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市场/贸易
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对策
第668期 作者:□文/杨浩军1 陈 述2 时间:2021/11/1 9:41:53 浏览:282次
[提要] 根据乡村振兴总体任务研究农产品流通体系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流通设施技术、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方面。通过对比分析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农产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26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于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产品损耗、提升客户体验,以此打造产品品牌,助力农村产业兴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以乡村振兴视角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新需求并加以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农产品流通体系包含农产品流通中的技术、设施设备应用,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等要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模式、冷链物流、数字经济、电商支持等角度分析。现有研究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等技术方法,以流通模式创新、流通网络构建、运行机制探索等为途径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而以乡村振兴的要求作为出发点,从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角度分析的相对较少。
一、乡村振兴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新的需求
(一)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对现代流通技术及其应用要求更高。流通效率高低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损耗、库存成本、供需匹配都有重要关联性。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了,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就会降低,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就会提升,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这就需要完善的冷藏包装、车辆和仓库及配送中心,通过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化的冷链物流降低一些生鲜品的产品损耗,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流通组织模式,实现产销无缝化对接;应用物联网、GPS/GIS等技术手段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减少消费者逆向选择;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由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进行上下游生产、分销的协同化运作。实施集约、精细的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流通成本。再者,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而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对于产业兴旺有一定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完善农村的物流仓储设施,运输车辆及包装设备,并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作业标准;需要创新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协调和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应用。
(二)消费者日益提升需求对农产品流通网络创新提出新要求。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就是提高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高质量的供给服务,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和生态产业化。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消费者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供应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在农产品方面表现也较为突出。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新鲜、健康、绿色、创意化的农产品,农产品消费更加注重生态、文化、旅游的消费。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数字科技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乡村资源资产非标性对城乡要素交易的阻碍,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通。在数字科技应用基础上,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作为经营主体,建立与农产品电商企业、零售企业或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采用封闭绿色供应链模式,满足消费者对新鲜、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注重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上游采购和下游分销的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根据不同农产品特性、品牌诉求、消费者的需求,建立不同的销售场景,实施产品和生态、文化、教育等要素融合,提供多元化服务。
(三)农产品品牌打造需要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探索创新。乡村振兴需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落实生态发展观,把以往粗放数量型增长改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的生态经济。安全、绿色农产品属性,独特的产品地理标志,快速便捷的配送,丰富的购物取货场景,个性化的产品以及多元服务内容对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具有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国家和行业出台绿色生产与流通的标准,由农产品流通的核心企业参照绿色生产与流通标准,建立农产品从生产种植的农药使用、到流通中的防腐剂等应用再到加工添加剂的使用等详细的标准。农产品身份属性的流通主体市场准入、信息纰漏机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运行机制,这些都影响着农产品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品质、新鲜度等产品体验。而农产品流通末端环节的配送场景、配送模式,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的产品精确推送等又会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产生影响,是农产品流通价值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需要积极探索以农民为主体参与的,采用“生产、供销、信用”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有一套运行机制支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存问题
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主要问题是产品损耗大,这与产品流通中的设施设备、冷链技术、包装等密不可分;由于农产品网络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的流通效率较低;由于流通的运行机制、服务创新不足导致的顾客体验较差,品牌化程度低。
(一)农村物流通道与冷链技术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通道、网络还不健全,中西部地区乡村一级的公路相对匮乏;快递网点一般在乡镇一级,快递进村的进程还在探索调研阶段。这极大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和农资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仓库、冷藏车辆、周转箱等冷链技术装备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品质和新鲜度。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冷链物流标准相对缺乏,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在2020年相继颁布了冷链物流相关的包装温度、交接作业等标准,但作业标准与国外相比不太完善,导致一些作业不够规范。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全,行业规范的相对缺乏使得农产品的品质不高、标准化与品牌化程度低。
