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
第665期 作者:□文/罗 莹1 姚增福2 时间:2021/9/16 13:35:20 浏览:230次 |
[提要]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15~2020年刊载的2,227篇旅游扶贫文献进行发文量、研究热点、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治理、社会的综合带动,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旅游扶贫;知识图谱;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小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环境规制协同演替机理及路径研究”(编号:20BJY129)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30日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到2020年,我国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就成为2020年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做大做强各地区旅游业,是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对我国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整理,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同时也为旅游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但目前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对近六年研究内容、热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定量归纳与总结。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关于我国旅游扶贫的2,227篇文献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旅游扶贫”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发现从2015~2020年我国旅游扶贫的相关学术期刊共2,798篇文献,为了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手工删除书评、会议通知、新闻、导读以及内容与本研究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剩余有效文献数量为2,227篇,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18日。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反映我国近六年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方法。目前,用于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有CiteSpace、VOSviewer、Ucinet等。VOSviewer只能对知识单元聚类分析,Ucinet不具备网络聚类可视化分析功能。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把科学知识的结构、演进脉络等展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形则称为科学知识图谱(MKD)。CiteSpace软件易于操作,能从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引证关系,独有的数据预处理功能以及对数据库类型不局限于Wos、Scopus、CNKI、CSSCI,样本的分析维度除作者、机构、国家、专有名词、文献外,其还从空间地理、参考文献维度进行分析。同时,其具有确保样本准确性的去重功能,并且能对生成的图谱进行调整。目前,CiteSpace已被学界广泛使用。鉴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对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为6年(2015~2020年),时间切片始终为1年,阈值Top N中N选择40,Pruning参数和功能区勾选Pathfinder Network,网络辅助裁剪策略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以及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余指标保留系统原设置。
三、我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一)发文数量及研究热点演进分析。用Excel对我国2015~2020年旅游扶贫文献发文量进行绘制,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5年发文量98篇、2016年发文量191篇、2017年发文量394篇、2018年发文量457篇、2019年发文量592篇、2020年发文量495篇,发文量有所下降。旅游扶贫文献发文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临近2020年,许多贫困县摆脱了整体贫困,导致学界对旅游扶贫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振兴乡村,这与国家政策高度契合,未来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研究的关注度应进一步加强。运用CiteSpace软件将CNKI中2015~2020年关于旅游扶贫经筛选后的论文(2,227篇)进行文本分析,其有助于我们观察旅游扶贫研究的演进过程,发现每个时间段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及变化情况,以及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图1)
从时区图谱可以看出,旅游扶贫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图中关键词所对应的时间轴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在分析样本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关键词和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出现的频次越多则关键词、圆圈越大。(图2)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热点的转移受政策影响较大。2015年研究热点集中在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展、旅游漏损方面。同年,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实行,2016年对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问题、对策等进行了理论研究。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2017年研究出现以DEA模型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效率测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学界将旅游扶贫作为振兴乡村的有效手段,围绕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挖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等内容进行研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方式,其不仅在实现当地居民家门口就业、改善生活质量、拓宽收入渠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发挥较强的产业带动性,可以预见2020年后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二)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关键词是反映作者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越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指标,中介中心性大于0.1表示该关键词在某研究领域中起到了较好的桥梁作用。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圆圈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则出现的频次越多;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词与词之间联系越密切。(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扶贫主要围绕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研究,并以此三个关键词进行延伸,其中旅游扶贫出现的频次最多,这是由于旅游扶贫是检索词的缘故。为了发现有效热点,剔除旅游扶贫这类关键词,运用Excel对旅游扶贫研究中频次、中心性TOP10关键词进行降序排列,可得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民族地区、扶贫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表1)
使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模块度Q>0.3表示聚类的结构显著,Silhouette值越接近1,表示聚类的同质性越高。本文选择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可以找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旅游扶贫研究共有13个群组,Q值为0.8355,Silhouette值为0.6958,表明聚类效果较好,主要包括13个主题聚类,分别为扶贫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对策、乡村旅游、旅游、旅游扶贫效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茶文化、旅游+、对策措施、旅游点。这13个聚类主题可将其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是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旅游扶贫问题及对策、旅游扶贫效果评价。
