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研究评述 |
第666期 作者:□文/孙 静 时间:2021/10/1 16:24:35 浏览:198次 |
[提要]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科技创新逐渐显现出国家弱边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国家间科技合作及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等。国际科技创新离不开适宜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创新环境。本研究在整合相关文献基础上,梳理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研究的理论脉络以及变化历程,并基于创新活动扩散视角,希望为我国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国际化创新环境;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7日
“十三五”时期,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部署。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离不开科技人才,而营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创新环境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要条件。如何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进而提升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效能是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国际化创新活动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单向扩散,转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融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化创新环境的衍生及其变化规律尤其需要关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创新资源与要素是基于何种环境产生了双向融合,从而打破了以往单向扩散的规律,中国科技人才国际创新环境具有何种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值得更进一步探索。
一、单向扩散进程中国际化创新环境研究
全球的国际化创新总共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00年之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创新活动的单向扩散;第二阶段在2000年之后,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创新活动的双向融合。自“创新驱动”这一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显现,有不少学者沿着“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从宏观层面展开研究,创新环境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研究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技术创新系统。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国际化创新环境粗具雏形的时期,随后研究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文献发展趋势。起初的国际创新环境主要寓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之中,其主要存在形式为国际联系,即在注重国际创新大环境基础上进行科技合作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工作代表人物为弗里曼、纳尔逊、帕特尔以及帕维特等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的核心要素,关注的重点是各种制度安排间的相互作用,即制度环境。帕特尔和帕维特解释了实施技术创新系统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比欧盟国家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总结出国际多样性的优势作用。
第二个阶段,国家创新系统。20世纪90年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为技术创新以及知识创造。其中,以伦德华尔、麦特卡尔夫以及OCED为代表的学者及机构分别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功能及理论基础等角度开展研究。OCED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特别指出了政策环境的主导作用,作为协调技术经济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依托。
第三个阶段,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顺着创新全球化浪潮,各国学者开始注重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化研究,Porter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理论(NIS国际化),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作用程度会影响科技创新。学者们对于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优化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必要性。第二,探究发达国家促进科技人才创新的国际化环境要素。主要涉及三种环境:一是知识文化制度环境,如专利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二是市场环境,包括解决市场交易成本高的问题、营造适合于国家间科技创新合作的环境等;三是创新政策环境,在一些基础研究中对于R&D投资以及科技人才流动等方面,不同国家政府按本国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科技人才创新。第三,国际化创新环境的效率研究。
二、双向融合进程中国际化创新环境研究
自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密切地展开科技合作。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团结全球力量解决人类共同课题;其二,迎合国际趋势以及社会经济需求。在发达国家单向扩散阶段,促使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因素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主要目的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与单向扩散阶段不同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融合阶段,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研发环境。Florida通过调研位于美国的外资研发实验室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研发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研发环境,高质量的研发环境促进其科技创新的产生。第二,市场环境。Reddy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合作的动机展开研究,实证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制造市场是吸引发达国家合作的关键。第三,人才政策环境。Hoffmann以及Chen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政策环境是吸引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因素。
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向融合趋势在不断深化,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但仍旧存在一些壁垒需要跨越。Oliver和Zheng分析了中国开展R&D的动因以及障碍,其中需要关注的是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及制度环境方面的规划,尤其是与科技人才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Jiatao Li等以1995~2001年间外国在华建立的378个国际研发中心和联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国的国际研发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Asakawa等重点研究了中印两个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化创新,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西方国家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营造适合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等需要重点研究。Rongping Mu和Wan Qu将中国的科技发展能力与美国和印度两国进行对比,发现我国研发投资环境、产学研开发环境、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存在需要提升的地方。对内要建立创新制度、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优化知识产权制度等制度环境,对外要加强技术引进、科技合作等政策环境。
三、我国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未来趋势研究
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的弱边界特点逐渐显现,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构建应在更为开阔的格局之上展开。刘云等人研究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中创新制度国际化,通过对1978~2012年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创新国际化政策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环境的重视。随后刘云基于政策工具视角,进一步归纳了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环境,比如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和知识产权等。
在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深入融合进程中,我国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要跳脱出西方的固有规则,结合我国人文基础与文化底蕴,结合各学科理论,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体系。例如,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是以法律规范为主,早期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只学习了西方的“表面”,没有植入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了较大提升,在制度层面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文件。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与多国建立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对我国科技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我国的科技产权制度应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从国际视野出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话语权”。
