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浅析 |
第665期 作者:□文/廖小舒 李燕琼 汪 涛 蒋雨东 时间:2021/9/16 14:42:31 浏览:302次 |
[提要]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及相关政策、实地调研、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产品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监督不到位不科学等问题。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农业现代化;改革与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动能的路径与政策保障研究”(项目编号:SC19B147)。通讯作者:李燕琼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2月2日
一、引言
“三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同时也是我国党和政府历年的工作重点,促进农业农村繁荣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一直是我国农业工作的核心要义,国家近年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也诠释了这一内涵,并以此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纵观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供销合作社有着浓厚的本土特征,群众基础良好,组织体系较为完善,经营网络覆盖面较广,服务功能多元,始终发挥着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体系工作中的核心力量。我国既是大农国家,又是典型的小生产为主的小农国家,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把握好小农经营的特点与优势,找到一条正确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二、发展现状
(一)在规模方面。目前,全国共有2.3亿农户,其中2.1亿农业经营户,平均每户承包不到8亩耕地,每个地块不到1亩,是典型的小规模经营农业。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社改造,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截至2019年10月,绵阳市供销社系统有各类基层组织886个(其中:联合社9个),是2010年底的35倍;入社社员12.6万余人,成员出资额15.8亿元。其中,供销社参资入股71个,入股总金额6,206万元,全市供销系统有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个、省级示范社12个,总社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个、省社示范社11个,建设基层社297个,是2010年底的29倍,有社员4.6万余人,经营网点1,100多个,总社基层社标杆社5个。涉及种养殖生产;农产品粗、深加工;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农机服务、信息咨询业、农业技术培训、资金互助等综合服务。
(二)在组织方面。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是紧跟当前时代发展的步伐,落实中央赋予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供销系统运作效率的提升,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为完善基层组织管理,供销社系统大力进行供销社综合改革,改革要求建立健全各级联社“三会”制度,优化供销合作社治理运行机制,明晰监事会的职能,创新监事会工作方式。目前,绵阳市供销社系统已逐步推进该项改革,2019年10月绵阳市供销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了“三会制度”。绵阳市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出台《双线运行体制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双线运行试点,建立以联合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
(三)品牌建设。为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12年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印发《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突出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品牌主体地位;绵阳市供销社及所属基层组织积极打造并申报农业品牌,截至2019年10月,绵阳市供销社系统所属各类基层组织拥有143个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品牌1个,市级品牌1个,县级品牌1个,有机产品认证5个,绿色产品认证18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17个。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绵阳市供销社基层组织拥有社员范围集中在5~11,000人,但分布不够均衡,不足1,000的组织较多,这与绵阳市300余万农村人口基数相比,基层组织数量还不能满足绵阳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5个,其余基层组织年销售额大部分处在百万元水平;用工人次仅百人左右,其中临时工占主要部分;成员出资中,现金出资不足,实物出资比例过高,大多数农户以土地、林木、用具等实物作价入股;大型、规范化的种养殖基地不多,布局分散,面积小,限制了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一是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由于对供销系统的局限性理解,还未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真正作用把握清楚,只是被动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时随大流加入,对专合社的经营、发展不关心、不积极,农民专合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不足。二是经营管理人员能力不强。绵阳市供销社所属系统基层组织共有从业人员12,357人,其中管理人员5,515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3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3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人,技师15人,高级技师7人。管理人才较为短缺,部分农民专合社负责人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工作能力差。三是经营决策、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管理和监督的不到位,使得专合社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应对市场风险及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四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但基层组织众多,支持需求量较大,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优中扶优的情况,发展越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越多;发展困难需要支持的反而得不到相关支持。
(三)品牌打造不科学,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我国有8,000多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平均每个县级单位(包括市辖区和县级市)有3个左右。但这么多品牌中绝大部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甚至有的还把市场搞砸了。农民专业合社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申请的商标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基本没有,影响范围一般局限在产地周围,市场知晓度不高。再者大部分农民专业合社的产品以鲜活农产品初加工为主,深加工能力有限,产业链较短;科技水平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差,在市场交易中不具备话语权,被迫接受交易价格的现象时有发生,盈利能力不强。
四、对策建议
(一)创新发展新型村级供销社,优化基层组织结构。第一,要积极推进“三社融合”试点。通过“三社”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联合“三农”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试点。坚持“以社代社”思路,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规范、行业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新增、完善为农综合服务功能,将之统一改造成新型基层组织。第二,要优化建设结构,建设一批稳固一批。农业人口基数大,基层组织建设拥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建设的基层组织数量较大。应该针对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不同服务功能的基层组织,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大量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大量的政策和资金、实物的支持,这对地方财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财政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有限财力集中在部分基层组织上,通过“建立一批稳固一批”的方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二)科学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要指导、督促构建务实高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决策执行机制。基层组织要拓宽社员的知情与参与渠道,积极推动全体社员参与合作社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构建完善的决策机制。同时,确保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实施全方位的民主监督机制。第二,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合作社风险防范和控制。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富经济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经济管理人才。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不断提升对各级政策的认知能力和对市场形势、信息的研判水平,更好地履职尽责。牢固树立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严格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管,不断提高社员风险意识,争取使风险降到最低。严格遵守涉及本社内部管理、产品、食品、安全生产、环保、消防、税务、用工等法律法规,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秩序。第三,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持久的系统性工程,必须采取行政、市场和法律等综合性措施加以引导。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鼓励、支持基层组织积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标准,改良生产基地、生产流程,规范提升生产、加工、仓储、运输条件,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商标,合理进行产品和品牌宣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质和特色。不断提升产品美誉度、知晓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第四,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将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以适当的价格顺利地销售出去,转化为收入和利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其利益的最终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拓展自身产品的销售渠道,将产品供应给适销对路的需求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将产品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出售,直供学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酒店、餐馆、部队等团体单位,有实力、品牌效益好的可以尝试开直营店(专卖店)、加盟店进行销售,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前锁定买主,解决销售问题。第五,要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产业链、提升科技水平。发挥农业农村的基础平台作用,通过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新业态,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推动拥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发展。降低单一产业类型的风险,提升利润产生空间,同时也能减小、分散鲜活农产品产量大、价格暴跌的风险。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科研合作,搞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科研技术的攻关,与科研院校和高校联合培育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品种,以此来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晓河.大国小农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J].中国发展观察,2019(02).
[2]孔祥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合作经济,2018(11).
[3]吕黎朝,胡茂,陈世平,陈烨.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试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1).
[4]孔祥智.“政府+企业”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J].农村工作通讯,2019(16).
[5]李彩琴.浅析“三社”融合发展与作用——以贵州、重庆等地“三社”融合发展情况为例[J].中国合作经济,2019(06).
[6]董钊,马佳宏.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7(04).
[7]王蕴琦.打造农业品牌带动产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7(23).
[8]赵冰,吴政文,李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9(0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