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上市公司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 |
第668期 作者:□文/童琳霏 时间:2021/11/1 9:27:11 浏览:399次 |
[提要] 本文基于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对A股上市公司2014~2016年供应商和客户的注册时间、注册资本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更多利用采购和销售业务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采购/销售金额与供应商和客户注册资本比值越悬殊,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供应商和客户成立日期与上市公司的业务发生日期越接近,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应重视供应链建设,优先选择产业规模大、历史悠久企业进行合作,市场监管方和报表使用者要重视上市公司与特征异常的供应商、客户的交易过程中的风险。
关键词:上市公司;供应商与客户特征;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11日
一、引言
部分企业违规开展融资贸易、空转贸易从而满足企业目标的低质量、高风险的业务形态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那么,上市公司喜欢与什么特征的企业进行交易?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供应商与客户的分布特点怎样?这些特征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本文在搜集并观测2014~2016年A股上市公司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基础上,借鉴目前会计学界通常使用的修正Jones(1991)模型和Roychowdhury(2006)模型,结合上市公司供应商,通过构建供应商特征、客户特征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三者关系,测度不同供应商和客户特征下对不同盈余状态的成因及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关系型交易与合作机制理论。陈晓(2004)通过研究亏损企业的样本发现企业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利益输送。佟岩(2007)研究实际控制人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控,表明企业在合作关系中,有意无意在商品生产过程掩饰真实的价值转换,进行利润调节。根据以上理论,本文做出第一个假设:
H1:上市公司采购/销售金额与供应商/客户注册资本比值越悬殊,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二)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间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与企业存续时间有关,会影响企业产出规模,进而决定企业合作状态。Leotiades(1980)根据生命周期基础概念,将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Flamholt(1986)以企业规模来衡量生命周期,依据上述理论,本文做出第二个假设:
H2:供应商/客户成立日期与上市公司的业务发生日期越接近,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三、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本文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搜集2014~2016年3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排名前五供应商、客户企业名称信息,在70,367条供应商、客户信息中筛选出有准确信息的1,489家上市公司的44,670条有效信息。对采购对象和销售对象是政府机关的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分类和计算。
(二)供应商、客户特征的定义
1、上市公司对供应商的采购金额与供应商注册资本比值和客户销售金额与客户注册资本比值。通过供应商采购金额与注册资本的比例来测度企业采购行为判别供应商资本性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客户注册资本与上市公司注册资本比值观测适合的交易客户。
2、上市公司供应商的成立日期与采购业务发生日期间隔和客户成立日期与销售业务发生日期间隔。观测上市公司采购、销售端质量。通过账款回收和风险评估测度交易的真实性。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将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模型计算出的/DA/、Drem、Dcfo、Dprod、Ddisexp作为被解释变量。
(1)应计盈余衡量。本文的应计盈余模型选择通行的修正琼斯(Jones)模型,将每个年度标准行业代码进行截面回归,对年份和行业经济性质进行控制:
NDAt=?坠1■+?坠2■+?坠3■ (1)
(2)真实盈余管理衡量。本文利用Roy-chowdhury模型对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表示为:
DREMt=DPRODt-DCFOt-DDISEXPt (2)
2、控制变量。(表1)
(四)模型设定
1、应计盈余管理模型
/DA/=α+β1CustomCapital+β2CustomDate+β3SupplyCapital+β4SupplyDate+β5SupplyCapital×CustomCapital+β6Rec+β7Growth+β8Pay+β9Size+β10Ato+β11Date+β12Lev+Year+Ind+ε
2、真实盈余管理模型
DREM=α+β1CustomCapital+β2CustomDate+β3SupplyCapital+β4SupplyDate+β5SupplyCapital×CustomCapital+β6Rec+β7Growth+β8Pay+β9Size+β10Ato+β11Date+β12Lev+Year+Ind+ε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通过对供应商与客户特征的整体情况匹配并运用模型计算后,各要素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Total Capital表示企业注册资本的实际数额。(表2)
应计盈余管理采用绝对值概念后,波动区间在0~5.54之间。真实盈余管理浮动区间位于-20.88~6.69。同时,也展现出企业存续状态的一些信息,如与上市公司进行往来的客户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2.46373年,上市公司客户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值为2,576,328.79万元,上市公司供应商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值1,013,897.01万元等。
(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对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分别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表3、表4)
从整体来看,上市公司销售业务发生额与客户注册资本比值、采购业务发生额与供应商注册资本比值同真实盈余管理呈现相关性。从销售端看,上市公司销售额与客户注册资本的比值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在1%水平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从采购端看,上市公司供应商采购业务发生额与供应商注册资本比值在5%水平上呈正相关。上市公司向供应商采购的业务发生日期与供应商成立日期的差额在5%水平上呈负相关。
(三)多元回归检验
