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农民工市民化可持续路径探讨 |
第669期 作者:□文/刘旭丹 时间:2021/11/16 10:24:43 浏览:273次 |
[提要] 长期以来,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社会发展大势,但是大部分农民工仍处于退出农村、进入城市、尚未融入城市的阶段,老一辈农民工尚且如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加入又为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加剧许多困难,好多农民工处于城市流浪和返乡的境地。而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在路上,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总体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致力于推动乡村城镇化进程。在此条件下,城市的“阻力”与乡村的“引力”合力阻碍农民工进城实现异地市民化的步伐,却因此也开辟了一条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即“就地市民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30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问题暴露无遗,党和政府一直心系并致力于解决农民工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抓手、关键之举。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既可处理长久存在的“三农”问题,也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退出制度改革等,然而农民工市民化并非一蹴而就,受影响因素很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碍,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务工中的生产、生活环境依然比较恶劣,导致农民工因工伤亡的事故频有发生,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在低层次的工作中遭受社会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市民和农民工的感情日趋破裂,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民工对在城市的发展缺乏信心,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严重受阻。
一、农民工市民化概念分析
顾名思义,农民工市民化包括“农民工”和“市民化”两部分。“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非农业生产,“亦工亦农”,活动于城乡之间的人。农民工既不同于以往的农民,也不同于市民,他们是夹杂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社会身份依然是属于农民,但是他们的职业是非农工作,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农民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农民”身份和“工人”职业的结合体,所以即使背井离乡的生活于城市之中,也依然不能享有同拥有城市户籍的市民同等公共待遇和福利补贴,流动性、边缘性是这个群体在城市的显著特征。“市民化”是指实现了由农民工向城市居民的转化,这个转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不是简单的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的转化,而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向城市的转化,真正实现农民工社会角色、社会身份的市民化。学者刘小敏将这种农民工因离开原乡村户籍所在居住地进入城镇工作且常住实现的市民化称之为“异地市民化”。
二、农民工市民化所处阶段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了城市寻找新的生机,有一部分农民工渐渐找到适合的工作,有了一定经济能力、购买了自己的住房,户籍也转移到城市,慢慢地在城市扎根,与城市市民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完全融合,真正完成了向市民化的蜕变,真正落户于城市;一部分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城市落户扎根;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也未在城市落户,并且迫于生活的压力,无能力在城市就业而返回乡村;最后一部分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工没有进入城市而是工作于乡镇的工厂、建筑工地、饭店等岗位上。显而易见,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受到了阻碍,未完成市民化的农民工处于流浪和返乡阶段。
三、农民工市民化受阻原因
一是城市的包容性有限,客观上限制农民工融入。首先,城市的经济发展略有不足。近几年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占据了城市人口大多数,在有限的城市经济承载力下,农民工的大量输入致使城市压力过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紧张,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略显沉重;同时,城市财政入不敷出,拉低了市民的生活水平,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其次,对于农民工来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城市可选择的工作有限,就业空间狭小,更多从事“脏、累、苦、险”的非正规、不稳定、低层次的工作,与城市市民相比,工资少且消费水平低,很难得到市民的认可和接受,常常被歧视。最后,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其在子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购房成本高,仅靠农民工的工资还不足以支撑其城市的生活开销,更别说在城市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的压力、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父母养老问题等接踵而至,切实利益得不到保障,对城市更多的是疏离感和漂泊感。
二是农村的归属感浓厚,主观上农民工不愿融入。首先,农民工的乡土情浓,“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深厚,视土地如命根子,是他们生活的保障,牢牢紧握“三权”,保留农村户口;而且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影响深重,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之情、邻里之情。其次,农村大搞撤点合并,土地征用、住房拆迁受贿力度大,使得农民工难以割舍农村的既得利益和产权效益而不忍离开。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社会保障更加周全,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契机,部分农民工回乡发展。
在笔者看来,思想观念上的不认同是限制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城市的普通市民而言,他们对农民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处于接受状态,还有一部分对于初来乍到的这部分群体以拒绝和排斥态度处之;对于城市的政府官员而言,他们也是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农民工进城,可以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致力于城市的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又担心农民工的涌入会威胁社会稳定。而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普遍的过客心理,这种心理致使农民工对城市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进而难以融入城市。
虽然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到阻碍,农民工进城的步伐受阻,但这并不意味着“市民化”将止步不前,无论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异地市民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那么,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受阻时,在农民工不进城的情况下,又是否可以实现“市民化”呢?
