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研究 |
第666期 作者:□文/何 敏1 何 彬1 吴 晓2 时间:2021/10/1 15:28:36 浏览:1024次 |
[提要] 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本文以2019年四川省科研院所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总结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9JDR0335)。通讯作者:何彬
中图分类号:C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5月19日
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省级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地方科研院所是以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为目的的基层科技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大省,科研院所广泛分布于各产业和从事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领域,具有支撑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为全面掌握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现状,加强科研院所管理和服务、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奠定基础,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我们于2018年开展了四川省科研院所调查,本文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现状
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四川省纵深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型研究机构建设,以良好的创新绩效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研院所也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一)基本情况。2019年末,四川省全省拥有各类科研院所297家,其中中央部门属50家,省级部门属113家,市州级部门属96家,县属22家,新型研发机构16家。包括175家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机构、37家社会人文科研机构、32家科技信息文献机构,有53家政府部门属院所实施了企业化转制,占院所总数的17.8%。全省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科研院所(不含已转制科研院所)数量保持全国第4位,从业人员及研发人员总数居第2位,研发经费支出居第3位。
(二)学科建设。四川科研院所学科齐全,广泛分布。其中,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131家,包含土木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环境与资源科技等23个学科;社会人文科学领域69家,包括情报文献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农业科学领域67家,包括农学、林学、水产学等4个学科;自然科学领域21家,包括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等4个学科;医学科学领域10家,包括中医学与中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4个学科。据对177家县以上自然和社会科学民用领域非转制科研院所的调查,已依托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成204个具有国内中等及以上水平的重点学科研究部门。其中,有26个部门拥有国内顶尖研究水平,有130个部门具有国内上等研究水平。
(三)科技队伍。2019年末,在川科研院所共有从业人员约10.9万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6.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2.2%。中央院所人员占比接近80%,省属和市州属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占比分别为13.2%和7.1%,县属院所仅占0.3%。
成都、绵阳两地科研院所分别拥有4.0万和1.6万名科技人员,占四川省院所科技人员总数的61%和25%,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德阳、自贡两地科研院所分别拥有0.4万和0.2万名科技人员,各占6%和3%。宜宾、攀枝花等9个市州科技人员在百人以上,其他市州均不足100人。科技人员主要集聚在大院大所,2019年末,15家科技人员1,000人以上的院所拥有约60%的科技人员。
(四)科技创新活动。2019年,全年承担科研课题6,500余项,比上年增长3.2%;课题经费支出207.6亿元,增长6.5%;课题投入人员4.4万人年,增长3.5%。全年R&D经费支出2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9.2%,约占当年全省R&D支出的30%,资金来源分布与上年基本相当。科研院所全年投入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4.36万人年,比上年增长3.3%,R&D人员中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达到87%,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人员的比重占47.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五)科技成果及转化。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成果。2019年,科研院所共申请专利4,422件,其中发明专利3,248件,增长2.1%;获专利授权3,043件,其中发明专利1,555件,减少5%;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533件;全年实施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70件,收入0.3亿元。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9,650篇,出版科技著作216部,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61项,植物新品种权47项。科研院所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机构和人员配置,利用专业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人力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
(六)科技合作。科研院所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进科技合作交流和科技资源双向流动。2019年末,依托科研院所建有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8个四川省科技合作基地。据对211家民用领域费转制院所的调查,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开发科研课题260项,与高校合作课题258项,与企业合作课题233项,与境外机构合作课题31项,全年R&D经费外部支出7,201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对其他科研机构支出497万元,对高校支出502万元,对企业支出2,947万元,对企业支出增长了40%。
(七)科研院所改革。2019年,全省首次试点实施中央驻川科研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支持13家承担四川重要创新改革试点任务的重要驻川科研院所先行先试,促进重要驻川科研院所在川转化科研成果。印发《四川省省属科研院所、转制科研院所、科技类民办费企业单位免税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管理实施细则》促进减轻单位科技创新负担。落实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举措。2019年末,依靠宜宾纸业等产研单位建立了四川省长江竹产业技术研究所,全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所增至36家。
(八)科技产业发展。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产业发展。2019年末,全省有53家政府部门属院所完成了企业化转制。2019年末,转制院所共有从业人员2.6万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8%,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3.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9年末,3家专职院所成位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8家转制院所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4家中央属转制所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转制所被认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转制院所经营规模较大提升,经营状况明显向好。
二、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支持方式有待优化。当前,四川省对科研院所的财政支持方式主要为财政拨款,政府对科研院所的支持方式也有待优化。一方面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四川省科研院所的R&D投入十年来增长缓慢,去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所增甚微,财政对科研院所缺乏稳定、足够的财政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财政投入方式单一。现行科研院所财政支持方式主要以财政经费直接拨付为主,财政后补助、科研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竞争性财政支持较少,导致了政府财政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同时也不利于调动科研院所科研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科研院所在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中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加大科研院所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是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应有作用的必要条件。
