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生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第669期 作者:□文/贺 琪 时间:2021/11/16 11:01:22 浏览:333次
[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技术的快速创新发展,共享数字经济、平台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为灵活的就业形式创造了大量机会。女性人口既是家庭生育的主体,又是重要的社会人力资源,女性承担着双重责任。灵活就业需要的技术要求不高且工作时间灵活,迎合女性群体的需求。本文综合整理部分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等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鼓励女性进行灵活就业的选择,拓宽女性就业流动渠道、增强女性就业时间弹性、增加女性劳动者的就业收入,发挥就业“稳定器“和蓄水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育;女性就业;灵活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9日
一、引言
2019年我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为67.99%,其中女性劳动参与率约为60%,男性劳动参与率为75.27%,我国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3.7%。中国女性的劳动力供给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参与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劳动参与率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当前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环境存在对女性就业的诸多障碍。目前,我国女性的就业比例明显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劳动力市场上同工不同酬的显性性别歧视已经不多见,但实际依然存在着女性职业结构不合理、女性工资水平低、女性就业两极化、女性晋升难等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是家庭中照顾孩子的主力军,又是劳动力市场中重要的人力资源。针对女性就业质量、女性劳动参与率以及性别差异等对女性就业影响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数研究都体现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许多科学研究还逐步证明了计划生育与女性就业之间普遍存在一种负面的相关关系,生育数量、生育性别偏好和生育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显著。
二、生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一)生育行为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女性如何合理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利益关系一直是许多劳动经济学家所关注的话题。有专家学者分析认为,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照顾,父母都会通过积极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子女的出生显著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成本,然而,为了给子代更为稳定的家庭经济环境和更加富足的家庭生活,父母会进一步努力追求扩大家庭物质资本的积累,更加努力地追求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虽然父母对子代的出生性别没有任何选择诱导效应,但是生育男孩对一个家庭的固定收入、投资和企业融资等行为的社会激励驱动作用更显著。
生育行为使女性职业稳定性明显减弱。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生育后都相对减少了培训、晋升的机会。某些企业在女性生育后将其转移到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或相对不重要,发展机会匮乏的岗位。还有很多女性在经历过生育后,再次就业时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工作时间弹性大、工作自由度相对较高、工作环境较为轻松的灵活就业形式。
还有研究发现,照看子女对许多农村家庭的女性选择非农就业有阻碍作用,研究依托中国农村多数家庭存在由祖父母照看孙子女这一生活习惯,选择家庭中祖母是否在世为工具变量,对生育与女性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生育数量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多数学者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个人劳动收入水平、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且配偶收入相对较高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随着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的不断增加,女性的劳动力供给都会下降。
生育通过影响育龄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持续时间,从而间接影响我国女性的总劳动收入。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女性每生育一个子女就会直接造成其工资收入水平大幅下降约7%,且这一长期负面影响随着其生育子女数量的增加而变大。
(三)生育性别偏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国外学者利用阿根廷和墨西哥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生育率的大幅度提高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一些女性在生育后会大量地增加自己照料家庭的精力和时间,特别是有男孩的家庭。还有国外学者利用韩国数据研究发现,如果家中有男孩,父母更期望男孩接受更多的教育,从而对男孩投入更多的资本,因此男孩对母亲的工作有非常显著的挤出效应,同时男孩偏好还会影响家庭投资和储蓄行为。
女性在面临如何抉择生育子女、照顾家庭和兼顾工作的问题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女性劳动力可以通过减少其用于工作的时间,选择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职业就业或者向一些便于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岗位进行转换,平衡家庭和工作间的关系。有学者分别利用横截面数据和纵向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养育子女会显著增加美国女性进行自我雇佣的可能性。美国学者利用对哈佛大学女性校友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那些在生育前就已经从事灵活就业的女性,在生育了子女以后往往更容易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不需要更换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证实了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有助于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四)生育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从我国整体生育政策的角度分析来看,1980年我国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使我国育龄妇女从生育多孩快速转变为生育一孩,女性用于生产、抚养孩子的时间大量缩短,生育周期也大幅度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有效促进女性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随着全面生育政策的深入推行,育龄家庭女性就业既是享有生育权的载体又是我国劳动力资本市场的一分子,这也就使得育龄女性将来会面临更多生育、子女抚养照料与正规就业之间的矛盾。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复杂。在全面生育政策持续深入推进、女性劳动市场参与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聚焦我国女性就业者群体,从多个微观政策层面深入探究生育对我国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影响机制,为加快促进我国女性灵活就业发展提出建议。