四、农民工市民化可持续路径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人口大国来说,以小城镇为依托,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才是可取之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推动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促进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工进城实现向市民的转化,但也为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实现创造了条件。就“市民化”本意而言,能否实现市民化并不在于能否进入城市,究其实质在于能否让农民及农民工享有同市民同等待遇,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思想观念、权利保障上真正等同于市民,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价值所在。所以,农民及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不能仅由地域界定,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在不改变地域、不背井离乡的前提下也能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实现成为可能,重在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第一,非农产业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产业振兴,开辟了第三产业带第二产业促第一产业的路径,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事农业生产向非农业生产的转化。近些年来,大搞旅游业等服务性产业,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建设,许多农民无田无地可耕,即便有的乡村保留有一定的土地,也很少有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大多培育成林地、大棚种植或是用于其他产业的开发等。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已经告别了“靠天吃饭” “以地为生”的生活。
第二,正规职业的转变。随着乡村旅游业、轻工业的发展以及高铁等交通路线的开通,使得商机四起,给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商铺开门生意、一家家酒店迎宾招客,这是农民从事服务业、商业的表现,同时也带来一些正规职业的需求,例如收银员、物业管理、园林工艺、工业生产、休闲旅游等行业提供了农民和农民工从事非农化的就业机会,取得非农化的收入,甚至一些岗位也给予了他们“五险一金”的待遇,开始了“朝九晚五”颇具规律性的职业生活,由从事不正规、低层次的工作逐步向正规化转变。虽然生活地域不同,但是在工作方式上、收入水平上已经和城市居民、进城农民工没有太大差别,而且相对于难以割舍家乡的农民或农民工来说,何尝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毕竟背井离乡求工作最终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民工市民化少走了一些弯路,推进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能否实现市民化,主要在于农民的主观感受和想法,是否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市民化的认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人才和文化振兴,政府有组织地安排党内干部下乡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也为乡村发展招揽了大量优秀人才,新生的高素质人才毕业后回归乡村,一起致力于现代乡村建设,带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思想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农民的自我认知不再是传统的“文盲”,他们从思想上打破了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摒弃了传统的农耕生活,过起了规律有节假的上班族生活,趋向于从思想上突破城市的限制,从内心里认同自身的市民化。
第四,精神追求的转变。随着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振兴的实施,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得到发展,休闲娱乐场所得到改造,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文明,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的许多乡村地区,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一改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饱穿暖就好的单调枯燥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生活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加有品质、有趣味、多元化的精神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一是注重养生,吃健康饮食,用养生产品和保健品;二是加强锻炼,早起晨跑,晚上打球,闲暇娱乐,节假日外出旅游,获得心灵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陶冶;三是追求时尚,懂得装扮保养自己,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懂得享受生活。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活已经同市民无异,真正朝着享有同市民同等待遇的方向发展,甚至有时获得了比市民更好的待遇,在社会保障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和照顾。
五、结语
在“异地市民化”进行的同时,“就地市民化”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小城镇才是容纳人口的主体,实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并非必须要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如何将农村转化为城镇,推动城镇化建设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点,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是加快了农村城镇化步伐,推动了农民及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笔者认为,在不违背农民“落叶归根” “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下,在缓解以往农民工“背井离乡” “居无定所”的状况下实现的可以享有同市民同等待遇的市民化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市民化。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敏,黎明泽.“原地市民化”: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向——基于发达地区15个非农化乡村的调查[J].学术研究,2019(09).
[2]王太明.德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及启示[J].海南金融,2021(0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4]王太明.后脱贫时代生态扶贫的逻辑、困境及规制[J].临沂大学学报,2021(02).
[5]韩文龙,马文武.新时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地财产权的“新还权赋能”与实现[J].天津社会科学,2020(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