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我国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述评 |
第669期 作者:□文/朱佳宁 时间:2021/11/16 10:20:21 浏览:437次 |
[提要] 本文对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及需求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现阶段我国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意愿调研、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总结评述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养老;需求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2日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1.7603亿人,占总人口的12.6%,老年抚养比攀升至17.8%。融合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兴养老产业,于2015年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指出,要提高老年服务的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并提升老年健康的科技支持力度。老年人退休之后,其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命体征变化迅速,对养老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慧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时称“全智能老年系统”和“智能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可以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强调以老年人的个体价值为中心,突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从根本上赋予老年人自主性与能动性,满足其生产生活和实现社会价值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尽可能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同时,智慧养老模式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劳动力缺失的风险,已然成为大势所趋。
本文通过对现有智慧养老研究的主要文献中有关“需求”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整理,从需求层次、需求现状、需求影响因素和服务体系建构四个角度归纳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学术线索。
二、文献统计
笔者以“智慧养老”为主题和“需求”为篇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高级搜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15日),共有文献65篇,包括17篇硕士学位论文,国内最早有关于需求视角下智慧养老研究的文献来自左美云和薄夷帆2014年发表的“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养老产品游戏化设计”一文,智慧养老视域下的“需求”研究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三、智慧养老研究的主题及内容
(一)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养老研究。1943年,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科技对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然而如何设计养老产品、规划智慧养老路径,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老年人的现实需要也同样重要。一些学者对各地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继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左美云基于游戏化的概念,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层次需求进行相应的智慧养老游戏产品理论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此外,刘慧兰认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引智慧养老服务向着“以老年人自身的条件和需求为中心进行资源分配、发挥智慧养老最大效能”的方向发展,同时以太原市为例,针对其现有的“政府购买、政企合作、政社协作”的三种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展开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服务模式运作单一等问题,最后给出模式创新、加强宣传、丰富内涵、提升水平、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对策建议。谢荷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梳理分析了在信息化时代,物联网智慧居家养老应用如何在面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时发挥其最大价值,并阐释了其在该领域挖掘的应用与需求的双向发展瓶颈,提出了物联网智慧居家养老系统的发展思路。
(二)基于智慧养老的老年人需求与意愿调查分析。为推动智慧养老高效率、高品质地在全国普及,促进养老事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开展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调研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实践调查和实地走访,采集到了许多一手数据,并根据被调研群体的特性,总结出一系列智慧养老推广运用的现存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闾志俊等人对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调查显示,中高收入者对于未来的养老服务给予较高的关注度,盼望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升级。智慧养老是老年群体从“被动养老”转向“主动养老”的契机和特征,作者还从居家养老、养老产业、智慧养老的实施目标和社会价值阐释了发展智慧养老的必要性。邵群英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广东地区的老年人作为调研对象,调研过程基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其对于智慧养老产品(包括智慧服务平台或智能应用终端等)的接受度和顾虑。据其调查,仅少部分老年人表示自己曾听说过智慧养老的涵义,但超过一半的中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有了解和学习的意愿。朱丹基于吉林省的调查研究,同样印证了大部分65周岁以上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模式表示陌生,但过半的老年群体乐意且渴望体验更为智能便捷的养老模式的现实情况,且老年人对于基础性生活质量保障服务需求最为迫切,智慧康养监护功能成为老年康养最为核心的部分。
雷雨迟等人基于武汉市两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需求调研,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对于新事物持保守的态度,同时互联网的风险性加重了老年人对于新兴养老模式的刻板印象,导致智慧养老的普及面和覆盖率较低。左美云对老年群体对于智慧养老的用户需求进行了细分:完全自理、低龄或者家庭情况正常的老人对于各类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都比较高,而中龄或者空巢老人对于未来的新增需求较高。第三类老人即半自理或失独、孤寡老人,服务商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社交需求。第四类即功能障碍或高龄老人的受尊重需求要高于第三类老人。刘菲以石家庄市为例,全面详细地调研了老年人对不同类别和层面的智慧养老服务及智能养老产品的需求度,数据显示,需求大小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情况有极大相关性。
(三)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影响老年人使用智慧养老服务的因素进行了更多研究。因为老龄人口的服务需求具有多样化、多层次、异构性等特征,通过研究老年用户对智慧养老服务的真实需求情况和使用影响因素,能够为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提供方向和依据,实现需求与供给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左美云基于投影法,从信息论的角度对老年人的需求层次模型进行了投影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需求层次模型,探索和总结归纳出老年人对各个层次智慧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检验分析。白玫等人以武汉市江汉区老年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描绘出目标对象的身体状况、居住情况、经济状况等特征及其不同需求之间的耦合关系。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其需求选择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具有不同生活特征的老年人进行智慧养老精准服务的提供。
李燕鸽选取了河南省开封市的老年人并对其智慧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智慧养老服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子女数目、受教育程度、老人数目、健康自评以及精神状态等。刘永杰在总结了已有的智慧养老需求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影响养老需求的四个因素,即认知与观念、规范标准、操作难易程度、隐私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据高林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子女压力、健康情况、自理能力、生活品质、精神需求等因素会对老年人是否使用智慧养老产品服务产生主要影响。王昌通过模型的建构全面地展现了老年用户关于智慧医养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即身体素质、心理诉求、信息素养、产品效用、增值服务、社区环境和行业环境等是影响智慧医养路径建构的重大因素,作者提议应分别从用户层、医养机构层和社会层等关涉主体的角度进行相应改进。
(四)需求视域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构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如在养老服务物联网系统、为老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诸多学者也围绕智慧养老的服务体系建设要素、过程、成果展开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与时俱进的建议。
