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郑州市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关键问题研究 |
第667期 作者:□文/王建平 时间:2021/10/16 17:45:16 浏览:395次 |
[提要]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本项目以郑州市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古建筑保护、保护规划、旅游开发三个方面梳理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发现存在保护不平衡、保护技术与人才匮乏、“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村民保护意识缺乏、相关部门合作有待加强等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炼出郑州市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关键问题,即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内生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权利归属与权益分配四个方面。
关键词:郑州;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GGJS187)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11日
传统村落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遵循动态、渐进、连续、适应的规律。如何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延续当地居民的生活,进而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是传统村落保护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延续性保护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必然选择。
延续性保护就是要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传承好包括传统价值观、传统民风民俗和传统技能在内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延续性,保护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严禁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进行开发。
郑州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产片区之一,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郑州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的案例分析,阐述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总结其保护发展中有益的做法,分析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郑州市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关键问题与对策,对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郑州市传统村落概述
2012年12月至2019年6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部委经过联合评审先后公布了五批共6,8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其中河南省入围名录205个,郑州市占有8个,占本省国家级传统的3.9%。本文以郑州市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
郑州市8个传统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分布在郑州市下辖的4个县级市,主要集中于登封市,有5个,占62.5%,且又集中分布于登封市徐庄镇,有3个;荥阳市、新密市和巩义市各有1个,从地理位置上看,集中分布于郑州市的西部。这与其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有很大渊源,登封古称阳城、嵩阳,历史厚重、文化灿烂,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曾经定都于此,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
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是认识传统村落特点、提出保护建议的基础。分类的基本目的是要服务于本文研究的目标,依据调研实际进行分类研究,才能梳理其传统村落的特色,充分认知其价值。多数传统村落集多种价值于一体,本文为了便于研究,依据传统村落最突出的特色进行分类,搜集了郑州市前后五批入围国家级传统村落的8个村落的相关信息,将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归总。依据村落发展历史和特色进行归类,将郑州市8个传统村落分为红色传统文化类、商业文化类、历史文化类三种类型,见表3。(表2、表3)
(一)商业文化类。商业文化类传统村落主要表现为古代交通枢纽、商品集散地、商业繁华等。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老街地处颍河谷地,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使大金店老街成为通往汝州、伊川、登封、禹州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据《登封工商志》记载的“登封县建国前十大集镇商行分布情况”:民国时期大金店有坐商(有门面、有店员的商户)87户,其中全县比较有名的商行共有125家,大金店街就有29家,被称为十大集镇之首。故将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老街归为商业文化类。
(二)红色传统文化类。红色传统文化类的村落是在抗战革命历史中发挥作用,留有革命遗址遗迹,如革命根据地、后方战地医院、发生过革命历史事件、有抗战名人故居等。登封市徐庄镇的柏石崖村是抗日后方医院所在地,留有后方医院遗址遗迹;登封市徐庄镇杨林村是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日后方医院所在地,留有李先民故居等革命遗址遗迹;登封市徐庄镇安沟村是抗日根据地旧址。因此,把登封市徐庄镇的柏石崖村、杨林村和安沟村归为红色传统文化类。
(三)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类村落多为建村历史久远、是历史名人的出生地或主要活动地、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等。登封市玄天庙村杨家门村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嵩山的核心保护区,是少林寺下院历史所在地;据可考的文字记载,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在殷商时期,为殷商名相傅说的出生地,先留存有明清民居,以窑洞、天井为最大特色;新密市吕楼村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居民移民于此,见证了移民的生产生活,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晚清;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的村名起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经四百多年,目前村内建筑以清代建筑为主,包括古楼、古屋、古路、古渠、古碑、古井,充分体现了村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故,将登封市杨家门村、荥阳市石洞沟村、新密市吕楼村和巩义市海上桥村归为历史文化类。
二、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一)古建筑的保护
1、建立传统建筑档案,摸底传统村落。对传统建筑建立档案的做法是全面调查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分布情况,按照“一座一档”的原则,主要从建筑的建造年代、材料结构、建筑风格、使用功能、资料照片等方面收集资料,包括图纸、照片、历史考证资料和调查报告。这种方法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性、真实性的有效手段。2020年,郑州市要求对传统村落进行准确、深入、完整的调查、登记,摸清传统村落家底,实现“一座一档”。并以此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传统村落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市传统村落信息共享,为研究、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提供数据支撑。
2、纵向四级联动,横向多部门协同。传统村落是村民赖依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要系统地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的保护。目前,郑州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以及社会广泛参与的纵向机制,强调各级责任,做到日常监管和跟踪服务。同时,建立由市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联系工作协调机制。