另外,社会、市场需求作为影响科技转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需加以考量。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普惠大众,满足社会需求,这就需要科技创新环境更贴近社会层面。科技中介机构可作为科技创新与社会的纽带,它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即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国家创新系统中各个机构的高效运转。但科技中介在我国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技中介的存活率问题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问题。对此,政府应对科学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市场会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方向。
四、总结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围绕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由发达国家间的单向扩散转变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双向融合这一实际,从创新活动扩散视角对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研究开展述评。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对于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基本上是寓于国家创新系统之中的。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发展是随着“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国家生态创新系统”这一理论脉络逐渐发展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对科技创新环境的构成、前因变量以及评价开展研究。第二,从发达国家间的单向扩散阶段发展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双向融合,促使国家间进行国际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延伸为科研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人才政策环境。第三,中国的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是以改革开放为开端,后以国家创新系统为根基发展。研究方法质性与量化均有所涉及,质性研究的重点在于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政策文本的分析,定量实证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当前国际化创新环境的评价。根据学者研究表明,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科技活动的政策环境以及保障科技人才利益的制度环境是进行国际化创新研究的重点。
基于创新活动扩散视角对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进行述评总结,是基于全球国际化创新规律的改变进行的,为厘清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的理论发展以及未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着眼点提供启示。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科技创新逐渐渗透至整个社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需关注以下方面:第一,系统思考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融合的现状下,全球进行国际科技合作的动因、障碍以及效率等方面。第二,重点关注整合我国创新要素的制度环境。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的研发投资以及专利数量逐年上升,这意味着我国拥有丰富的创新要素,但同时高价值专利相对匮乏,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系统整合创新要素,以及融入国际化视角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第三,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引发国际化科技创新环境面向社会层面的重新度量。如,国家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效率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的议题以及科技中介机构在国家创新系统所扮演的角色等。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Yusen X,Xiaofang H.The Hot Spot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search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Scientometrics[J].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14.5(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黄晨.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J].政治研究,2019(01).
[5]Patel P,Pavitt K.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y they are important,and how they migh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4.3(01).
[6]Lundvall B A.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Leaming[M].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1992.
[7]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Paris:OECD,1997.10.
[8]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4.
[9]David T.,Elhanan H.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
[10]Niosi J.,Bellon B.The Global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Evidence,Limits and Implications[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4.16(02).
[11]Jonathan E.,Samuel K.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Theory and Measurement[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9.40(03).
[12]Singh J.Asymmetry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between MNCs and Host Country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05).
[13]Galli R.,Teubal M.Paradigmatic Shift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1997.
[14]Cesaroni F.Technological Outsourcing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Do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ffect Firms’ Strategies[J].Research Policy,2004.33(10).
[15]Carlsson B.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Research Policy,2006.35(01).
[16]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政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7]Jorge N.,Bertrand B.The Global Interdepende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Evidence,Limits and Implications[J].Technology in Society,1994.16(02).
[18]Fransman M.Is N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Obsolete in a Globalize World? The Japanese Visions of Innovation:The Firm and Japa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9]单玉丽,苏美祥.全球化视阈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与我国对策[J].亚太经济,2011(06).
[20]Florida R.The Globalization of R&D:Results of a Survey of Foreign Affiliated R&D Laboratories in the USA[J].Research Policy,1997.26(01).
[21]Reddy P.New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nd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Host Countries:A Survey from India[J].World Development,1997.5(11).
[22]Hoffmann WH.,Schlosser R.Success Factor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Survey[J].Long Range Planning,2001.34(03).
[23]Chen SH.Taiwanese IT Firms' Offshore R&D in China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J].Research Policy,2004.33(02).
[24]Oliver G.,Zheng H.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of Foreign R&D Activities in China[J].R&D Management,2004.34(04).
[25]Jiatao L.,Deborah R.Managing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Patterns of R&D Configuration and Evolution[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7.17(03).
[26]Asakawa K.,Ashok 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D in China and India:Conventional Wisdom Versus Reality[J].Asia Pacific J Manage,2008.25(03).
[27]Mu R.,Qu W.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A Comparison with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8.30(03).
[28]刘云,叶选挺,杨芳娟,谭龙,刘文澜.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管理世界,2014.12(06).
[29]吴汉东.知识产权理论的体系化与中国化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14(06).
[30]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科技发展,2004(01).
[31]杨正国.高质量发展要重视科技中介机构建设[N].人民政协报,2020-01-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