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
第668期 作者:□文/郝佳乐 时间:2021/11/1 9:55:07 浏览:130次
[提要] 本文在借鉴数字乡村发展理论研究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发展数字乡村相关政策,比较分析数字乡村发展的现实意义。结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困境,提出通过整合特色资源、建设利益互联、扩充人力资本以及释放数字红利等优化发展建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余东村;困境;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18日
引言
继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建设“数字浙江”决策之后,于2020年再次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其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经济化、绿色化的优势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9月,余东村运用“整体智治”的理念,构筑了“乡村大脑”智能平台,实现了余东村数字化的初步创新发展。
一、我国数字乡村发展理论研究
自2018年1月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系列文件佐证了新一代信息和数字化技术正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和治理工具,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交汇的重要时代,我国众多专家学者抓住机遇进行积极的数字乡村发展理论研究。如陈立基于福建省茶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低和政府监管体系不健全提出建设数字益农系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品牌宣传和政策支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探索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陈谭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数字鸿沟提出制定包容性政策、促进产业要素协同联动和创新智慧治理机制探寻城乡数字融合新路径;曾亿武等基于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概念框架提出协同理论、可视化理论和包括地方资源、地方参与和地方认同的内源式发展理论;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在贵州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推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王胜等提出应用数字虚拟空间的增强效应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流通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生活形态智慧化与文化观念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夏显力等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痛点提出利用“数字乡村”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农业要素市场推动政策精准落地等路径以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国内外数字乡村发展政策背景
2020年,我国已完成乡村振兴“三步走”的第一阶段目标,接下来要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2035年第二阶段目标奋进。数字乡村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农村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决策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见表1,旨在支持数字乡村发展。(表1)
三、数字乡村发展现实意义及启示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为了缓解农村人才流失、振兴乡村产业经济、弥补城乡资源差距、促进社会平衡稳定等等国内外发展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基础之上比较我国提前近20年发展数字乡村见表2,且其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接近成熟,进而对我国研究数字乡村发展的必要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可以提供丰富的借鉴意义。(表2)
第一,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一体化。2017年全美2,052,240个农场中,接入互联网的农场占比73%。日本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日本农村计算机网络化普及率达到91.4%。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年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信息建设,截至目前,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立超800G的全国农村公路基础属性和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乡村无人机投递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乡村物流基础设施。
第二,数字化基础支撑政府决策、科学研究和生产经营等活动。法国建成了包括种植业、水产业初级产品加工业等专业数据库,力图为科技研究、市场交易、法律政策建设提供一体化数据中心。我国不断丰富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技术利用率,上线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频道聚集资源,打造一站式数据服务窗口,开设一系列农业基础数据平台和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化科学管理。
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美国依靠自身农业的地势开阔和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并且结合农业生产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分析其农业生产的天气、土壤、化肥、劳动力等影响因素提高产出和预测市场走势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实现了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实时监测、指导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生产、交易、运输等过程,利用机械化、系统化的优势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四,推动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的城乡流动发展。日韩以数字化推进乡村产业重构和新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通过有力衔接脱贫攻坚战中突出的产业、人才、电商扶贫引导产业精准发展、人才精准援助、政策精准落地等促使乡村数字化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进而为缩小城乡资源差距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动能,同时也加速了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获得发展很大程度是基于地区发展经济水平的背景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其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数字乡村建设不论从政务治理还是从生产生活都亟待推进。面对乡村信息基础薄弱、产业融合受阻、信息化人才缺乏和数字化程度较差的共性问题以及地区差异特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村民两大对象主体以及包括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多元类型主体需要把握经济数字化井喷窗口期,创新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依托现有科学技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挖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整合众多乡村狭窄市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市场体系之中,促进保护乡村生态文化的同时,扩大产业和组织人才的建设。
四、浙江省余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
余东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是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边界中心,县道常河公路横贯村中,交通便捷,辐射范围广阔。本村农民在农耕之余擅长画农民画,且逐渐因其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而在民间享有盛名,有“全国十大画村”、“全国文明村”等美誉。2020年9月,柯城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启动了余东乡村未来社区建设项目。余东村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前提下,构筑了富有余东特色的一体化智能化大数据平台——“乡村大脑”,运用“整体智治”的理念,集合村庄、村业、村民完整的信息,整合联系多类别数据信息,彰显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进优势,主要表现为设置二维码将游客需求实时上传“乡村大脑”智慧便民模块;运用数字可视化技术将余东村所有数据在一个屏幕上得以展出,激发发展活力;依托“乡村大脑”推出信用积分鼓励上传信息将数据信息整理分析直至办结,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办事效率等。
