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调查 |
第669期 作者:□文/黄子健 邓子瑜 时间:2021/11/16 11:00:18 浏览:271次 |
[提要]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着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对社会助残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困境和难以实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问题,本文从助残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入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剖析成都市龙泉驿助残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困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思考。
关键词: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10日
据中国残联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共有残疾人8,502万人,其中作为辅助性就业主体的智力残疾人568万人,精神残疾人629万人,三类群体共占国内残疾人总数的14%,其就业问题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笔者通过对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智力残疾人就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后也难以融入社会,较少能在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谋求职位,精神残疾人多为成年人,除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外,轻度精神残疾人在康复后也难以去掉污名化标签,出现了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吸收残疾人就业,就算就业也只是“待岗”的情况,残疾人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创造效益。
伴随服务对象为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阳光家园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但由于其项目定位为助残社会组织,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外部障碍如“单维资源依赖”问题凸出、辅助性就业政策目标定位偏差等,内部障碍如社会助残组织造血能力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导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出现了路径亟待优化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探索加快建立助残社会组织综合发展机制、加快助残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对社会助残组织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化运营效率等方法,解决当前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家园计划”助残社会组织的问题和发展困境,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与着力点。
一、成都市龙泉驿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现状
通过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社会助残机构进行调研,基本了解到成都市龙泉驿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概况。成都胜利融乐阳光家园位于龙泉驿新市民集中居住区——西河镇胜利家园商业步行街,建筑面积1,498.59平方米,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用。该项目从实际出发结合龙泉驿汽车城的先天条件,让残疾群众为该区汽配企业加工线束、护套等配套产品,通过劳动增收,使残疾群众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
成都五星融乐阳光家园位于大面街道五星社区步行街,主要功能区面积400平方米,于2019年2月底投入试运行。该项目集成了日间照料、康复健身、学习培训、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以及“阳光无障碍影院”等服务功能,目前在园内托养残疾人为40余人。
(二)服务理念与工作开展情况。成都胜利融乐阳光家园在工作层面:秉承“赋能增权”的理念,通过对残疾人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汽车配套产品的装配流程,在这一过程中残疾人通过简单的手工劳动锻炼了智力和动手能力,达到了促进康复的效果,同时按照计件方式核算劳动报酬,极大地促进了残疾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利于其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实现自身价值。托养层面:胜利融乐阳光家园通过对残疾人进行“量体裁衣”定制康复训练计划,聘请专业康复训练师帮助残疾人完成日常的康复训练。文化娱乐层面:残疾人在“工疗”与康复和学习的闲暇时间也可以享受到无障碍影院带来的精神文明享受。
成都五星融乐阳光家园偏向于“助人自助”理念在助残社会组织中的实践,在工作层面:它通过开设残疾人文创产品制作课程,创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残疾人文创品牌“集美泉”,以实际行动践行“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康复”的服务宗旨,使残疾人在接受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及社会团体提供订单式服务,摆脱了以往残疾人“等、靠、要”的状态,增大了其早日融入社会的可能。托养层面:是在日间照料的基础上,增设康复健身、唱歌娱乐、影视欣赏等活动,培养残疾人照顾自己的能力,丰富残疾群众的精神文明世界,从而达到为残疾群众家庭减负、解放劳动力,增强残疾群众社会融入感的目的。
二、成都市龙泉驿区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现存困境
(一)外部障碍因素
1、“单维资源依赖”问题凸出。“单维资源依赖”是指资源依赖延续的非稳定性和资源依赖方式的被动性。资源依赖延续的非稳定性具体表现为资金筹措渠道有限,社会助残组织的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包项目中标,而中标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失标就意味着失去了主要资金来源,其日常运营都会出现极大的难题。资源依赖方式的被动性是指项目的获取通过竞标的形式,难以排除社会助残组织为成功得标一味地迎合单个项目的要求,导致其业务服务内容单一,失去多样性发展的能力与动力。
2、目标定位方式和程序定位偏差。在调查中发现,对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的准入资格鉴定,几乎没有形成较为详细的规则和体系,这直接导致目标定位方式和程序出现偏差,导致机构的发展还停留在广吸收的阶段。
(二)内部障碍因素
1、辅助性就业项目运营成效一般,造血能力有待加强。例如,目前五星融乐阳光家园的工作重心还主要停留在托养阶段,工疗发展缓慢,未做到将二者充分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登记在册的残疾人群体主要还是参与日间照料和康复健身,唱歌娱乐等项目,就业实践内容仍停留在简单而庇护型极强的初级加工项目,其生产的文创产品呈现出制作时间成本较高、受众群体小、销售渠道单一且可持续性难度较大,主要依赖于政府购买和定向采购的问题。