(二)基础性研究占比低。按R&D活动类型分,2018年四川省全部县以上部门科研研发经费支出为30.97亿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分别为8.13亿元、10.03亿元、12.81亿元,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25%、32.39%、41.36%。可见针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活动较多,基础研究占比重较小。共性技术的研究难以直接或短期内产生经济利益,加之受经济需求和自身实力的限制,科研院所在共性技术研发上减少投入在所必然。四川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有许多共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基础或共性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长此以往,会影响全省的科技基础建设,进而影响全省的科技、经济发展后劲。
(三)科研院所R&D资源布局极不平衡。一是科研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平衡,58%聚集在成都区域,特别是中央和省属院所,分别有80%和94%地处成都。二是四川省R&D投入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从2019年四川省科研院所R&D经费内部支出按地域分布来看,市州之间严重的不平衡。成都市2019年R&D经费投入达33.12亿元,占到全省总投入的85%,该年度投入最少的巴中市仅为29万元,差距甚远。三是中央院所和地方院所的实力差距巨大,中央院所实力远高于地方院所,市县科研院所普遍存在规模小,能力弱的问题。
(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落后。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落后,存在着机构臃肿、人员冗余,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多科研院所的下属机构负担了大量社会职能,无法全身心投入科研开发;部分院所的内部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竞争机制,管理制度落后,人员合理流动困难,权责不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院所改革的深入开展。开发型科研院所仍习惯性地依赖政府而不是市场,科技活动过于倾向技术导向,市场意识淡薄;公益型科研院所缺乏符合科学研究自身规律的业绩评议体系,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滋长了科研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严重。
(五)中央驻川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渠道不畅。2019年末,中央驻川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占全省科研院所总量的86.5%,R&D经费支出总额占93.4%,但由于中央驻川科研院所分属不同国家层面管理主体,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畅,强大的科研实力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中央驻川军工类科研院所,单位级别和保密要求均很高,运行相对封闭,军地院地协调对接机制尚不完善。存在条块分割、“军转民”主动性差、“民参军”门槛较高等问题。
三、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建议
(一)优化投入方式,提高稳定支持比重。继续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地方R&D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R&D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保证各市州财政R&D投入的稳步增长。除了进行必要的直接投入外,政府应以引导科技资源为重点,通过政府补贴、税收刺激、优惠贷款、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社会R&D投入,鼓励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R&D活动。
(二)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建设。根据四川省基本情况,选择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进行研究,实施课题制管理,科学立项,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一些领域形成优势。对于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应该加强专利的申请和保护意识,实施专利推进发展战略。把一部分有条件的开发型科研院所彻底推向市场成为高技术企业,使科技开发和投入更具市场针对性。对于部分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根据科技、经济发展需要,政企共同资助,集中投入,建设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
(三)加强军民融合,促进创新资源融入地方。一是引导和参与军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相关科研院所开展企业化改制或股份制改造,鼓励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例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改革,混改和转制方案先后获批,成为全国首家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二是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军民结合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和发展军民融合企业。推动军工企业紧扣四川产业发展,推动军工科研成果解密降密,使一大批军转民重大项目落户四川。
(四)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步伐,深入开展转制院所试点。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建立完善的决策、监督制度;建立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业绩评议制度;健全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合理分配制度。进一步落实科研院所在岗位管理、人员聘用方面的自主权。科研院所改革还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促进人才流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保障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合法权利和科研积极性。深入开展转制院所试点工作,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取酬、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同时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完善考核评价等改革措施,力争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激励评价和用人制度等方面,探索形成一套符合四川省科研院所实际的高效管理制度和模式。
(五)完善管理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一是要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中不合理的制度规章,优化项目申报流程,优化资金支付管理,提高预算单位用款自主权,精简程序、简化手续;二是要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增加研发投资,提高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切实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三是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制订和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评价体系,放宽科研单位中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的比例限制,充分激发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六)促进产研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平台。一是组建一批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建立若干四川省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加快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广泛整合创新资源,针对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需求,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七)全方位加强科研合作,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四川省虽然拥有许多实力较强的中央在川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核物理研究院等,同时也拥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本地科研机构,但是其合作机制比较滞后,利益藩篱较重,需要通过改革打通之间的管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利益整合。政府可通过多种形式为各类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合作平台,引导各类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全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1.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西南石油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楠.四川省科研院所R&D活动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R].2001.
[2]马静璠.四川全面启动科研院所改革[N].四川科技报,2016-04-27(001).
[3]刘毅.广东科研院所R&D投入与产出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24(05).
[4]李晓莉,彭澎.切实加大山东省属科研院所R&D投入[J].科学与管理,2002(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