3、设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古建筑的修缮和日常维护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外,最重要是资金保障,这也是古建筑保护的根本。国家级传统村落将获得30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助,同时自2020年起,郑州市财政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拔出4,000万元作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5个试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用于村内古建筑的改善修复工程、鼓励原住民按要求修缮自有住房和外来人员修复原住民居等,并出台了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二)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工作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步骤,它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依据,为保护工作指明方向。目前有部分村落已做了整体的保护规划,分别是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老街、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其他5个传统村落虽然没有做整体的保护规划,但也做了专项规划。郑州市在制定保护规划方面的措施有以下方面:一是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组织编制专项保护与发展规划;二是严禁各类违背保护发展规划的各种行为,命令指出禁止以保护为由迁出居民,避免传统村落的“空心化”。
(三)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郑州市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郑州市西南部,分别位于登封、巩义、新密和荥阳等,郑州市区、中牟和新郑目前暂时空缺,登封市最多,占到总数的62.5%。除登封市大金店老街居民多已迁出外,其他村落均有原住民,“空心化”现象不是很严重。郑州市传统村落由于地处郑州市西南部的丘陵、山地地带,交通不够便利,因此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大部分村落的旅游开发还在规划建设阶段,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辐射范围比较小。
登封市徐庄镇柏石崖村有利用抗日后方医院等红色传统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的打算,但还未实施;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利用殷商文化已经进行旅游的开发,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辐射范围比较小,仅限于周边地区,市场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遗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可以用于旅游的开发,但是损坏严重,有待于修复;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正在按照规划进行整体修复,进行旅游开发;登封市少林街道玄天庙村杨家门村位于世界地质公园嵩山的核心保护区,是少林寺下院历史所在地,自古就是云游僧人的落脚点,自然而然也成为少林寺旅游的组成部分,目前有开发的民宿等旅游产品;登封市徐庄镇杨林村提出了走“红色(革命教育)+黄色(传统村落)+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旅游发展刚刚起步;登封市徐庄镇安沟村引进了河南安康旅游有限公司,公司落地后,投入资金1.4亿元,在安沟村附近兴建马峪川红色旅游度假区,依托革命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和当地农业,发展观光农业、民宿和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力度不平衡。在对郑州市传统村落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郑州市对商业价值潜能大的传统村落较商业价值潜能小的传统村落更加重视,即对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村落比较重视,对不能带来商业价值、经济效益的传统村落不够重视。如,2020年郑州市《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见》中计划财政出资4,00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其选择的5个市级试点传统村落中,其中4个均是距离郑州市区1个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传统村落。而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登封市,只有一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了试点,究其原因是因为登封距离郑州市区相对比较远,一般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即将来开发旅游,郑州市作为主要的客源地距离太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会阻碍游客前往旅游,登封市不具有距离的优势。缺乏资金的支持势必导致建筑物的自然老化,造成宝贵文化遗产不断地流逝。
(二)保护资金、保护技艺与人才匮乏。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修缮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特点,比如砖雕、石雕、木雕技艺,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而古建筑等级的确定、修缮计划的制定则需要兼具技术和统筹规划能力的人才。而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民居建筑已经变为砖混结构,原来砖木结构的手工艺人的技艺由于市场上不再需要,现在的年轻一代基本上没有人学习和继承,导致熟悉传统建筑的工匠基本上后继无人。缺乏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制约传统村落古建筑修缮的主要因素。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一方面需要长期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是专业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虽然国家级传统村落有300万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但是专项资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仍然是杯水车薪,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分散的风险,并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仍然需要自己筹措,这也是许多传统村落借着进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原因之一。
(三)“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空心化是目前我国农村的一种普遍现象,原住民离开原来居住地,到外地务工、定居。中国民间文艺委员会罗杨表示:“保护古村落不只是保护古建筑,还需要对风土人情与村落文化进行传承,而这离不开人来进行,因为古村落最佳保护便是村民平时生活在其中的‘活态保护’。”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城市经济飞速增长,农村发展相对缓慢、滞后,农村的年轻人通过上大学、进城务工、城市定居等方式纷纷逃离农村,导致农村老宅中只有老人居住或长期空置。原有的血缘、民俗和地缘形成的村落认同感正在慢慢消失。在我们实地走访登封市徐庄镇柏石崖村时,当地村民反映,由于出行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大部分村民离开了柏石崖村,有60多户人家,300多人曾经居住于此,如今村子里只有20多位老人居住,几乎见不到年轻人。
(四)居民保护意识欠缺。长期以来,大部分原住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村落的稀少和其价值的认知有待加强,有人认为这些传统村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是落后、愚昧的代表,对古建筑放任不管,导致传统村落或生态环境惨遭破坏,或民间风俗文化遗失,或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在传统村落中一些典型的古民居被开发和利用,而大多数“无名无分”的古建筑则被遗忘在角落里,房屋的所有者有钱的则另建新房,搬出了老宅,无钱的蜗居在老宅里,凑合过着。并且居民防范意识比较差,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收购“老物件”的名义,盗取古民居的砖雕、木雕和石雕提供了机会。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登封市徐庄镇柏石崖村的房子多年没人住,一些石屋由于年久失修坍塌。由于传统村落中的大部分民居达不到文物的级别,因此没有专人管理,更没有分门别类地建立档案,大多数古建筑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另外,传统村落疏于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一些无人的居住老屋的精美雕件被不法分子盗走,如新密市刘寨镇吕楼村一些民居的精美石雕已不知所终。
(五)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待于加强。目前,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由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参与,这与村落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征基本是对应的,但在现实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不理想。传统村落的保护牵涉到许多方面,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各扫门前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没有相应的机制,传统村落的保护看似各部门都参与其中,实际是一盘散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之间不协同合作,而是不知道怎么协同合作,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牵头,也没有一个部门能牵头。另外,传统村落存在身份多重性现象,看似传统村落多重荣誉加身,但实际上各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和要求,每个身份背后的管理部门都会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和要求执行,每个部门的规则和要求都是从自己部门的利益出发而制定,往往会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要求相悖,最终结果是传统村落保护无所适从,反而成为一个障碍。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看似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实际上是各部门都完成了自己规定的“动作”,没有落实责任主体。甚至没有深入调研,想当然地认为“我认为传统村落需要什么”,没有听从被执行者的请诉求,即传统村落真正的诉求,形成与“传统村落真正需要什么”之间的矛盾。