李晓文从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与需求意愿、需求强度、智慧养老系统应用与现实需求的横纵对比等角度深入研究,认为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探索市场化的智慧养老运作模式以及加强信息化产品的开发、养老观念的更新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是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吴金良等人将养老需求分为安康需求、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显示,智慧养老模式是当下老年人养老的主流选择。在构建智慧居家养老系统时,应注意平台层、服务层、终端层等多个层面的连接和衔接,并强调了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云计算和系统开发技术对于构建智慧养老模式的重要性。左美云在其著作中基于远程技术、智能家居、多方参与和养老管家的分类对全球典型的智慧养老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比较,总结出每种模式的特殊性、关联性及其可运用的智慧养老发展阶段和应用场景。
张泉、李辉对国外的智慧养老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描述了智慧养老“可行性”的内涵与效用,以及智慧养老的“可能性”趋势研究,并从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市场导向等层面对中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给出意见。李坦英等以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原则和服务项目为导向,从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优化线下服务以及完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贾玉娇指出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供给、轻需求,重物质、轻情感,重技术、轻体验等问题,导致其服务效能大打折扣,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必要的且应当以养老需求为导向,审视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中需求端和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四、总结及启示
(一)研究现象述评。从前述分析可知,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养老敬老孝老意识不断加深的社会大背景下,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养老研究延伸了马斯洛等学者关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范围,由抽象的理论概念发展到具象的老年群体对于智慧养老的需求研究。学术界对老年人的各个需求层次的关注是不同的,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受到了较多关注,但其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关注者较少,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必然会随之扩大。尽管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强化了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辩证关系,丰富了智慧养老相关的理论体系建设。
基于智慧养老的老年人需求与意愿调查分析文献中,大多数研究的主体性虽然较为丰富,但却缺乏系统的基于完善的智慧养老平台或体系的需求调研,调研的内容和主体过于泛化和分散、模糊了养老主体间的边界感,从而得出的结论缺乏实际意义,某些建议亦不能直接应用于当下环境。研究老年人在智慧养老背景下的需求,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探寻智慧养老发展的规律,智慧养老并不是昙花一现的行业试点,应该规避造成资源浪费、行业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冒进的政策措施,探明每个阶段的工作研究重点,整合并合理利用资源,及时推进智慧养老应用以惠及老年群体。
纵观学界对于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具体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有部分学者将智慧科技和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联系起来,也有学者倾向于针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业务的设计和人员队伍建设等供给一侧的研究。发展智慧养老,需要更深入、具体化地了解老年人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在供给侧发力,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需求视域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普遍建立在严谨的实地调查基础之上,多次论证智慧养老模式是可行的且具有普遍价值,研究提供了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框架的搭建思路以及更为具体的操作路径参考。除此之外,学者们也一直强调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用户个人及家庭等多方的支持,供给方在不断更新服务技术功能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并加强对老年人的隐私保护力度。
综而观之,智慧养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其研究视角、范围和方法并不完善。我国智慧养老市场配套设置薄弱,平台架构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养老数据库建设还在研发对接中,在满足多样化、精细化的养老需求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综合前述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养老需求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国内的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关注需求端研究。在现有的智慧养老研究体系中,大多基于养老服务供给的视角,对于需求主体即老年群体的研究体现为某种程度的缺位。众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都围绕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相关企业、民间团体等部门和机构所提供的养老功能和其所发挥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却少有学者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智慧养老事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养老需求和用户使用意愿研究是智慧养老研究领域的基础性问题,需求是实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智慧养老的智能产品应用、服务体系建构等方面,都应以正视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和底线,再去设计和建构一系列配套设施与服务,才不会造成供给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2、尝试多种需求分析角度。我国智慧养老服务起步较晚,覆盖面相对受限,同时由于老年服务产品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数据获得的渠道也相对受限,因此学者们多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等研究方法。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缺少智慧养老服务典型模式的横向比较分析和时间维度上同一服务的纵向比较,同时也缺少较为合理的量化研究。需求分析应充分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3、拓宽研究内容,提升建议质量。目前,智慧养老的需求研究具体内容还集中在老年人较低的需求层面上,仅仅局限于几个特定方面的需求分析,没有全面覆盖到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需要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作进一步的拓展。虽然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基于理论体系、服务内容等视角对改进智慧养老提出对策建议,但提出的建议内容过于泛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缺乏对智慧养老发展推进的具体路径的探析评估研究。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左美云,薄夷帆.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养老产品游戏化设计[J].中国信息界,2014(06).
[2]刘慧兰.需求层次理论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探究——以太原市为例[J].法制博览,2019(05).
[3]谢荷.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物联网居家养老应用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9(06).
[4]闾志俊,袁嫚玉.“互联网+”背景下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04).
[5]邵群英.智慧养老产品需求调研与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3).
[6]朱丹.智慧社区养老需求及养老产品的分析——基于吉林省的调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03).
[7]雷雨迟,熊振芳.武汉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9.33(08).
[8]刘菲.智慧养老认知与需求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1).
[9]白玫,朱庆华.老年用户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及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现代情报,2018.38(12).
[10]李燕鸽.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开封市的调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
[11]刘永杰.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
[12]高林,刘德华,宋淑霞,张瑜,王庆华.社区老年人“智慧养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
[13]王昌,申子阳,孙晓宁.老年用户智慧医养需求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11).
[14]李晓文.需求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08).
[15]吴金良,马玲,王伟.智慧居家养老系统的构建——以需求为视角[J].电子商务,2018(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