(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有待推广。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产销不对接,农村的“谷贱伤农”和城里的特定阶段某些农产品价格飙升时有发生,这和农业生产周期性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由于主体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加以信息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产销不对接、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农产品生产与需求存在矛盾。同时,消费者由于信息不透明出现逆向选择,生产的品质与服务与消费者美好生活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可通过电商直播、电商平台等应用推广实现农产品销售范围的扩大、知名度提升与品牌的打造,并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数字农业与农产品流通,提高生产、流通的精益化程度。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品牌程度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以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形态,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在与农产品流通核心企业的合作中缺乏主动权。传统情况下,农产品零售企业、电商企业在整个流通中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生产中的品牌意识相对缺乏。同时,由于农产品流通中缺乏市场准入、监管、信息披露、上下游协调等运行机制,导致在生产种植、流通加工、餐饮加工过程中出现农药、食品添加剂过度使用,甚至一些影响健康的违法产品应用;出现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等市场流通现象。这严重抑制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追求,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低,市场价值较低等情况,最终造成农民增收受影响,消费者需求受抑制的双重影响。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设备技术。一方面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产品的现状,在完善县一级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藏仓库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乡镇,吸引农产品电商、物流或零售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共同投资乡镇一级的农产品冷藏仓库或简易的加工中心;另一方面以县域为抓手,尝试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实施“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化改革,培育农产品流通的龙头企业,推广农产品的循环包装设施和冷藏包装箱、冷藏车辆,实现冷链物流不断链。在此基础上,行业协会加快完善、推广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实现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以此降低农产品损耗,提升产品品质。
(二)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在农产品流通的应用,发展数字农产品流通。可以在农业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采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实现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等进行科学化农产品种植,并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生产效率;家庭农产或生产合作社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供应链信息系统,或信息平台加强作业的协同性,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行,减低库存积压、提高市场反应灵敏度,提高流通效率;同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征,采用多样化的包装、配送、取货策略,丰富消费者的购物场景,并通过购物的便利性、配送的快捷性、产品的针对性、内容的交互性增加消费者产品体验,以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最后,积极探索农产品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通过多元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打造农产品品牌。
(三)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的产品运营推广、分销渠道构建、品牌打造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电商直播,电商平台的网点运营推广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度,通过电子商务的数据分析有助于衔接产销信息,减少盲目生产种植。一方面已有电子商务应用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商下沉,挖掘农产品的文化、旅游等价值,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并通过集约化运输、循环配送等,实现农产品流通和农资物资下乡的双向高效流通。另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电商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与电商、零售或物流企业合作,依托或自建电商平台;在条件成熟基础上,依托现有的农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城市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建立电商企业,加快农产品的推广;同时,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康养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推广,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最后,通过吸引城市人下乡为契机引进电商人才;以加强农村当地电商人才培训、培养为抓手,加快农产品电商人才队伍建设。
(四)探索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以绿色无公害、有机的品牌特色农产品打造为目标,从农产品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流通、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一个网链结构。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对于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绿色生态化的流通,无缝化的产销对接,高效的消费体验都有重要作用。各个地方可根据不同农产品流通现状,通过农产品合作社或家庭农产为主体,与电商、物流、流通加工或零售企业采用绿色供应链运行模式。由供应链核心企业牵头,建立一个集供应链各环节主体市场准入、产品交付与作业标准、利益分配协调、产品信息披露、内部自律与监督等运行机制。探索绿色农产品或食品安全达标制度,按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要求,制定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中的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制度,并进行定期的信息发布,建立成员的优胜劣汰考核机制。以此规范供应链内部企业行为,提供安全、健康、标准、品牌化的产品,并通过协同化运行机制提高流通效率,创新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流通基础设施、设备、技术完善基础上,加快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推广,采用供应链运行模式与机制,与此同时加快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农产品品牌,助力农村产业兴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1).
[2]关颖.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
[3]赵诗源,王林,蔡东.乡村振兴视角下信息化对农村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21(03).
[4]李显,彭淑敏.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02).
[5]胡青.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策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3160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