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老年群体使用社会智能服务意愿调查
第669期 作者:□文/黄鑫淼 刘 雷 祝 蕊 张湘霖 侯佳奇 李心茹 时间:2021/11/16 10:22:46 浏览:351次
[提要] 本文聚焦老年群体展开调查,结合对相关老年机构的采访,深入剖析老年人运用社会智能服务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发掘不同群体需求,旨在探究帮助老年群体适应智能时代的解决途径,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社会智能服务;智能时代
本文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项目(科学研究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专项课题):“辽宁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机理和协调度研究”(编号:FWDFGD2020023);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咨询决策课题:“沈阳市科技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1日
一、引言
智能服务贯穿社会的各个方面,交通出行、医疗就医、生活缴费等等,而数字鸿沟像一道屏障将占据我国人口比例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与智能时代割裂开来。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消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影响提供解决方案,降低老年群体进入社会智能服务的门槛,帮助他们融入科技智能生活,催生“银色经济”、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二、调查计划
(一)调查目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数据,由此推算,上亿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此次调查旨在对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现象进行深度且清晰地阐释、剖析,并且对于当下老年群体应用社会智能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和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消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二)调查内容。以沈阳市为调查地点,调查常住老年人口居民的个人基本情况(职业、学历、家庭分布等)以及老年群体对目前社会智能服务的看法及使用现状。基于样本基本信息结合个人特征进行人群划分,分析不同人群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使用社会智能服务的意愿和行为等,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可行性建议。探究解决老年群体适应社会智能服务,跨越数字鸿沟的可行途径,提供相关的建议作为参考。
(三)调查对象。据有关学者研究显示,沈阳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7年,达到老龄化高峰期也将比全国提前8年,且沈阳市老年人口结构比例为25.57%,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18.1%相近。本课题组选取辽宁省省会——沈阳市,作为本次调研地点。研究对象主要为沈阳市六十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此次调查包含的行政区有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按照PPS不等概率抽样法和多阶段抽样法,实现样本的合理抽样,此次调查中问卷均随机发放,以实现样本框的完善,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四)抽样设计。为了使样本更加具有代表性,本文使用多种抽样方法对沈阳市的老年群体展开调查。第一阶段采用PPS不等概率抽样确定沈阳市区行政区的初级抽样单元为和平区、大东区、铁西区、苏家屯区、于洪区、康平县、法库县。第二阶段在每一行政区内的街道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形成二级单元。第三阶段在确定的街道范围内展开随机调查。(表1)
三、问卷设计
(一)问卷结构。本文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老年群体使用社会智能服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了Likert五级量表。根据问卷设计的有效性原则,每个变量都至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卷设置了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及对应题号如表2所示。(表2)
(二)正式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64份,收回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为92.02%。调查数据满足样本量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要求。在收回问卷以后,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和分析。
为了解问卷的可靠性,本次调查采用α系数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测量,先测量整体的信度系数,再分别测量各个量表的信度,以此检验题目的一致性。首先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量表的6个维度所对应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信度极好。
本文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各个维度变量的KMO值,发现均在[0.690,0.726]内变化,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所有维度的提取公因子均大于0.5,根据度量标准可以知道潜变量具有一个较好的收敛效度。由此可知,本问卷设计的每一个题项都具有较好效度。
四、聚类分析
