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家庭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行为选择的影响
第666期 作者:□文/陈席远 朱翊宁 肖 桢 时间:2021/10/1 16:10:14 浏览:409次
[提要] 基于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实地调研所收集的问卷数据,通过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家庭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金融素养的提升可以使拥有信贷需求的家庭获取更多信息,进而发生信贷行为,并且促进家庭选择银行消费贷,使家庭信贷行为进一步正规化。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扩大金融宣传、拓宽金融知识传播媒介和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金融;金融素养;消费信贷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2010307088Z)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5月27日
一、引言
金融素养是指人们掌握基本金融概念以及在使用和管理资金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配置金融资源以实现终身财务保障的能力。许多国家在近年来都开展了“金融扫盲”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推广活动,以提高人们对于金融领域的基本认识,让金融理念慢慢渗入到每一个家庭中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消费信贷的出现,一方面满足刺激经济增长的要求;另一方面顺应部分想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想要改善生活,提前满足对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品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总体消费升级。如今,消费信贷业务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更高的预期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重要支撑,呈现了规模扩大的趋势。
从金融素养和消费者信贷行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个人金融素养越高,则他对金融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分析能力就更强,并对自己将来的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更有信心,那么他就更有可能选择消费信贷来满足自己高额的消费需求。同时,具有较高金融素养的个人还会将这种能力辐射到家庭,增加家人对金融信息的认知,使得家庭金融素养得到整体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存在许多关于金融素养和家庭消费及负债关系的研究,发现金融素养的提升会促进家庭的总消费,并且伴随更多的负债。然而,专门针对消费信贷选择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家庭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来对现有研究中的空白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消费金融作为当今金融市场以及金融领域中快速发展并逐渐兴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成为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对其规范监管、方法论等系列范畴尚未产生足够多的共识,存在的许多争议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究。Campbell(2006)将家庭当作消费金融的划分单位,定义为“家庭金融”,即根据家庭现有体系和未来收入预期的概况来进行金融决策,并最终达成家庭的期望。部分学者从个体与家庭的不同特征来研究消费借贷的相关问题,江明华、任晓炜(2004)发现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人更容易产生超额消费的行为。刘庆昇(2018)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总结性的意见: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个人及家庭的金融素养,有利于提升其利用金融素养来提高自我效用的能力,从而提升居民的消费信贷水平。
金融素养是对金融知识和金融资源的一种整合能力,以约束的形式促使家庭从理性的角度做出金融决策。其作为家庭金融行为作用因子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使其从中获得一定的价值收益。吴卫星(2019)的研究表明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在申请贷款时,不论是数量还是渠道上都具有更高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令他们选择更适宜的产品,从而获得良好的信贷体验,这增加了他们继续使用消费信贷并向其他家庭推荐使用消费信贷的可能性。
一方面金融素养帮助消费者理解金融信贷的条件及流程,有效地减少金融资产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搜索等损失,在家庭的财富积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Beck(2006)认为人们的非理性金融行为的减少与金融素养的提升有直接关系。同时,Gerrans(2016)也认为部分投资者因为金融知识匮乏,更容易做出不利的金融资产选择决策。
另一方面金融素养对风险意识也有正向影响,它能在理性的角度帮助人们客观地分析非正规性金融信贷的风险,发现其潜在成本。金融素养水平较高的家庭常常对预防性储蓄进行规划。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居民充分掌握最新金融产品及信贷工具的相关信息,从而促进财富积累,也为家庭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提供可靠的偿付能力证明,并打下良好的信用经济基础。
家庭借贷作为居民金融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提升金融福祉和改善家庭资产流动性的作用也被人们挖掘出来。家庭金融素养对增加金融理财产品的持有与合理配置资产是有积极导向作用的。同时,金融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消除那些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认知偏差,促进信用培养,最终使家庭的借贷行为趋于正规化。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家庭金融素养对是否选择消费借贷行为产生影响。对那些有消费信贷需求的家庭而言,提升金融素养可以促进消费信贷行为的产生。