五、浙江省余东村数字化发展困境
(一)乡村产业数字化应用缺乏。余东村依靠农民画特色文化产业和柑橘种植业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关注,拓展了部分浅加工产品,以及在柑橘丰收季节开展线上电商售卖和线下实地体验项目等,产业链简短、产品额外附加值不足,企图通过多元低端产业拉动较低层次的消费,吸引初次消费者的流量关注,缺乏成熟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智慧化数字应用平台。没有充分利用优势产业现有的发展数据分析市场中高端需求,拓展销售渠道,弥补产业发展空白格,提高数字化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乡村道德文化认同感减弱。伴随城镇化、信息化逐步深入,传统乡村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往往形成城市逐利性和对于乡村保留资源的掠夺。2020年余东村农民画产值过500余万元,骨干画家年创收20余万元,村里不同类型的产业每年的经济效益都有所差别,财富差距和部分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恶意竞争和“搭便车现象”引发不公和不满,加上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导致交流的减少,村民之间的道德情感逐渐被淡化转而一味追求更高的利益,造成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稳定以及整体文化认同感的降低。
(三)乡村数字信息人才供给不足。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展的以争夺人才为重点的地方竞争让城乡人才资源分配更加不均,乡村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处于劣势。余东村有包括著名画家罗建华在内的众多画艺类专业人才,也成立有柯城区农民画家协会,这大部分是依靠原生性文化资源禀赋形成的,而如何将资源优势效应最大化是信息可视化的最终目标,数字化乡村大脑需要统计专业、计算专业以及运筹专业的数据收集分析转换等可视化系统专业操作技术人员,这也正是余东村亟待补充的重要动能。2020年浙江省包含四市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表明数字乡村技术至少在浙江已经发展的初见成效,而技术是最容易被复制的。余东村的“乡村大脑”仅仅停留在初级的数据智能收集和及时反馈层面,缺乏专业的数字信息技术人才进行完善和创新,导致乡村数字化发展核心竞争力不足,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四)城乡数字鸿沟阻碍数字红利的下放。据2021年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低于城镇地区的79.8%;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占比31.3%,远低于城镇网民规模的68.7%。余东村不仅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还处在全省的5G智能域网的覆盖下,但是这只是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建设和数字化发展需要迅速完善起来的,文化融合的时间较短,加上城乡之间的经济分化、政策差异与治理区隔会导致农村文化的价值危机和城乡文化认同障碍。余东村村民也受到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导致农民数字化素养相对偏低,甚至因为很难适应新的数字化潮流出现本能恐慌,加上局限于本地产业发展现存的相关数据,缺乏联系,整合全域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渠道,例如农业相关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组织门槛的存在阻碍资源高效共享利用,导致无法充分享受到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数字红利。
六、浙江省余东村数字化发展建议
(一)整合乡村资源优势,延长经济产业链。线上创建余东村专属微信小程序串联本村所有产业信息,直接提供产家与消费者的便捷通道,线下利用村口的二维码扫描,识别、引导游客进入“余东导览”平台后,依照访村频次发送循序渐进的调查问卷,以便尽可能收集到每一位游客的来源地、消费喜好以及期望预期,优化完善基础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聚焦中高端文旅市场,挖掘产业发展空白边界。依靠特色农民画产业发展深度文化游,创新文创设计和推广研学旅游,丰富多种业态适应新时代旅游文化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及时根据大数据分析市场的需要调整文创产品的思路,通过拍卖获奖画作、消费者个性定制创作绘画或创作文化产品等,打开农民画产品销售新渠道,打造集农民画传承和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研学旅游基地。
(二)建设利益互联机制,加强乡村文化治理。余东村村民有800多人,仅从事农民画事业就有300多人,占比近40%,其他包括有种植业者、竹枝编织者以及商业经营者等。利用“乡村大脑”将村产业利益共赢的交集部分凸显出来,建立乡村发展共赢基金,依据股份认购和潜在承载伤害度综合划分村民权益。同时,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座谈会、乡情重现联谊会和建设村集体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利益共同体教育宣传,探索创建多种产业之间的联系点,消除壁垒;另一方面丰富乡亲之间的情感交流,唤醒除数字经济之外的传统优秀美德意识,为村民和村产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减少后顾之忧,培育和谐温馨的乡村发展氛围,增强整体文化认同感。
(三)扩充人力资本建设,打造数字乡村前沿合作示范点。数字乡村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培育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余东村利用“乡村大脑”分析乡村产业薄弱环节中的所需人才,对内优先开展本土村民的技术培训交流,提高农民数字内生力和数字素养;对外积极开展与科技企业和专业院校的联系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和教育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学生毕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乡村从事信息化工作。依托现有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拓宽市场注入渠道,完善网络通信、交通、康养、云游览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其传统农民画文化、绿色生态、智慧经济功能,增强流量宣传力度,开拓经济腹地,丰富消费者精神物质双视野,与时俱进规划发展完整的乡村产业链,提升余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打造数字乡村人才发展合作示范基地。
(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释放数字乡村红利。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壮大乡村数字产业、完善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数字化素养等可以促进城乡数字鸿沟的弥合。余东村未来可以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时监测水资源容量质量、公路流量以及电力安全稳定,争取每个角落都赋予智慧化服务的标签。在村民生产生活中推动5G网络,扩大农业农村场景应用。例如,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现场依靠互联网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分析和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种植、智慧化决策以及全方位管理。积极连接浙江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统筹城乡资源信息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余东村“乡村大脑”凸显的数字党建、智慧治理、智慧便民、数字产业四大功能板块,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感、认同感以及数字化素养,最终实现将差异转向共识、科技融会文化、数据化为经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发挥数字乡村红利。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凯,冯献.数字乡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6).
[2]陈立.数字乡村战略下福建省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探索——以武夷岩茶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7).
[3]陈潭.数字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与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2).
[4]曾亿武,宋逸香,林夏珍,傅昌銮.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1(04).
[5]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J].中国人口科学,2021(02).
[6]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04).
[7]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
[8]常倩,李瑾.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发布[EB/OL].http://www.moa.gov.cn,2020-11-2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ac.gov.cn,2021-02-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9655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