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分析
第669期 作者:□文/刘梦念 时间:2021/11/16 10:24:07 浏览:630次
[提要]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紧缺等困境出现,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养老模式。“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既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缺陷,又可以将社会服务与社区养老良好结合。但是,在现实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如通存通兑机制不健全、养老服务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因此,本文分析该养老模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从而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30日
中国老龄化步伐正在加快,社会养老压力逐渐增加。2019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明确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作为我国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时间银行”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结合有偿志愿服务的网络模式,有效地整合利用了社区内资源,减轻了社会、家庭的养老压力,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其运行仍存在较多现实问题。
一、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概述
“时间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提出,具体含义即将参加志愿服务人员的“时间”存入个人账户,待自身以后需要他人服务时再从个人账户当中支出同等的“被服务的时间”。“时间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相结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典型代表有长沙市望月湖街道的“道德银行”、青岛市的电子时间银行等。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以社区内高龄、低能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社区内低龄、健康老人为提供服务的主力军,也有部分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提供的服务以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服务志愿者每次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的个人账户累计,为日后换取同等养老服务储蓄时间。因此,本文采用王泽淮对“时间银行”的狭义定义,即年轻老人为年长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间,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样时数的服务。
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SWOT分析
(一)优势
1、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升,人类预期寿命增加,离退休老年人的非工作时间增长。虽然许多老年人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依然身体较健康、生活能力强,有一定工作潜力。长期闲居在家,空有时间和精力,会导致老年人心理上产生焦虑感和失落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为健康、低龄的老年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参与社区内互助养老可以充分利用该部分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和精力,实现自我价值,排解其无事可做的不良情绪。同时,低龄老人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待自身需要照料时进行等额时间兑换,为自身积累了养老资本。
2、培育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是指基于社区参与,社区内部通过个人和组织长期互动形成的嵌入社区关系网络之中有利于社区实现目标的资源。同时,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个动态过程,只有长期性、经常性的互动,资本才能不断被积累。与传统志愿服务相比,“时间银行”结合有偿激励机制,为志愿者提供了道德荣誉感,也带来了“时间货币”形式的收益保障,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公众参与互助养老行动,也有利于保证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和长期性。因此,“时间银行”增进了老年人之间的有效互助,促进了社区关系网络和社区互利规范的形成发展,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区社会资本。
(二)劣势
1、时间价值概念不清晰。据我国“时间银行”的实践经验而言,各地都将“时间”作为养老互助服务的唯一衡量标准。然而,基于理性经济人角度,同一时间内不同劳动者的技术含量和劳动强度不同,劳动价值不相等。所以,用时间来统一计量服务项目不符合市场经济下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坚持单一的“时间”衡量标准,志愿者会倾向于选择容易的服务项目,以换取同等时间的高价值服务项目,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存在。同时,也会打击到提供高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服务的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时间银行”互助活动的公平性。
2、通存通兑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时间银行”的流通兑换机制尚未健全:一是难以实现跨地区的通存通兑。除青岛、南京外,我国其他地区“时间银行”的实施单位基本是街道或社区。各单位的账户信息并不互通共享,志愿者通过提供服务存储的时间货币仅可在本单位通兑,无法实现跨地区的流动。随着城镇化和市民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趋势增强,部分用户迁入新居住地时,可能会面临以往积累的时间货币无法纳入新居住地的时间银行服务系统之中。二是难以保证跨时间的通存通兑。“时间银行”的支取风险较高,服务兑换的周期长,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各实施单位对“时间银行”的管理较为简单粗放,其极有可能因经营不善、组织更替等原因停止运行,造成用户已存储的“时间货币”无法提取。且我国“时间银行”普遍存在“收大于支” “只存不取”的情形,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容易导致未来出现“收不抵支”的“挤兑”风险。
3、养老服务质量难保证。“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社区内高龄、低能的老年人,该人群属于高风险人群,需要服务提供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照料知识与技能。我国当前“时间银行”的服务提供者以社区内低龄、健康老人为主力军,该部分志愿者通常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照料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的服务项目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如日常家务、家电维修、谈心、看病陪同等,难以满足服务对象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照护需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机遇
1、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时间银行”的发展,鼓励社会志愿服务与社区互助养老相结合。如2019年4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同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以更好地培育养老志愿者队伍。2020年12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规定“优化居家社区服务” “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网络”,规范养老服务的相关制度规范,鼓励在社会层面开展互助式服务。上述政策意见的出台都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养老需求增加。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已达2.64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4%,社会总体养老形势严峻。一方面受到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影响,家庭可供养老的人力资源减少,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资源紧缺、经济费用昂贵,能够完全依靠自身退休金购买服务的老年人数量较少。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既可以吸纳社区内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补充部分家庭中缺乏的人力资源,保证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又可以为无法完全依靠自身购买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帮助,有效缓解其养老资金压力。由此可见,“时间银行”能够为社区内的弱势老年人提供较丰富的养老资源,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元养老需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3、信息技术支撑增强。以往我国各地的“时间银行”基本是人工记录志愿服务信息,采用纸质存折进行志愿服务时间的存取,信息准确性和管理效率较低。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时间银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部分地区正在构建现代化的网络管理体系。以青岛市为例,全市于2021年开始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这为志愿者注册、服务对象需求发布提供了便捷途径,市民也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智慧养老”APP的“养老时间银行”专栏及时查询时间存储、消费的详情。因此,互联网、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在“时间银行”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四)挑战