三、灵活就业形式影响生育女性就业现状
随着中国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灵活就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并不断创造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就业机会。“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薪资收入、工作环境、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综上所述,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收集分析可以发现,生育偏好、生育数量等确实会影响家庭经济行为,对父母的劳动参与、收入以及父母就业类型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生育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大多数研究证明生育与女性就业之间普遍存在负相关关系。
目前,对于灵活就业的研究大多数是对灵活就业的性质、性别差异以及收入差异的讨论。少有文献研究生育对女性群体进行灵活就业的影响,考虑生育的性别偏好和生育数量是否会促进女性选择灵活就业,女性是否会通过选择灵活就业来平衡生育子女带来的生育成本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为了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保障民生,鼓励更多的新型就业岗位的快速成长,国家对当前灵活就业市场发展形势进行了大量的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通过工作时间灵活、季节性明显、有弹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高效就业。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收集、归纳并且探讨生育对女性灵活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影响因素鼓励女性劳动者进行灵活就业的选择,对拓宽女性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女性劳动者收入提出相关建议。
四、政策建议
通过适当的政策制定推动灵活就业向支持女性平等参与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政策支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完善维护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完善女性在灵活就业中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党和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的多方合作,通过多利益主体的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程度,帮助女性,特别是弱势女性就业。
(二)推动职业技能形成机制建设。灵活的就业形式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应加大针对灵活就业者技能标准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强化中低技能就业岗位的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支持力度,为中低技能就业岗位的女性提供更为积极的就业公共服务,通过提供就业课程培训来帮助其实现职业技能持续更新,为有就业意愿但是由于生育和照料小孩的中低技能岗位的女性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风险。
(三)构建女性友好型、家庭友好型的灵活就业形态。为满足女性家庭照料的需要提供便利的赋能。通过各类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改善传统非正规部门女性的就业质量改善。尽管大多数女性对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成功就业抱有强烈的意愿,但由于与工作的长期分隔造成许多女性失去了重返工作的勇气,同时经验不足及缺少有效帮扶等原因,致使就业失败。建立鼓励政企改善女性就业质量的激励机制。灵活就业女性就业质量的提升,除了市场竞争因素、政府监管因素外,主要依靠企业不断采取各类措施,提升服务能力,改善从业者工作环境,保障从业者工作安全等。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KORENMANS,NEUMARK D.Marriage,Motherhood,and Wage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2.27(02).
[2]BROWNING M.Children and Household Economic Behavior[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2.30(03).
[3]Cruces G,Galiani S.Fertility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in Latin America:New causal evidence.Labour Economics,2007(14).
[4]Choi,E.J.,Hwang,J.Child Gender and Parental Inputs:No More Son Preference in Kore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05(05).
[5]Herr,J.L.and Wolfram,C D.,2012,“Work Environment and Opt-out Rates at MotherhoodAcross High-Education Career Paths”,Industrial&Labor Relations Review,65(04).
[6]张川川.子女数量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和工资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1(05).
[7]朱嘉蔚.“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06).
[8]吕利丹.新世纪以来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6(06).
[9]於嘉,谢宇.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J].人口研究, 2014(01).
[10]杨芳,郭小敏.“全面二孩”对职业女性的影响及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工作与家庭平衡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10).
[11]黄桂霞,姜大伟,刘中华.挑战与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就业权保障[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1(05).
[12]熊瑞祥,李辉文.儿童照管、公共服务与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来自CFPS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7(01).
[13]谭燕芝,李维扬.地区差异、子女性别偏好与农村家庭金融行为——来自CGSS2013数据的证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824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