1、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该聚类包括#1(扶贫模式)、#7(旅游+)、#8(旅游点)、#10(茶文化)。主要聚焦在扶贫模式、社区参与、全域旅游等方面。脱贫前我国有832个贫困县,由于区域间存在空间、资源、文化等差异,其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扶贫类型划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推动”型等,也有将其划分为“企业+农户”型、“多元主体协同”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型,并对不同扶贫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由于外来企业参与旅游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贫困户自身发展资本较为薄弱,其权利往往被边缘化,同时可能承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应建立科学、公平的受益机制确保贫困户的参与及获益,加强人才培养、行业监管,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水平及广度。
2、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这类主要是对发展旅游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聚类包括#3(对策)、#12(对策措施)。关键词有问题、现状、对策。在对集中连片地区及民族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旅游扶贫开展过程中存在服务设施落后、环保意识不足、扶贫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贫困户处于边缘化等问题,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增强居民权利、在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3、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旅游扶贫不仅讲投入,更要讲产出。聚类包括#5(旅游)、#6(旅游扶贫效率)。关键词有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扶贫效率、绩效评价。贫困地区在2020年摆脱贫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学界采用DEA模型、Super-SBM模型与熵值法从宏观上分析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随着旅游扶贫广泛开展,部分学者提出旅游扶贫所带来的地方经济增长不等于贫困人口真正获益,旅游扶贫效应研究视角从宏观上的整体经济增长转向微观贫困居民的获益情况,这也体现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与我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扶贫政策高度耦合。
(三)发文作者分析。研究领域发文量高的作者及其合作状况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力量。运用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总共生成325个节点和178条线路,网络密度为0.0034,呈现合作性不强、独立研究为主的特征。旅游扶贫研究发文量较多的个人:湖南科技学院黄渊基,主要对特困地区扶贫效率(2017)、扶贫模式(2018)、问题与对策(2020)进行研究;邓小海、王凯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内部合作紧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邓小海团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扶贫效应、旅游扶贫机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湖南师范大学王凯团队对武陵山片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图4)
(四)发文机构分析。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线分析,有利于对学术资源的分布状况从宏观上有一个整体了解,促进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文机构图谱可以看出:第一,大部分高校及科研所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只有少数机构形成了合作团队。第二,从研究机构所在地域来看,各研究机构对其所在地的贫困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对四川藏区、阿坝州进行研究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对武陵山湖南片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六盘山片区进行研究。(图5)
由以上分析可知,旅游扶贫研究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联系强度较低,研究机构大部分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西南地区,而对北方地区的研究较少。由于各地区拥有的旅游资源、区位有所差异,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推广性,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可能导致研究资源的过度投入或不足。同时,这是否反映出对旅游扶贫研究的关注度呈现地域性差异,值得思考。
四、结论
本文以2015~2020年CNKI数据库中2,227篇旅游扶贫文献作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近6年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从发文量来看,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发文量逐年增长,2020年有所下降。(二)从研究热点来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大背景,这也体现了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与国家扶贫政策高度耦合,但旅游扶贫研究滞后于扶贫实践。(三)从关键词来看,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民族地区、扶贫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四)根据聚类结果,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从理论基础、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扶贫效果四大板块进行。(五)从作者及研究机构来看,大部分学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五、展望
2020年后,绝对贫困将全面消除,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相对贫困。从脱贫转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只关注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是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治理、社会的综合带动。同时,还要赋予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权利,创新参与机制,确保其受益及发展机会的获得;加强对居民能力提升培训,从而摆脱通过体力参与的低水平方式,使其获得更大收益。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汪三贵,孙俊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03).
[2]黄国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
[3]徐少癸,方世巧,甘永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发展路径研究——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勒洞屯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4).
[4]高兴.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旅游扶贫”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罗盛锋,代新洋,黄燕玲.生态旅游扶贫研究动态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5.35(03).
[6]Chen,Chaomei.(2006).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肖罗,魏春雨.基于CSSCI的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21.41(04).
[8]马文利.国内外贫困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0(02).
[9]童歆越,万方晨,付莲莲.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11).
[10]王金伟,张丽艳.国际旅游扶贫研究进展与知识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0.47(04).
[11]唐承财,万紫微,孙孟瑶,卓玛措,马金刚,李子娇.深度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构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1).
[12]刘祎,王芳,秦国伟,田明华.不同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扶贫效应的测度与分析——基于安徽省贫困县区的数据[J].林业经济,2020.42(07).
[13]李敏.基于社区参与的安徽大别山区旅游扶贫受益机制研究——以岳西县黄尾村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14]黄渊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减贫:问题与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15]李雪丽,陶婷芳.民族地区旅游业精准扶贫的两个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1).
[16]胡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武汉大学,2016.
[17]王杰,蔡志坚,LI Hao-ran,ZHOU Li-xia.农户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9(04).
[18]张行发,徐虹.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2020年)——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林业经济,2021.43(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