1、持续性激励缺失。“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本质是对传统互助养老模式的延续,重视老年人和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强调志愿者的强烈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我国现有的“时间银行”普遍面临着社会信任较为缺乏,志愿者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社会信任随着社会转型而弱化。社会信任是开展互助服务的重要动力,我国早期典型的“时间银行”项目,如长沙市望月湖街道的“道德银行”、上海晋阳社区的“时间银行”大多是基于熟人关系网的社区环境中而建立的。但随社区逐渐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部分服务项目伴随着邻里关系的弱化而停滞。其次,虽然低龄老人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要,但是随着服务时间和服务次数增多,其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存在边际效用递减,导致其服务积极性下降。最后,“时间银行”的存取使用周期比较长,自身未来养老保障不确定性比较高,影响了公众参与互助养老服务的意愿。所以,如何在“陌生人社会”增强志愿者和老年人的互相信任,激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之中,是“时间银行”发展需应对的重大挑战。
2、管理机制未统一。中国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机制。街道、社区和各类民间组织是我国“时间银行”的创建与运行主体,组织内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强,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与技能,因此常常出现组织影响力低、人员稳定性弱、管理效率差等问题。“时间银行”属于志愿服务领域,理应由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要推动者,但基于“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实践情形,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引导支持。现阶段,我国政府尚未统一规范“时间银行”的管理机制,各地试点项目的推行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管理机制既不稳定又不统一,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形成可观规模、提高服务质量。
3、供需关系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我国总体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但大多数“时间银行”规模较小,仅能提供满足本社区范围的养老需求,无力满足更大规模、更多数量、更为多元的服务项目。同时,“时间银行”在我国发展仅二十余年,缺乏成熟的典型的案例推广,政府的普及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公众知晓度低、参与度低。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基本为社区内低龄老人,青年志愿者数量少,后备人力资源的缺失影响了“时间银行”的服务供给。也有学者基于队列角度指出,现阶段多数低龄志愿者只存不取“时间货币”,造成银行内大量货币堆积,一旦待人口减少的队列进入老年,也会面临“供不应求” “收不抵支”的危险。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统筹层次。政府需要在“时间银行”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为“时间银行”的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由于“时间银行”的运作具有劳动成果代际接力的特点,公众考虑到自身未来养老保障的不确定性,对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心存顾虑。因此,为实现“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与该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强大的公信力保证。出台的法规政策中,应明确规定“时间银行”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管理者的责任、用户的权利义务、时间货币的存取与流转等具体事项。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为通存通兑提供技术性支持。为科学统计与管理“时间银行”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有必要借助现代技术构建区域性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政府可以先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打造以市、县为规模的时间银行,信息对接向下延伸至各街道、社区,向上延伸至省级管理系统,通过信息交换实现数据沟通与共享。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则可以建立全国性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方便用户异地实现“时间货币”的通存通兑。
(二)社区层面: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大部分“时间银行”都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服务活动,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也多为本社区内居民,所以社区被视为建设“时间银行”最重要的主体。为提升“时间银行”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互助养老服务质量。一方面完善“时间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设立专门岗位,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管理“时间银行”的日常事务,妥善处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另一方面细化养老服务项目,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养老服务内容的细化有利于老年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服务。但我国现阶段“时间银行”的养老服务内容仍以基本的生活照料为主,为满足服务对象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社区需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使其学习专业的照护知识与技能,提升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质量。
(三)社会层面:引入社会力量,聚集社会资本。“时间银行”的发展除需政府制定政策引导,社区有效整合资源外,还应该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如企业、高校、医院等各类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层面的强有力社会支持网络,集聚整合各类闲散社会资本,为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政府可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出资购买部分社会工作服务,由专业的机构组织为“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提供技术性支持。同时,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时间银行”的养老服务活动中,政府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社区也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宣传其养老产品或服务。最后,通过与高校、医院等组织的合作,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鼓励各年龄层的社会公民加入互助养老服务,为该模式在全社会的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基于SWOT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正处于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时间银行”要利用好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不断提升自身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同时,“时间银行”面对自身劣势和外部挑战,应借助政府、社区、各类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力量,以更好地推动互助养老服务的实践,弥补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6).
[2]王泽淮.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社区,2003(12).
[3]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夏辛萍.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
[5]张紫薇,张云英.社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09).
[6]许加明.“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5(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02888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