1、应计盈余管理与供应商、客户特征。应计盈余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供应商客户的资本性特征和时间特征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较少利用供应商和客户的特征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利用供应商和客户关系作为盈余管理操作路径,不局限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会计科目的操纵变动影响,会关联到包括应收账款科目在内的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循环,可能影响包括现金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应考虑企业如“真实”发生了上述交易行为,“包装”出完整的交易链条,从而生成完整的会计信息。(表5)
2、真实盈余管理与供应商、客户特征。供应商与客户特征的OLS回归结果,一是展现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角度呈现显著差异,表明在关注的区间范围内,上市公司会利用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真实的盈余管理;二是显示出供应商端的资本性特征与时间性特征异常更会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创造更多的“空间”。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对客户的关注点在于资金的安全,而采购行为的真实盈余管理不局限于会计科目上的跨期,更需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和现金流共同支撑才能完成。比如,生产成本估计模型结果显示客户资本性特征、供应商资本性特征在1%水平上与非正常产品成本呈正相关,供应商时间性特征在5%水平上与非正常产品成本呈负相关。进一步印证上市公司更多使用真实盈余管理的结论。(表6)
五、稳健性检验
采取控制内生因素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均显著。第一,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组,按照行业特征、产权属性等特点分类后代入模型进行回归,结果显著。第二,根据供应商和客户注册资本和时间平均数设置哑变量(平均数以上为1,表示达到供应链中企业的一般标准;平均数以下为0,表示未达到企业一般标准),回归结果与结论基本一致。
六、研究结论
市场监管日趋严格,从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呈现的结果来看,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正被压缩。通过利用供应商、客户的资本性和时间性特征给上市公司较大的真实盈余管理空间。全样本结果显示,2014~2016年期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异常值反映在真实盈余管理中,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供应商和客户特征显示出明显区别,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显著,利用供应商和客户特征角度下的盈余管理的路径指向真实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可在与供应链上下游的交易中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供应商和客户特征越异常,上市公司越有可能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从供应商和客户特征视角来看,上市公司的盈余交易异常情况更可能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说明该阶段上市公司利用异常状态的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影响下的采购金额与供应商注册资本、销售金额与客户注册资本的异常交易情况,大概率指向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操纵,相近的供应商和客户成立日期与交易日期会增强这种疑虑。同时,上市公司利用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过程中,更多倾向于利用供应商侧进行盈余管理,当上市公司的供应商特征越异常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越高。
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利用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已知研究范围内,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在供应商与客户特征背景下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操纵,有业绩压力的上市公司更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摆脱现实困境。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越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越喜欢与规模大、存在时间长的企业进行合作。综上所述,使用供应商和客户特征对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进行判断,可以从会计指标中得以甄别。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方红星,张勇.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决策[J].会计研究,2016(01).
[2]陈晓,王琨.从关联交易透视国有股改革的可行之路——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C].公司财务研讨论文集,2004.
[3]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04).
[4]Maloni M,Benton W C.Power Influences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15).
[5]廖成林,等.均势供应链机器利益分配机制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3.17(04).
[6]John V.Duca,David D.VanHoose.Goods-market Competition and Profit Sharing:A Multisector Macro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8(50).
[7]Srinagesh Gavirneni.Benifits of Co-operation in a Prodction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J].Eru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03).
[8]Leontiades M.Strageics for Diversification and Change[M].MA:Little Brown,1980.
[9]Flamholtz E.G..A Model for Human Resource Valuation:a Stochastic Process with Service Reward[J].Accounting Review,1986.46(02).
[10]Geoffrion A,Krishnan R.Prospect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in the E-business Era[J].Interfaces,2011.31(02).
[11]Kimmel PD,Weygandt JJ,Kieso DE.Financial Accounting:Tools for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9.
[12]Jones J.J.Earning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02).
[13]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03).
[14]Robert D.Buzzell,Bradley T.Gale.战略与绩效[M].吴冠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