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隔代照料研究述评 |
第669期 作者:□文/郭越琦 时间:2021/11/16 10:19:47 浏览:1216次 |
[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及二胎政策的出台,儿童照顾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先前文献的梳理,对隔代照料关于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视角进行总结,主要分为三大类:对隔代照料影响因素的探析;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养老意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定量研究居多,常用的数据库包括CLASS、CHNS、CHARLS,但关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影响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较少,可待以后研究加以补充。
关键词:隔代照料;研究视角;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1日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急剧增加,出现了许多的留守儿童,而在中国,当前的托幼服务尚不完善,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儿童照料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了隔代照料这一研究主题,对已有研究视角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隔代照料相关概念
目前,隔代照料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由于国内外国情、文化的差异,对隔代照料定义也有所不同,同时也衍生出相似或相关的一些概念。有学者认为,隔代照料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社会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照看或看护之外,儿童的家庭照料还应包括教育,即为儿童提供认知、社会发展以及入学准备的服务。也有学者认为,儿童的家庭照料属于一种非正式照料,是由家庭为儿童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儿童的饮食、起居、照看、陪伴等内容。“中国式隔代抚育”主要指的是在当前的新生代家庭中,年轻父母迫于现实压力忙于工作,缺乏对儿童完全的抚育能力和精力,转而由祖辈高度承担抚育职责的一种现象。不同状况下的隔代照料经历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隔代照料主要研究视角
(一)隔代照料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影响隔代照料的因素有很多,运用先前的一些理论如社会角色理论、工作闲暇决策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等能对隔代照料产生的问题或带来的影响做大致的定性分析。如根据社会角色理论,隔代照料会造成工作和家庭两方面压力带来的角色冲突,老年人为减轻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主动帮他们照顾子代,但这也同时受到自身经济条件、价值观念、个人兴趣的制约,如老年人经济条件不宽裕或比较看重通过工作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那么隔代照料的矛盾就可能会凸显。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隔代照料主要受到自身经济、身体状况、代际关系、社会参与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隔代照料行为存在选择性,与子女感情越近的老年人,越容易为子女照料孙辈。在澳大利亚,祖父母育儿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是许多家庭只是更喜欢这种方式;二是祖父母育儿服务被视为仅次于父母照顾的“第二好办法”,被认为为家庭带来了许多固有的好处,包括促进更紧密的代际关系,以及祖父母可以从这一角色中获得的满足感。
(二)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综述。老年人正成为儿童照料的主力军,然而,他们自身的健康水平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不同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与负责照顾孙子女或根本不照看孩子的祖父母相比,偶尔提供托儿服务的祖父母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祖父母育儿对健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提供较低强度照顾的祖父母中。照顾孙子女似乎有益于祖父母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祖母。照顾孙子女可能会导致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的饮食,或者减少吸烟。一些祖父母认为照顾孙子女会让他们更健康、更活跃。老年人会因照料强度的增大而拥有一个更好的身心健康状况,但这只限于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更高强度的照料对其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向影响,同时随着现有子女数量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而且照顾孙子女相对容易引起他们更大的压力。能否从其成年子女处获得情感支持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自身健康状况。
祖父母育儿和健康之间存在负面关系。特别是与那些提供较低水平孙子女照料或不提供孙子女照料的祖父母相比,每周提供15小时或更多照顾或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更有可能经历健康下降和报告抑郁症状。发现比较经常照看孙子女比不照看孙子女的人的平均认知功能明显更差。同时,祖父母养育的效果是异质的,并不是所有的祖父母都以同样的方式受益。特别要强调的是,当祖父母的负担过重时,这种活动可能会变得更有压力和疲惫,而不是有益。照顾孙子女可能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任务,特别是如果它恰好赶上身体衰老,健康状况不佳,而且照顾孙子女会减少自我护理时间,例如锻炼身体、去看医生。总体上说,隔代抚养会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正向影响,但随着抚养强度的增加,老人可能会因精神压力而使心理健康状况下降。
(三)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养老意愿、年龄认同的研究综述。影响城乡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机制有很大不同,前者的劳动参与具有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后者的劳动供给具有较强的刚性。祖父母提供的儿童保育不是免费的,因为他们可以在劳动力市场工作或享受闲暇时间。因此,提供隔代照料是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影响家庭工作的因素。美国的HRS数据表明,有孙子女出生会显著提高女性老年劳动者提供隔代照料的可能性和退休风险;通过考察退休制度对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孙子女的数量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参与行为,但会降低女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促进男性老年人的就业。此外,还有学者研究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年龄认同进行研究,这对于老有所养、老年保障问题有很大的理论和政策指导意义。
(四)隔代照料对女性劳动供给的研究综述。女性就业问题一直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先前的研究有涉及到对女性在工作场所的歧视、男女性别收入差距、女性工作家庭生活平衡等问题,这一问题除了受到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与儿童的照料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成为女性职业发展或劳动参与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时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隔代照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对于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家庭联合收益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面板固定效应模型(FE)发现祖辈的隔代照料会显著增加年轻女性的劳动参与约10%;农村女性青年的非农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会因上一辈提供的隔代照料而增加;同时,隔代照料会显著提高非农户口青年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对其工作时间无显著影响。孩子年龄越小,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越大。此外,就城乡角度而言,城市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受到的影响大于农村老年人。
