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665期 作者:□文/王中亚 时间:2021/9/16 14:37:54 浏览:402次
[提要]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推动河南技术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新材料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在综合实力、产业链式发展、技术创新能力、高端人才资源等方面位居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三链”协同,加快集群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夯实人才支撑,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项目:“新时代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21E3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5月16日
一、河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新材料产业发展起步早,产业综合实力较强,集聚集群水平较高,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超硬材料、耐火材料、尼龙新材料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河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从河南新材料产业规模看,新型耐火材料、尼龙新材料和超硬材料整体规模较大,所占比重较高。新型耐火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郑州、洛阳、濮阳、焦作、新乡、南阳和三门峡等地市辖区。2019年,河南拥有各种耐火原料和耐火材料企业2,000多家,耐火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86亿元。尼龙新材料产业,主要布局在平顶山市和鹤壁市,河南尼龙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其中平顶山市25家,鹤壁市1家。2019年,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59.8亿元。超硬材料产业,主要集中于郑州、许昌长葛、商丘柘城、焦作、南阳方城等市县,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约300家。2019年,河南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60亿元。
(二)河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河南省新材料产业比较优势突出,在产业综合实力、产业链式发展、技术创新能力、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位居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是产业整体实力较强。以超硬材料为例,河南超硬材料单晶合成产业规模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占全国的80%和95%,而我国金刚石单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95%左右。在金刚石合成领域,中南钻石、黄河旋风、华晶股份占据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在微粉领域,商丘柘城微粉产业集群占据国内微粉市场的80%;在CBN(立方氮化硼)领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60%左右,其中中南杰特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
二是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尼龙新材料产业,以平煤神马集团为龙头,形成从焦炉煤气制氢、粗苯等上游原材料到己二酸、尼龙66盐、己内酰胺等中间体,再到工业丝(帘子布)、民用丝、工程塑料等下游深加工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有良好的水、电、蒸汽、天然气供应条件。通过煤电一体、热电联产,煤基尼龙化工在生产所需的蒸汽和电力等配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耐火材料产业方面,河南耐火材料品种齐全,耐火材料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研发、制造和整体配套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尼龙新材料方面,拥有神马股份技术中心、聚酰胺中间体实验室等31个国家、省级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设立了能源化工研究院,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超硬材料产业方面,河南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有超硬材料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质量检验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国家级平台,有郑州三磨所、机械研究所、金属制品研究院等一批从事相关研究的国家级研究院所。
四是高端人才资源集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超硬材料方面,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高技术人才,其中河南工业大学是国内最先设立超硬材料专业的高校,每年都为行业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河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河南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河南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尼龙新材料产业方面,由于技术及投资门槛较高,目前尼龙66及其中间体产能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英威达和奥升德两家公司占近60%的份额,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为全球己二腈、己二胺、己二酸、尼龙66盐和切片的净输入地区。特别是国内中间产品己二酸等产能严重过剩,但高品质己二酸产品供应缺口较大,需大量进口;关键原料己二腈最优工艺路线技术未攻破,制约国内企业发展。在超硬材料制品领域,美国3M、法国圣戈班、奥利地泰利来、韩国新韩、日本迪斯科等在高端锯切钻进工具、精密磨削、精密切削等方面技术水平较高,河南乃至全国的企业,短期内很难超越。
(二)产业集中度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超硬材料为例,河南省虽然有超硬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但也存在大量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低、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弱的小企业。如柘城县有超硬材料企业120多家,但都以中小企业为主,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超硬材料整体产业层次较低,初级产品多,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一方面低端产品以低价大量销往国外;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大量从国外高价进口。据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金刚石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3.8倍,高端凿岩钻探用复合片进口单价为出口单价的近7倍。再以耐材产业为例,河南耐材产业集中度偏低,耐材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专业协作分工。
(三)资源能源环境因素制约日益突出。推进尼龙新材料产业发展,需实施一批己内酰胺、环己酮、己二酸等产业链上游项目,进而带动尼龙66、尼龙6及其下游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但目前在新上项目时,还存在煤炭消费指标严重不足、环境总量指标紧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要素保障方面的制约。耐材产业发展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正式出台实施耐材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标准,致使耐材企业环保治理对标改造没有具体标准可依。同时,受环保“一票否决”影响,企业很难与用户形成稳定供求关系,企业发展存在很大市场风险,面临着一系列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
(四)企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亟待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通过应用嵌入式软件、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占据产业链发展制高点。就耐材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河南耐材企业的工艺装备与国外先进工艺装备整体相比,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甚至有一少部分企业的装备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生产应用整体配套设计的精细化、精准化和精益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相对粗放落后。
三、河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三链”协同,加快集群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夯实人才支撑,多措并举,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河南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一)加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针对河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聚焦重点细分领域,明确产业发展的近期、远期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对重点先进材料研发及其工程化运用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先进基础研究的投入,高度重视当前处于研发阶段的前沿新材料,适度超前布局和统筹规划。着力突破先进材料应用推广以及工程化问题。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资金要素支撑方面,防止投资碎片化,避免撒胡椒面,要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投入少数关键材料。
(二)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协同。一是做强产业链。围绕尼龙新材料、超硬材料和新型耐材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二是融通创新链。开展创新融通,统筹存量创新成果转化和增量创新研发动力,启动实施河南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通工程,为相关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构建联动机制,切实发挥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功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联动创新机制。三是盘活资金链。整合各类各级资金,打破现有资金分配格局,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按照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按照区域和产业聚集切块,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集中支持,实施滚动支持,下沉资金分配权和决策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用好用足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三)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型耐材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郑州、洛阳等地市的资源能源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集群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能集中有效地治理污染,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重点建设郑州千亿级新型耐火材料基地,加快推进新密、巩义等地耐火材料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装备落后的低端产能。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要坚持龙头引领、项目带动、开放合作、集群发展,优先做大尼龙6,巩固提升尼龙66,打造技术和规模一流的尼龙新材料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尼龙织造和工程塑料产业集群。
(四)健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平台体系。聚焦河南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超硬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型耐材、尼龙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搭建产业公共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谋划推进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测试评价平台、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以及产业发展区域中心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由省统计局负责,明确新材料细分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落实数据统计工作,摸清新材料产业发展家底。学习借鉴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等重大平台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新型耐材、高端超硬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五)夯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智力支撑。河南多所重点高校设有材料学院,各高校要主动投入到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产业融合,逐步加大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加强河南高校与省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切实使高校材料学院成为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人才和学术高地。要促进优秀高端人才投入到先进新材料研发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各领域优秀人才过度向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扎堆的发展局面。举办中原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筹办中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为河南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大对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以及新材料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探索设立河南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材料专项扶持资金。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强,周少雄,曾宏.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经济报告,2018(07).
[2]卢瑞轩.上海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创新研究,2020(08).
[3]肖劲松.新材料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2019(02).
[4]余伟业.广州市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9(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78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