2、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家社会助残组织存在队伍建设缺口较大、职称评定渠道缺失、培训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导致其难以满足残疾人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三、现存困境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单维资源依赖困境”。当前辅助性就业社会助残组织是基于“体制内培育”逻辑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庇护性、非营利性、福利性的特点,机构盈利除用于日常管理和运营外,只能用于招录更多的残疾人,这就导致辅助性就业社会助残组织发展走入“单维资源依赖困境”。
2、人情式福利治理观念和程序缺乏科学性。目标定位方式和程序出现偏差,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由于支持性政策具有强烈的福利性特征,加之受基层社会人情式福利治理观念的影响,导致支持性政策在执行中缺乏公平性,致使其目标定位发生偏差;其二,当前目标定位程序主要通过简单谈话和工作者的经验来判断是否准入,这样一来加入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缺乏专业技术手段的引入,导致目标定位程序出现偏差。
(二)内部原因
1、缺乏能力评估机制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第一,由于缺乏残疾人能力评估机制,不能对残疾人群体进行充分合理的分类,导致辅助性就业项目的实施缺乏精细化,致使业务拘泥于替代性极强的简单重复劳动层次,缺乏多样化发展的能力与动力,直接影响社会助残组织的运营成效。第二,虽然创立了“集美泉”文创品牌,但是品牌链接产品有限,同时宣传方式多为线下宣传,缺乏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导致品牌影响力辐射范围较窄。
2、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不完善。首先,由于辅助性就业项目所面对的是最困难的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重度肢体残疾群体,意味着工作压力较大、开展难度较高,但当前薪酬激励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其效能,导致工作人员流失严重。其次,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多名工作人员表示辅助性就业机构多为社会助残组织,带有强烈的“草根性”特征,由于机构缺乏专业化培训、存在职称评定渠道缺失等情况,进而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所以导致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助残社会组织路径优化
(一)推进构建助残社会组织资源系统机制。首先,作为残疾人制度性福利供给的首要责任主体——政府,需要不断强调自身责任主体的地位,倡导针对性政策法规出台,为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性资源。其次,在确定残联的权威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残联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突出其全面落实残疾人事业,肩负制定规划,保障落实的责任,为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业务指导型资源。最后,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专门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为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性资源和公益性资源,达到提升助残社会组织的业务服务能力水平和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排斥,提升社会各界对辅助性就业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创新残疾人就业理念的目的。通过加快推进“政府主导、残联与部门推动、社会互动”三位一体的助残社会组织资源系统机制,共同推动辅助性就业助残社会组织脱离“单维资源依赖困境”。(图1)
(二)助残社会组织的孵化应当兼具专业化与多样化。在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方面要注意将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在专业化方面,机构应对每一个残疾人建档立案,同时引入专业化的心理行为评估系统,对残疾人的各项指标予以量化,根据评估结果,来判断残疾人适合何种就业岗位,再结合残疾人自身需求,选定就业岗位,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就业培训方式,形成由残疾人主动申请——专业评估——个性化培养——试用期——正式就业的发展模式。在多样化方面,工作人员通过残疾程度和心理行为评估系统的结果,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残疾学员的自身情况,匹配就业岗位,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避免出现单一的培训计划。通过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理念的引入,避免了辅助性就业项目的实施出现缺乏精细化和业务拘泥于替代性极强的简单重复劳动层次的问题,提高了其运营成效。
(三)加快构建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助残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增设中医康复学、康复医疗学、运动康复、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成都中医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打造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提供专业的执业职称考核机制,达到为助残社会组织输送优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
(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第一,通过丰富品牌宣传的形式,来扩大“集美泉”残疾人文创品牌的辐射范围。首先,借助残疾人专题节目与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公益广告播报;其次,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事业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对“集美泉”残疾人文创品牌进行推广;最后,通过与阿里、腾讯、京东等网络电商平台进行合作,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对“集美泉”残疾人文创产品进行网络销售,达到扩大销售渠道的目的。第二,完善残疾人事业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慈善捐赠等资金支持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使残疾人就业资金不再局限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格局。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易艳阳.助残社会组织内源发展动因与策略研究[J].江淮论坛,2019(02).
[2]李健,李苗苗,马小红.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残疾人研究,2020(03).
[3]许小玲.福利治理视阈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政策目标定位研究——基于M市辅助性就业的地方实践[J].中州学刊,2020(09).
[4]曹跃进,张超英,彭冰泉,黄北大.助残社会组织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残疾人研究,2014(04).
[5]王珏.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综合性服务路径研究[D].安徽大学,20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