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农村青年离农化问题研究
第664期 作者:□文/黄 霏 时间:2021/9/1 11:33:30 浏览:396次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务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扎根城市的愿望愈发强烈,逐渐形成离农化的趋势。随着离农化趋势愈演愈烈,农村地区的青年人数日渐稀少,日益变得空心化,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概述农村青年“离农化”背景及现状,通过文献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给出自己的相关联系和结论。
关键词:农村青年;离农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5月12日
一、引言
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并不缺乏人才,但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缺乏实用技术技能。从农村发展的现状看,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所以国家总是强调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重要性,但高质量的人才在农村基层总是难觅踪影。如何把农村青年留在农村,怎样激活现代农村的人气,促进现代农村的发展,这既是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城乡规划中,最重要的是为青年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农村青年有机会为农村作出贡献,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例如,通过在土地利用、技术支持、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身在农村的年轻人可以找到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农村青年出现“离农化”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使利益最大化。然而,当农村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奔向一个个城市,给城市带来繁荣的时候,也留下了越来越空巢化、农村日渐衰败的局面,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益严重。
但是,近年来已经陆陆续续出现进城务工农村年轻人返回农村家乡工作或创业的现象,山区青年返乡现象告诉我们,虽然当前城市化的总体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城乡之间的要素已经开始有合流趋势,特别是那些有经验、有技能、有资本的在城市里辛勤打拼过的农村年轻人,他们回归农村后,就一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给传统乡村现代化带来诸多变革。
二、农村青年“离农化”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农村青年“离农化”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分析。近年来,由于城乡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农村青年对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对农村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农村青年“离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农村青年“离农化”现象虽然为城市提供了足够多的人力资源,为城市的发展和幸福做出了贡献,但也留下了日益严重空巢和日渐衰败的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农业发展落后,土地耕作面积严重减少;社会问题众多;农村各项基础建设不到位,衰落明显;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于是很多地方性的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农村人口中,16~30岁这一个年龄段的人口中约有25%左右的人决定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闯荡。农村青年“离农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很多农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变得日益空心化、凋敝化。
2、经济背景分析。现代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农村发展机会的匮乏导致农村人才外流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势头比较稳定,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限制因素。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市里的机遇很多,但农民的生活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些凡是能在城市立足的农村年轻人,大多都选择放弃农村,奔向城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青年开始涌入城市,离开农村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愈发明显的“离农化”趋势。在中国南方的一些主要制造业中心,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年轻人(包括年轻女孩),他们愿意并渴望离开自己的村庄,到城市的大工厂当农民工。
(二)农村青年“离农化”现状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可知,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2019年,全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从表1可以看出,16~40岁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0.6%。(图1、表1)
从表2可以看出,2019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表2)
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20.4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2平方米。其中,在5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较多,由上年的15.9平方米提高到16.5平方米;在300万~500万人口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19.7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3平方米。(图2)
三、农村青年“离农化”趋势原因分析
(一)城乡发展水平的显著差距。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农村地区都改善了陆路运输、电力和通信。虽然很多地区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我国整体的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如今,大多数农民已经脱贫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拥有了干净的街道和整齐的洋房。然而,农村教育滞后、医疗卫生服务滞后、就业机会稀缺,使得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服务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此外,农村社会生活单调,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较少,公共文化活动不足。农民大多只可以通过看电视和打麻将来消磨时间和缓解孤独感。虽然有些地方建了书画室、报刊亭、舞厅,但大多都没有什么村民去光顾,农民很难有精力或兴趣参与和组织类似的活动。同时,全市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看电影、听歌剧、读书报、读诗、画画、跳舞、锻炼身体等。对于现代的农村年轻人来说,他们正处在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生活阶段中,自然他们很难接受农村极其单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但他们对城市丰富多彩、健康的文化活动充满了渴望。因此,这座城市的对农村出身的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其完善的设施,还取决于其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这个数量能够满足年轻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研究人员,远离农村的农村青年在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节奏和生活方式后,都无法完全融入熟悉的农村生活。农村已经不再是那些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的目标,他们极其渴望在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为此而努力工作。
(二)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些地区的集体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农村土地少人多的现象。由于农村地区无法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年开始离开农村,试图生存在城市里。农村的传统观念是,年轻人应该在复杂的社会中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发展技能,然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因此,大部分农村人认为在城市扎根的年轻人是有能力的,而留在农村落后地区的年轻人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城市里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手段为广大农村移民提供了展示个人技能的机会。对于农村地区的青年学生来说,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公平的进城机会也使他们甘愿成为“北漂”、“沪漂”等。
