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农村职业教育助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思考 |
第665期 作者:□文/刘小俊 时间:2021/9/16 14:20:38 浏览:215次 |
[提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新农村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DJJ181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30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甘阿凉”)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与西藏、青海、甘肃接壤,面积29.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甘阿凉”地区总人口690.4万人,农业人口459.4万人,占总人口的66.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670元。“甘阿凉”地区主要以农业为基础,要促进该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大批的农业高技能人员,才能实现“甘阿凉”地区的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一、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甘阿凉”是四川主要民族地区,从数量上看,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从质量上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也缺乏劳动技能。尽管“甘阿凉”地区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甘阿凉”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与素质,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
(一)农业人口数量大,农村人力资源丰富。2019年末“甘阿凉”地区总人口为690.4万人,农业人口45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6.5%,远远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46.2%。从2000年以来的变化情况看,2000年“甘阿凉”地区总人口574.2万人,2019年“甘阿凉”人口总数比2000年增加了116.2万人,增长20.2%。“甘阿凉”地区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497.3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459.4万人,减少7.6%。由此可见,“甘阿凉”地区城镇化进展较慢,农村人口数量仍然偏高,如此众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虽然是“甘阿凉”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但缺乏知识与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又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阻碍因素。(表1)
(二)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较低。“甘阿凉”地区地处偏远山区,因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019年“甘阿凉”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达到85%以上,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比重很高,导致掌握高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缺乏。因此,“甘阿凉”地区应全面落实“普九”教育,同时应大力发展中职和高等教育,培养大量具有文化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程度不高和文化素质偏低以及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导致“甘阿凉”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获取信息渠道狭窄,接受新事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这将阻碍“甘阿凉”地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竞争,极大地限制了多渠道就业,进而影响到“甘阿凉”地区乡村振兴建设。(表2)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方向不明确,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背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然而,在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时,对口升学是许多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也是许多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但这却和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方向相悖。大部分四川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把对口升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目的,过分的追求升学率。学生无法通过学校学习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学生只是把职业学校当作一个跳板,希望升入更高的学校学习,只有在升学无望时,才选择去人才市场就业。家长普遍把职业学校作为一个可以升入大学的学习途径去对待的。在相对落后的“甘阿凉”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是明显。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对口升学的巨大需求,就偏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而过分追求高升学率,这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相背离。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缺乏制度保障。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对职业学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成本一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两倍以上。但目前四川职业学校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基本一致,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本较高,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四川职业学校办学的需求。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费用也较高,对“甘阿凉”农村地区居民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较高的农村职业教育成本制约了“甘阿凉”农村家庭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放弃了进入职业教育学习机会。职业学校生源不足,也导致学校发展后劲缺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职业学校和农村家庭学生均为不利。
(三)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师资队伍较弱。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处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普遍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技术等级,高技术高技工严重缺乏。很大原因是职业学校对专业设置不够灵活,缺乏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不能按市场需求做出专业的灵活调整。职业学校只愿投资于一些成本低,对实习基地需求不高的专业,这种设置专业结构的模式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造成供求不平衡。四川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存在数量偏少、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的比例较高。双师双能性教师缺乏,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没有行业或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节。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得不到基本师资力量的保障,影响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四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途径
(一)定位乡村振兴,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确定农村职业教育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服务的宗旨,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思路,把投资职业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确实需要之处。要协调城乡教育的结构,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要肩负起培养优秀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也要使农村的劳动力转变成优秀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发挥一些地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制定一些相关的政府政策以及健全法律制度,大力支持和鼓励职业学校吸引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技术水平的人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奠定基础。
(二)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投资。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四川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四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是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应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之中,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应逐年提高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支出中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加强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绩效。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行业、企业和个人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或捐资助教。在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四川企业界要把四川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以捐赠、赞助等形式向职业学校投入必要的产品、设备,参与学校的实践实训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加强当地企业的参与意识,促进当地企业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以发挥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育人作用。
(三)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尤其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在原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依托校园成熟的办学条件、教学体系,借助企业的工作氛围、实习场地,实现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市场竞争、工作性质、认清形势、稳妥就业,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广泛深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是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校企双方互相参与、互相渗透、双向加入、优势互补、资源利用、利益共享,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2、校地联合办学。在地级市地区可以将学校办学的重心偏向农村基层。把当地乡镇企业和农村生产对农村人员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四川各乡镇农业发展结构及其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一村一户为示范,以田间耕作管理为教学重点,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积极推广实用项目真正实现科学致富,积极调动农民积极性,扩大职业学校的影响力,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让农民尝到科学致富的甜头。
四、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也是和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契机,对技术型人才是一个大量需求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而是具备一技之长、有较高文化意识的技术工。所以,认清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印罗观,刘会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06).
[2]高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9(04).
[3]马翠,姜海燕.乡村振兴视角下承德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所遇难题解决路径[J].区域治理,2019(06).
[4]杜娟.当前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09).
[5]吕莉敏.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留守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13(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