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创新型人才培育策略
第665期 作者:□文/陈柯青 时间:2021/9/16 14:21:13 浏览:231次
[提要]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聚焦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于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稀缺及其培育策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基于三螺旋理论,从高校、企业、政府三方的不同视域研究其作用地位,并且就如何发挥好三方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出具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三螺旋;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30日
一、创新型人才多元主体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能力、拥有开拓精神、能够开拓新局面、可以对社会进步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同时,提出“要加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这一重要内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归根结底是要靠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生产运作方式,构建政校企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的现实性选择。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高校作为人才的产出方,应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企业作为人才挖掘、培训和实践的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随着国际科技合作的大趋势,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依赖于具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许多创新人才或科技队伍都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转变政府职能是释放潜能的关键,政府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同时,整合好财政投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二、三螺旋理论下校企政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三螺旋理论。三螺旋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生物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借鉴该思想并首次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用以解释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在支持区域创新系统必须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联系模式,由缠绕在一起的三者共同汇聚成一股向上的力量,从而达到合作发展的最优状态,形成持续的创新流。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习近平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地,教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高校要以国家和市场为需求导向,健全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充分发掘学生的素质,全面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对接好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从需求入手形成高校产业化,与政府、企业形成良性上升的螺旋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产业转型。
2、企业——创新型人力开发的实践平台。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亟须高校创新型人才来支撑,企业往往会花费人力、物力聘请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人才,社会进步也需要人才的引领,这就促使着企业主动与高校寻求合作,找到利益共同点,达到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企业从高校吸取人才进行一定的培训就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了人才发展的实践平台,实现产业、企业与高校共赢局面。
3、政府——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后盾和桥梁。政府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能够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对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同时,政府掌握着资源信息和人员信息,是信息的集合地和交流传输中心,应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实现企业与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后盾和桥梁的作用。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剖析。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那么,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1、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知识的学习必然没有错,但是只看重学习课本、提高成绩导致了学生自身对实践的探索和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漠视。根据目前的教育现状,学生在之前就鲜少对创新有认知,导致对于该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失。首先,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创新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是可以从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身上挖掘;其次,创新的培养模式效果微乎其微,尽管有校内的理论授课或相关创新活动赛事,但有很多学生对此缺乏积极性,也不能在学校内形成创新的风气;最后,创新型人才建设的平台尚未搭建完整,高校内部的创新组织模式不能够协同发力。
2、企业参与深度不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得到企业产业的有效支持,但在我国,校企的合作存在企业主动性低、合作类型单一、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由于处在学习或刚毕业阶段的学生不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虽然高校的积极性很高,但企业的配合度与主动性相对来说弱一些。在与高校的合作期往往处于毕业季或招聘期,平时缺乏与高校的对接与交流,导致合作类型单一、模式化、规定化,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甚至有许多企业在接受实习生的培训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培训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实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不能实质性地提高学生质量与水平,从而在高校与企业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地方政府管理统筹不足。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以及扶植。创新在国家发展的地位作用之重要,不断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较新领域的制度完善和投入措施也是在不断摸索与微调中进行。近年来,国家及地方也出台了许多激励和保障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不理想之处,如地方政府不能协调好各部门的力量进行高效的统筹管理,就不能全方位地调动积极性与充分利用资源;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方针、政策,但地方政府有时不能对目标、方案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准施策,造成了政策与效果的偏差。
三、基于校企政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策略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十四五”时期要把创新型人才培育放在国家和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授业解惑,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把牢人才培养方向和标准。在明确创新型人才定位之后,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的问题。
(一)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激发高校创新潜力。高校作为三螺旋培养模式的核心,应发挥好主体作用,实现教育与创新的融合,人才培养的引领导向要更加务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力的挖掘,切实围绕相关政策因地制宜的规划,整合校内资源,通过社会实践的课堂、创新类活动赛事的举办,激发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和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给教师提供不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促进教师队伍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素质、注重教育科研,培养更多更强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思维的人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应优化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巩固校企交流对接,加大企业参与深度。企业作为丰富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其运作模式和培训方式对于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完善实习培训机制,激发大学生提高自我的积极性,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良性合作;第二,企业可以推荐人才到高校中深造学习,与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育方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举办交流会等,通过多渠道实现人才的流动、知识的共享,进一步健全企业协同培育机制;第三,企业可以立足高校人才资源,广开渠道,抓住机遇招贤纳才,灵活引进高端人才,引导研发机构人才创业,推动和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三)重视统筹规划,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与不足,由校政企三方组成的三螺旋协同培育模式亟须完善。首先,政府作为后盾与桥梁,既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要发挥好宏观统帅的作用,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在不同阶段协调好教育、财政、科技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找到协同创新的发力点,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与产业的耦合,鼓励校企合作,兴建科研基地、以工程项目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可以借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组织模式,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做好内部的统一管理,分类指导确保激励、保障政策的落实和收益。最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门的基金,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好财政支撑体系。
四、结语
基于三螺旋理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未来可期的,要厘清高校、企业和政府这三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潜在力量,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核心位置,探索三者交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优势与活力,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三螺旋合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忠见.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8).
[2]田善武.协同创新视角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韩雪,粟慧龙.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路径[J].石河子科技,2020(04).
[4]刘佳彤.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07).
[5]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01).
[6]刘有升,陈笃彬.三螺旋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7]钟德仁,张晓秀,高芳凝,郝世绵,章毛连,国海.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0).
[8]初国刚.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9]王妍.创业型大学发展的驱动因素及策略选择[J].江苏高教,2019(10).
[10]刘碧强.三螺旋理论视角创业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20(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6556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