假设2:家庭金融素养对是否选择银行消费贷产生影响。对那些有消费信贷需求的家庭而言,提升金融素养可以促进他们对于银行消费贷的选择。
三、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经过对问卷数据的筛选,剔除无效样本,共得到有效问卷270份。其中,地理范围包含江苏省南京市内秦淮区等6个区的城镇样本和六合区等4个区的农村样本。
(二)模型设定。本文采用probit模型考察金融素养的高低对于家庭是否参与消费信贷和是否为银行消费贷的影响,模型设定如下:
Yi=α+βfina+γiXi+ε
其中,Yi是因变量,包括二值虚拟变量“是否借贷”Y1和“是否是银行消费贷”Y2;“fina”是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素养”;Xi为各个控制变量。α为常数项,β、γ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变量说明
1、因变量
(1)是否参与消费信贷。引用问卷设置,消费信贷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大额耐用品、住房装修、旅游以及购买其他合理用途的消费品或服务的需求而产生的信贷行为。本文将是否参与消费信贷作为因变量,用Y1表示。该变量为二值虚拟变量,若被调查者参与消费信贷,则Y1取值为1;若未参与消费借贷,Y1取值为0。
(2)是否为银行消费贷。引用问卷设置,银行消费贷为银行提供的用于消费者购置产品或服务的贷款,非银行消费贷包含但不仅限于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高利贷、亲友、典当。该变量仍是二值虚拟变量,用Y2表示。若被调查者参与的消费借贷为银行消费贷,则取值为1;若为非银行消费贷,则取值为0。
2、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素养(fina)。本文使用问卷调查,将金融素养具化成5个与金融相关的问题,由这5个问题的得分相加来衡量被调查者的金融素养。(表1)
3、控制变量。参考已有文献,本文选取了家庭特征、政策现状、社会资本和顾虑与风险作为控制变量。具体控制变量如表2所示。(表2)
四、实证分析
(一)家庭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选择的影响。表3给出了利用stata软件关于家庭金融素养是否选择消费信贷的probit回归结果(边际效应)。不考虑金融素养的回归结果在表中第1列呈现,加入了金融素养(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在表中第2列呈现。使用稳健标准误对方程进行probit估计,对比前后估计结果可知,稳健标准误与普通标准误十分接近,因此不必担心模型设定问题,并计算模型正确预测的比率为89.26%,比例较高。(表3)
由回归结果可知,控制变量中家庭现有成员年龄、受教育年限、风险偏好、政策现状对是否参与借贷都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素养的系数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金融素养对是否参与消费信贷具有显著影响,其系数含义为金融素养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选择消费信贷的概率会上升4.23%。
此外,因为可能存在其他同时影响Y1和fina的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素养可能为内生变量。故而,金融素养与是否选择消费信贷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即家庭通过参与消费信贷会获得积累金融知识从而提高金融素养。为此,本文选取另一变量edu(除本家庭外,其他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金融素养的工具变量进行分析。原因有二:其一,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该家庭的金融素养相关,满足了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其二,其他家庭的受教育年限与该家庭是否选择消费信贷是不相关的,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
使用该工具变量(edu)进行probit估计的结果在表中第3列呈现。表中给出了对外生性原假设“H0:ρ=0”的沃尔德检验结果,P值为0.000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认为“fina”为内生变量,“edu”可作为工具变量。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是否选择消费信贷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呈现正向关系,与前文的分析结果是保持一致的。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是否选择消费信贷有很强的影响,对于存在信贷需求的家庭来说,提高其金融素养能够显著增加信贷行为。
(二)家庭金融素养对是否选择银行消费贷的影响。关于家庭金融素养对于是否选择银行消费贷的probit回归结果(边际效应)在表4中呈现。表4中省略了各控制变量的数据,只给出本文关键解释变量“金融素养”的数据。对方程使用稳健标准误进行probit估计,对比前后估计结果可知,稳健标准误与普通标准误十分接近,因此不必担心模型设定问题,并计算模型正确预测的比率为75.29%,正确预测的概率较高。(表4)
表中第1列表示,金融素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与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金融素养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参与银行消费贷的概率上升7.62%。
表中第2列使用edu(除本家庭外,其他家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金融素养的工具变量进行分析以避免内生性问题。表中P值为0.007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金融素养为内生变量,使用edu作为工具变量的解释力强。回归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上认为金融素养与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有正相关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有利于家庭消费信贷的正规化,减少其他非正规渠道的信贷。金融素养高的家庭可以利用金融知识对消费信贷的程序及条件合理判断,辨别非正规信贷中的不合理,且其正规贷款的可获得性高。而金融素养低的家庭容易对银行消费贷要求过分高估,从而转向其他非正规渠道的信贷,其信息影响可能大于正规信贷,可获得性也较高,从而使农村家庭可能主动放弃了正规信贷的选择。