四、郑州市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关键问题
郑州市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应遵循动态、连续、渐进的生态系统规律。选择延续性保护的路径,走延续性保护路径,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首要问题。目前存在二者之间关系认识的误区,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或抱着村落的“原真性”不撒手,单纯强调古建筑、环境等物质形态的保护,而忽略了当地原住民的生产、生活诉求;或片面追求利用,无视传统村落及其原住民的长远利益,一味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追逐经济利益,短期内得到了经济回报,长远来看是“自杀式”的同质化发展模式。
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传统村落得到很好的保护,才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依托;只有传统村落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才能够使其文化得以传播、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利用所获资金才能更好地保护村落和改善居民的生活,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资金保障和群众基础,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二)内生发展动力。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护,传统村落要实现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找到内生动力是关键。目前,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年轻人背井离乡,出现留守老人和儿童现象,根本的原因是本地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少,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发展的后续动力。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多是财政拨款这种“注血式”保护方式,导致很多人存在着“等、靠”的心理定势,没有形成对自身优势挖掘和利用的“造血式”、能动式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改善居住环境等民生需求,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是解决传统村落持续不断发展动力的根本。
(三)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存在方式趋同、同质化等现象,没能形成可持续的保护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来讲,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单个村落根据自身的特色,采取相似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没有对整个区域的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上、全局上的通盘考虑,也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定位与思考,这也是传统村落利用方式趋同的重要原因。比如,登封市徐庄镇的3个传统村落,即柏石崖村、杨林村和安沟村都是豫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留有后方战地医院、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日根据地等红色传统文化,但是在保护和利用方面,3个村落没有联合起来通盘考虑,而是各自寻找出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3个传统村落有必要联合保护和发展。依据目前城市居民对于绿色食品、康养旅游、周末休闲等的需求,充分挖掘各传统村落的现有资源条件和特点,开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手工艺品产业等,引导传统村落,特别是同一区域的传统村落寻求差异化、互补式的发展路径,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权利归属与权益分配。传统村落民居面临着“房子是谁的”、“谁来出资维修”、“开发利用权归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导致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护无法顺利进行。这种权利的归属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村落民居的所有权问题存在矛盾。按照风俗习惯,一个家庭中男性成员都有权利继承祖辈的房子,但由于各自成立小家庭之后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每个人对祖辈房屋的处理意见很难达成共识,在拆除重建、修缮的出资比例、分配的收益比例等方面存在争议,甚至发生产权纠纷;另一方面是传统村落民居的权益分配问题,即管理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等。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房子的修缮,大部分村民不太愿意投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一方面村民觉得老房子即使修缮了住起来也不方便,有钱还不如重建或者到城里购买房子;另一方面依照现在市场上的价格,修缮老房子的成本并不低,并且缺乏工匠。传统村落被纳入保护范围后,作为所有者的村民也不能私自拆建和维修,因此有些民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渐衰落。传统村落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村落既是村民的私有财产,也是国家的财产,但实际上对于传统民居的产权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传统民居权利归属与权益分配问题解决不了,村民之间、政府以及各参与方之间也很难达成共识,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护将陷入僵局,最终走向囚徒困境。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郑州市传统村落走延续性保护的路径是其必然选择。首先,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前提。实践证明,将原住民全部迁走的“保护”模式保护的只是村落外壳,村落的“灵魂”没有得到传承。遵循村落社会生态系统规律前提下的利用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内生发展动力是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关键。政府财政拨款对于传统村落的延续性保护只是权宜之计,相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需求也是杯水车薪,寻求内生发展动力才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和生命力。再次,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避免传统村落同质化利用发展的根本。最后,权益归属和权利分配是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考虑传统村落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遵循民风民俗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总之,传统村落离不开乡村生态环境,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统筹到乡村治理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前后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共6,819个,由于精力有限,选取郑州市的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能代表所有村落都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能以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案例,挖掘出传统村落延续性保护的部分典型问题,已经达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总之,延续性保护是传统村落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为抓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红医,杨晓林.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J].中国名城,2016(04).
[2]王艳想,李帅,酒江涛,任梦雨,樊袆,苏金乐.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2).
[3]宋文佳.文物保护视角下谈郑州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J].山西建筑,2017(06).
[4]虞挺.婺源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5]宗迅,王瑶瑶,高慧丽.郑州地区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