此外,为了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农村家庭几乎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出去上学。然而,随着物价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家庭因为孩子的学费而陷入贫困,甚至因为孩子的学费而返贫。当一个农村家庭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时,农村学生回到家乡打工几乎等同于“没有能力”,被称为“学而不成”,成为其他村民教育自家孩子的嘲讽对象和“反面教材”,甚至让他们的家人也遭受各种各样的嘲讽。
(三)日益降低的土地眷恋感与心理依附感。在农业社会,土地曾经是农民的生命线,土地产出的农作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大保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如此依附于土地。时至今日,传统农民那种视土地如生命,赖土地而生存的时代已经基本不存在了,那种躬耕于田垄之间、徜徉于稻麦之中的景象也随之流逝而去。
鉴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远远不足以满足他们在投资种子、化肥、农药和其他巨额成本时的生活条件。由于粮价下跌,粮食产量下降,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土地的依附和依赖性下降。同时,农民工的收入一直在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形成了一大批农民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农村的年轻人一般都学书本理论知识,很少学工作技能和农技。这种“非农”教育和学习方式,当然很难在他们与农村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由于缺乏对农业活动的参与,目前部分农民子女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土地的关系仍然疏远。
由于农村资源相对较低,改变农村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较低地位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农村家庭的内在期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农村青年从小就深植于“逃离农村”和“跳出农业大门”的观念,超脱农民身份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无疑使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甚至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农民子女在申请高考时不愿意到农业学校学习。 
四、农村青年“离农化”趋势对策建议
现代社会要应对农村青年的“离农化”趋势,就要紧跟政府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农村青年“亲城市、疏农村”的倾向。
(一)农村青年“离农化”趋势对策建议
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是农村青年“离农”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发达的城市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他们向往的“市民”。农村土地少、人口多、农业收入低、社会保障有待改善,而城市可以为农村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泛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农村年轻人的“离农”摆脱桎梏,为城市发展繁荣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城市化进程。但不能让农村地区财富与衰退成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代价。
对于我们国家和政府部门来说,要坚持以宏观的视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国家要加大对“三农”的相关决策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策略;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相关的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粮食生产;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技术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素养和新技术技能,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讲授和定期定向的专业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休闲、农业教育、乡村旅游等典型产业,不断壮大城乡经济;鼓励城市的剩余资本向农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土地利用制度。
2、大力改善农村基层民生。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社会公共服务亟待改善,这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大短板,也是农村青年离农进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党和国家就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不断加大政府的政治引导和经济支持。针对农村就业机会少、就业面窄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在农村和城市发展服装、鞋业、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农村山区的待业年轻人就近就业。此外,国家和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改革相应的财政支农机制,那些愿意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中的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信贷和政策上支持,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一开始有扎根农村的资本。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提高农村医疗安全水平,以达到有病可医、有病能医的目的,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校舍建设和教师引进,不断改善农村学校设备和软件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要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营造山水秀美、街道整洁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改善农村基层民生,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解决留乡、返乡农村青年的后顾之忧。
3、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虽然农村日渐空心化、农村青年“离农”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无望、前途渺茫,得益于土地流转和机械化农业,农村可以继续成为创业者的大舞台,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农村是存在很多的的问题,但大部分农村的发展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应该要引导青年人客观、理性地分析农村的现有问题。在宣传和政策建议方面,要鼓励广大青年农民工和应届毕业生下乡创业,在更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提高能力和积累经验。
相关部门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支教、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改善农村的社会氛围,增加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加农村青年的信任感和兴趣度,促进农村知识的普及,恢复农村的乡村活力。国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继承和发扬农民朴素和勤劳美好风尚。
(二)结论。除了城乡发展水平的显者差距、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日益降低的土地眷恋感与心理依附感等因素外,农村居住环境较差、女性歧视现象严重、攀比之风日盛等,也是导致青年人远离农村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决定“离农”是衡量城乡经济发展规模、自身职业发展空间、社会保障水平和城乡生活环境等因素后的综合选择,而不是一时冲动。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从业者不一定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这个经济及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在农村出生的年轻人一直守在农村不出去闯世界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去城市里闯荡之后再回到农村工作和发展是很有可能的,也更现实。总的来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农村地区将有更多的机会,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或返回农村。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振贤.乡村为什么留不住年轻人——农村青年“离农化”现象分析[J].中国乡村发现,2016(06).
[2]王征兵.农村越来越漂亮,为啥留不住年轻人[J].乡村科技,2017(02).
[3]大兵.真正好政策才能留住农村人[J].中国老区建设,2017(04).
[4]魏延安.现代农村如何留住年轻人[J].新农业,2018(10).
[5]于安龙.农村青年“离农化”趋势析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2).
[6]吴剑锋.“农村创客”:更多年轻人投入农业创新[J].农民文摘,2019(07).
[7]沈慧.为年轻人到农村发展创造舞台[N].经济日报,2020-01-14(003).
[8]沈明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新长征,2020(11).
[9]余登波,王旭明.推进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问题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20(11).
[10]江艳,赵文.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研究[J].新农业,2020(2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764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