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大气污染久治不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造成很大的损失,有效改变现状迫在眉睫。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环境规制中的困境,阐述大气污染中政府的无效率困境。同时从博弈分析中反映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最后为大气污染治理提出策略。
关键词:大气污染;博弈论;环境规制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6日
一、引言
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并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延展,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一直备受挑战,污染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而近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几近常态化。2013年尤为严重,全国各地不断受“雾霾”影响。中国社科院和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中指出,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长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有史以来最多。有效处理大气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污染也越来越重视。2008年,胡锦涛把“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今后执政面临的八大问题之首;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国十条”,反映了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
面对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的现状,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重视显而易见,但是成效却非常不显著。中央政府虽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规划,但是从“十五”、“十一五”的完成情况中可以看出,政府在认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存在偏差。
故分析政府如何有效率地规划和治理大气污染变得很有价值。本文从博弈论方法出发,分析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相互博弈情况。一方面证明政府的无作为对大气污染治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进行环境规制提供建议。
二、大气污染问题博弈分析
现实中,污染企业、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情况。故在此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环境规制的可行性并阐述政府环境规制中的困境。
(一)私人企业之间的博弈
1、大气污染治理的“囚徒困境”
(1)理论假设。建立一个博弈模型来分析在政府缺乏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总是反复的原因。为简化分析,有A和B两家企业。两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有排污和不排污两个策略。如果两家企业都选择继续排污,则受到污染的环境质量会影响到企业收益,设每家收益为W;如果两家企业都选择保护环境,好的环境质量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益,假定每家企业收益为X;如果有一家企业选择保护环境,一家企业选择不保护环境,则选择排污的企业获得的收益大于不排污的企业,设排污企业收益为Y,不排污企业的收益为Z。显然收益大小排序为Y>X>W>Z。
(2)模型分析。如表1所示,在A企业选择不排污的情况下,B企业会选择排污,因为Y>X,理性的企业会选择收益较多的选择,在A企业选择排污的情况下,B企业仍会选择排污,因为W>Z;同理,无论B企业选择排不排污,A企业都会选择排污。最终纳什均衡为(W,W),而不是收益较高的(X,X)。这就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从理论上解释了大气污染久治不愈的原因。(表1)
2、大气污染治理的“智猪博弈”。“智猪博弈”是纳什均衡的一个例子,它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该理论对小企业在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有较大的影响,给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
假设城市空气质量遭到污染,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就可能存在着“智猪博弈”。如表2所示,在大企业选择治理的情况下,小企业选择不治理;在大企业选择不治理的情况下,小企业还是选择不治理。所以,不管大企业如何行动,不治理大气污染一直都是小企业的最好选择。但现实中,小企业所排放的污染不一定少,但是由于小企业资金受限,经常会选择继续不治理。这也是大气污染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表2)
(二)污染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企业和地方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会向外部排放各种污染。理性的生产者会在利益驱动下,选择无节制地直接排放废气,因为环境属于公共资源,成本和收益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小于其社会总成本。在这种外部影响的条件下,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如果大气污染面涉及较少,此时企业和受害者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其次,如果污染涉及的受害者比较多,此时企业和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免费乘车者”。最后,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面对众多受害者,企业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个垄断者,垄断情况下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低效率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政府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监管,否则大气污染不可避免。
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出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排放污染行为负有直接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也是理性人,有可能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与当地企业在对待排污方面达成“合谋”。
1、理论假设。为分析方便,假设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企业都归结为一个整体(下同),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管。企业和政府都是理性的,故他们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排污和不排污两种选择;政府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选择。假设企业主动进行排污处理,产量为Q1,利润为R1;假设企业不进行排污处理而直接排污,其产量为Q2,利润为R2。显然由于处理污染的成本R1<R2;政府的收益来源于税收,税收又和企业的产量相关,故在产量为Q1时,税收为T1,产量为Q2时,税收为T2,则T1<T2;假设政府对企业污染的惩罚为P,政府监管成本为C。
2、模型分析。如表3所示,该博弈表明,当政府对企业污染的罚款P小于监管成本C时,政府选取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管;当R2-P>R1时,无论政府监管与否,企业的最优策略都是污染。(表3)
相反,当P>C,R2-P<R1同时成立时,即当政府对污染的防止比较严格,罚款较多时,若政府选择监管时,企业会选择不污染;反之,如果政府选择不监管,企业会选择排污,达到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表4)
这种博弈解释了在政府监管不力或者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
三、避免大气污染规制困境的措施
(一)借鉴国外征收污染税经验,改革排污收费状况。在西方经济学中,针对环境问题比较倾向于开征污染税。以二氧化硫为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开始对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征税,效果显著,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我国尚未对大气污染征收污染税。我国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从1982年起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征收排污费。可见,大气污染仍然征收超标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其控制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同时,排污收费制度也存在着例如收费标准不合理、排污费征收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在大气污染领域有必要进行“费改税”。在总结排污费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合理设计排污税的税制结构,借鉴国外污染税经验,尽早实现大气污染税。
(二)重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提高公民保护意识。从环境规制的博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努力。在制定大气保护各项措施时,强调公众参与。公众对大气环境的不满对政府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应当搭建公众参与大气污染的平台,使公众了解政府关于大气污染防止的信息和政策,完善大气污染信访举报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公众的环境权。此外,生活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的防止应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故大气环境治理需要环境规制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三)完善大气环境问责制,提高行政效率。从“十五”、“十一五”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中存在着弊端。我国应该完善实施的监管体制,避免出现环境规制中的“合谋”情况。我国应制定和完善大气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明确责任承担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把大气保护规划评估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把它作为提拔、罢免、撤职干部的重要指标,以督促各级政府积极实施大气污染防止措施。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Grossman G,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1991.
[2]王斌.环境污染与规制博弈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3.
[3]王春玲,付雨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3.8.
[4]李玲玲.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治理对策[J].绿色科技,2013.5.
[5]周曙东,张家峰,葛继红,王传星.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排放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省行业面板数据[J].江苏社会科学,2010.4.
[6]董伟,张勇,张令,阎振元,张晓光,何光远,严良政.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2010.6.
[7]江珂.我国环境规制的历史、制度演进及改进方向[J].改革与战略,2012.6.
[8]何通艳.我国开征大气污染税的分析与设计[D].西南财经大学,2009.
[9]付志宇.对污染税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