所以,提高家庭金融素养有助于家庭识别金融风险,辨别潜在成本,趋于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先考虑银行消费贷。消除信贷需求家庭对银行消费贷的程序及条件的认知偏差,增强其对银行信贷的选择信心,从而促进信贷双方的信息对称,提高总体的家庭正规信贷率,有利于家庭在稳定的还贷压力下,创造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三)城乡异质性分析。上文通过probit回归分析研究了金融素养对于是否参与消费信贷和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的影响。本部分侧重于空间特性,研究农村和城市对于信贷是否有差异。分别将农村样本和城市样本对因变量Y1和Y2进行probit回归,结果见表5。(表5)
结果显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金融素养的提高对于是否参与消费信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对于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无显著影响;对于城镇家庭来说,结果恰恰相反,金融素养的提高对于是否参与消费信贷无显著影响,而对于是否参与银行消费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相较于普遍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家庭来说,文化教育程度在农村家庭中更具重要性。在农村获取更多教育的家庭会比周边家庭对于金融知识的获取更为明显,这部分农村家庭会了解消费信贷,进而进行投资行为;在城市中,大部分家庭对于金融知识与消费信贷渠道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所以在是否参与消费信贷中金融素养并无显著影响。在城镇地区,可以获得消费信贷的渠道更加丰富,尤其是有大量的机会获得正规渠道(如,银行消费贷),但银行消费贷的获得要求比非银行消费贷更高,多为大额消费贷款。因此,在城镇家庭中,具有较高金融素养的家庭更可能参与银行消费贷。在农村地区,正规渠道相对较少,即使参与消费信贷的家庭也更容易接触非银行消费贷(亲友借贷、小型金融机构和网上借贷软件等),取得他们信任的几率更大,故而在实证结果中并不显著。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江苏省南京市270份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家庭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行为选择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一)金融素养提高能够显著增加消费信贷的选择;(二)金融素养提高可以增加选择银行消费贷的可能性,有利于家庭消费信贷的正规化,减少其他非正规渠道的信贷行为;(三)金融素养的提升令消费信贷参与度提高,对农村家庭更为明显;(四)金融素养的提升促进银行消费信贷的选择,对城镇家庭更为明显。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相关金融部门可以和教育部门协同作业,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办“金融大课堂”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依托当下火热的媒体平台发布金融科普小视频等,共同开展家庭金融素养教育。(二)依据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调研发现,农村正规金融教育供给不足,参与度不高,这也为农村金融素养的提升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政府需要带头落实农村金融教育,让各乡镇社区内部成立宣传和志愿组,带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将金融知识普及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增加农民易获得的传播媒介——电视上的教育节目的设置。再者,加强农村学生在校金融教育,以生动趣味的方式向学生输出金融知识,从而推动农村整个家庭金融素养的提升。(三)对于城镇家庭,银行则需要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充分调研家庭在资产、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合同易理解化,迎合具有较高金融素养水平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签订信贷合同的效率,促进家庭信贷正规化。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ampbell,J.Y.Household Fi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04).
[2]江明华,任晓炜.信用卡持卡者人口统计特征及透支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04).
[3]刘庆昇.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及改进路径——基于re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8).
[4]胡振,臧日宏.金融素养对家庭理财规划影响研究——中国城镇家庭的微观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02).
[5]Jappelli T,Padula M.Investment in Financial Literacy and Sav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3.37(08).
[6]吴卫星,张旭阳,吴锟.金融素养对家庭负债行为的影响——基于家庭贷款异质性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9(05).
[7]Beck T,Demirguc-Kunt A,Peria M S M.Reaching out:Access to and Use of Banking Services across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5(01).
[8]Gerrans P,Hershey D A.Financial Adviser Anxiety,Financial Literacy and Financial Advice Seeking[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16.51(01).
[9]Moure N G.Financial Literacy and Retirement Planning in Chile[J].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Finance,2015.15(02).
[10]Lusardi A,Mitchell O S.Financial Literacy and Retirement Preparedness: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Education[J].Business Economics,2007(01).
[11]丁嫚琪,张立.金融素养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J].上海金融,2019(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7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