起产业转移;其原因是当地方政府加强环境规制力度时,会给相关企业增加一定的环境成本,尤其是那些高污染企业。故,污染密集型产业则会考虑转移到环境规制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以躲避附加的环境成本,从而造成该地区产业相对份额占比降低。其次在控制变量上:劳动力成本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劳动力成本越高的地区,企业的成本负担越高,因此会促使该地区的产业转移流出。人力资本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会吸引产业转移的流入,这也反映出了产业转移的核心通常会使得资本和技术发生转移,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地区,不管是中小微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度都会越高,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流入。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系数显著为正,这是因为交通条件对于制造业来说十分重要,其越发达,那么企业所付出的运输交易成本就越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就会越高。最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从模型(1)结果中可知:产业转移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ρ显著为正,这表明相邻区域制造业相对份额的提高会引起本区域制造业相对份额的上升,这是因为相邻地区之间通常存在着经济活动的互动,并且有的产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则会产生集聚效应,从而相邻地区产业值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本地区的产业值增加。环境规制强度的空间回归结果表明其对产业转移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证明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存在互动行为,当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增大时,会引发本地区竞相向上的策略互动,使得本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也增大,从而引发本地区的产业转移流出。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验证上述回归结果具有稳定性,构建了新的环境规制强度指标ERDi,t来作为模型(1)中环境规制强度ERi,t的替代变量,利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与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定义一个新的环境规制强度。其回归结果如表2模型(2)所示,我们发现其主要的估计结果均与模型(1)基本保持一致,故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样本数据(西藏除外),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范围上来看,环境规制力度对产业转移的流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会引发部分产业流出以躲避附加的环境治理成本。并且环境规制与产业转移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相邻区域环境规制强度增加时会间接引起本区域产业转移流出。此外,各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产业转移指数都具有显著影响。
基于实证分析,总结出以下政策启示:(1)从社会整体角度考虑,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会使得部分产业转移流出。那么,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丰富的地区,确实能够起到“驱污”的效果,以减轻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压力,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减轻全国的环保压力,因此政府应规范环境规制政策,使相应产业既能满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能控制好其对环境的破坏。(2)从企业角度出发,降低环境规制强度,对于承接地区来说,短期内确实会因为产业转移的流入而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把眼光聚于长期来看,其将会严重地破坏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不仅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会使得该地区长期面临更加沉重的环境压力,造成更多的损失。因此,对企业而言,其最根本的发展之道,并不是设法转移到环境规制较为宽松的地区,而是要靠人才引进以及技术研发,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以步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长远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平,张鹏鹏.环境规制对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基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6(05).
[2]关爱萍,胡期,牛召.税收竞争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税务研究,2017(09).
[3]宋德勇,赵菲菲.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效应分析——基于资源禀赋转换的视角[J].财经论丛,2019(03).
[4]王仁祥,郭联邦.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基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01).
[5]罗艳,陈平.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20(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8808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