在进行基本数据处理后,对488位受访者进行聚类分析,将受访者划分为有不同特点的人群,并对不同类型加以命名,以便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总结使用者的类型和特征画像,更好地为各个类型的人群服务。
(一)计算过程。将受访者有关老年群体社会智能服务对应的需求层次、感知易用、感知有用、社群影响、满意度、使用意愿共6个因素和使用行为现状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使用软件的二阶聚类功能,得出分析结果。软件经过分析推荐聚类个数为3,即将人群分为3项较为合适,且聚类质量达到良好阶段。接下来利用SPSS软件的K-Means聚类分析功能,在聚类数为3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分类和迭代,输出最终的聚类结果,得到最终聚类中心,即各类的均值。
(二)人群归类。基于受访者在社会智能服务的使用状况,根据K-means聚类分析,本文将老年人群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人群:迟缓人群。迟缓者各项的平均指数在3.5以下,普遍较低,多存在视力等身体机能退化困难,对网络信息需求不大等困难。此类人群的在社会智能服务的行为相对较低,非常不了解智能技术的使用,同时对于社会智能服务的需求不高,但学习和运用社会智能服务困难,满意度较低,更愿意接受传统服务。我们将这类人群命名为迟缓人群。在调查时,这类人群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以70~80岁的人群为主。对于接受新事物特别是智能设备会存在一些困难。学历分布多集中在初中以下,以小学及以下的人群为主。对目前社会服务的智能工具的看法中,这一类人群认为太麻烦,难以掌握。在社会智能服务使用的困难因素中发现,这一类人群多存在视力等身体机能退化困难,对网络信息需求不大等困难。(图1)
第二类人群:后期采纳者。后期采纳者各项平均指数在3.4~3.9范围内,对于使用社会智能服务的困难同样集中在接受新事物阻力大以及对网络信息需求不大,但拥有较高的使用行为。此类人群对社会智能服务需求满足生活即可,不是很了解生活中各类社会智能服务的使用,但容易受到社群行为和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较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以掌握简单的操作,因此我们将这类人群命名为后期采纳者。这类人群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大部分都拥有智能设备。对于社会智能服务的看法绝大部分人群认为可以掌握使用简单的类似扫码的技术。学习社会智能服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子女介绍以及熟人介绍,可以认为此类人群容易受社群影响。(图2)
第三类人群:早期采纳者。早期采纳者的各项平均指数在3.8~5.0范围内,其需求层次影响较大,拥有强烈的使用行为。此类人群对智能技术的了解程度和使用意愿较强,并且总是愿意尝试新的技术和领域,习惯使用社会智能服务,提高了获取信息的效率,同时也乐意推荐他人使用。我们将这类人群命名为早期采纳者。
作为三类人群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人群,早期采纳者是老年群体中使用社会智能服务推广的主要发展对象,学历主要以高中或者中专学历的人群为主。可以认为,这部分人群接受新事物阻力相对较小。这一类人群多居住在城市,使用社会智能服务的机会和时间较多,绝大部分都拥有智能设备。在对使用社会智能服务的看法中发现,这一类人群绝大部分都可以掌握使用简单的类似扫码的技术,其次是能够完全掌握,认为社会智能服务十分方便。(图3)
五、对策建议
强化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根据强化理论我们针对三种人群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于迟缓人群,使其认识到智能技术的优势,提高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公共服务上,适当保留传统服务,必要时增添人工服务台等。调查显示,因为在生活中使用的非必要性、使用率低等原因,一部分人群对于使用社会智能服务意愿以及行为低。对于这类人群,要适当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同时子女在使用时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社区定时开展入门引导工作等,提高其对使用智能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二)对于后期采纳人群,增强社会智能服务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子女以及身边人群多加引导学习,增加其满意度。对于这部分人群,因为有部分使用基础在,并且凭借其从众心理,利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其学习使用。开发新技术,优化使用感受,简化部分功能,增加便捷程度。增强宣传,鼓励老年群体进行学习和使用。
(三)对于早期采纳人群,开发出功能更加丰富、便捷的公共服务技术,并增大这部分人群对其他人群的影响,形成良性传播。针对这类人群,关注他们的使用感受,开发出适合老年群体使用的各种智能技术,进行适老化改造。鼓励这类人群对周围人群的影响,进行适当传播与宣传。多方位、全面地了解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进行及时改进,从而从根源上改变 “数字鸿沟”的问题。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尧清,周密,尚婷.政府开放数据公众初始接受行为影响因素结构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2).
[2]许冰.贵阳市居家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状况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2016.
[3]韦大伟.数字鸿沟视角下的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障碍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2.
[4]蒲晓磊.立法助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J].人大建设,2021(02).
[5]刘炜.基于扩展TTF和UTAUT模型的老年用户社会化网络服务采纳行为研究[J].软科学,2015.29(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287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