四、隔代照料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隔代照料展开了诸多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隔代照料、隔代抚养、家庭照料等概念的提出和界定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基于各国文化、地域差异,定义包含的范围、内容、适用情况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祖辈为孙辈提供照顾;其次,在实证层面,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学者多采用probit、logistic进行回归,研究数据以CFPS、CHARLS数据居多,主要是以儿童、年轻母亲、老年人三个主体展开研究。在儿童照料方面,关注隔代照料对其自身成长发展、个人能力、心理健康等的影响,大多属于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故本文未对此类文献进行梳理;对年轻母亲的研究集中在劳动参与率上,研究发现隔代照料对年轻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工作类型上存在异质性,且对其影响多为积极的方面;在家庭与工作发生冲突时,年轻一代倾向于从家庭内部找寻帮助,隔代照料的普遍存在就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老年人进行隔代照料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自身劳动参与意愿、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在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有学者还对隔代照料的意愿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为自愿和被动提供隔代照料,并对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有学者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年龄认同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其提供隔代照料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隔代照料的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尤其是在目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低生育率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主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通过对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劳动参与的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概括如下:首先,理论层面,目前对隔代照料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域分类标准,概念界定上较为笼统,缺乏有针对性和细致的分类,因为这方面无论是对儿童还是老年人进行相关研究都存在异质性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有些宽泛。其次,实证层面,学者多采用probit、logistic进行回归,研究数据以CFPS、CHARLS数据居多,相关文献注重不同强度隔代照料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研究,但缺乏对两者之间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最后,变量层面,不同学者衡量隔代照料选取的变量不同,有的学者选取子女数量、隔代照料的周期,有的选择是否照料作为二值变量,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反向因果关系,较少的文献能对这一问题进行很好的克服。同时,探讨隔代照料对中老年人就业的影响,最好使用纵向数据,探讨他们处于照顾祖辈的阶段时对自身劳动参与的影响。但是,由于数据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DALY,MARY.Care as a Good for Social Policy[J].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002.31(02).
[2]和建花,蒋永萍.从支持妇女平衡家庭工作视角看中国托幼政策及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08(08).
[3]徐友龙,周佳松,凌雁.“中国式隔代抚育”现象论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9(10).
[4]陈英姿,孙伟.照料史、隔代照料对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Harmonized CHARLS的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5).
[5]陶涛,刘雯莉,孙铭涛.代际交换、责任内化还是利他主义——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J].人口研究,2018.42(05).
[6]Husain Z,Dutta M.Grandparental childcare and labou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mothers in India[J].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2015.50(21).
[7]Hank,Karsten,Buber,et al.Grandparents Caring for Their Grandchildren:Findings From the 2004 Survey of Health,Ageing,and Retirement in Europe[J].Journal ofFamily Issues,2009.
[8]Mary,Elizabeth,Hughes,et al.All in the family: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grandparents'health[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7.
[9]Glaser,Karen,Di G,et al.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the healthof grandparents in Europe:A lifecourse approach[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16.
[10]Waldrop D P,Weber J A.From Grandparent to Caregiver:The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J].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2001.82(05).
[11]宋靓珺,杨玲,彭希哲.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健康后果的实证研究及政策思考[J].人口学刊,2020.42(01).
[12]周晶,韩央迪,Weiyu Mao,Yura Lee,Iris Chi.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6(07).
[13]Liu G.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in China[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12.67(01).
[14]Arpino B,Bordone V.Does Grandparenting Pay Off? The Effect of Child Care onGrandparents' Cognitive Functioning[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14.76(02).
[15]Winefield H,Air T.Grandparenting:diversity in grandparent experiences and needs for healthcare and sup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2010.8(04).
[16]宋纯建.隔代抚养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J].荆楚学刊,2019.20(02).
[17]牟俊霖,宋湛.我国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特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04).
[18]Posadas J.Grandparents as Child Care Providers:Factors to Consider When Designing Child Care Policies[J].World Bank Other Operational Studies,2012.
[19]Lumsdaine R L,Vermeer S.Retirement Timing of Women and the Role of Care Responsibilities for Grandchildren[J].Demography,2015.52(02).
[20]封进,韩旭.退休年龄制度对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7.40(06).
[21]Posadas J,Vidal-Fernandez M.Grandparents' Childcare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J].Iza Journal of Labor Policy,2013.2(01).
[22]华淑名,陈卫民.隔代照料支持对青年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J].青年研究,2020(01).
[23]卢洪友,余锦亮,杜亦譞.老年父母照料家庭与成年子女劳动供给——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7.43(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