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互联网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 |
第669期 作者:□文/薛 珊 时间:2021/11/16 11:03:03 浏览:221次 |
[提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深化,家庭创业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本文通过回顾且梳理相关文献,对互联网和居民创业关系持有的不同观点进行评述,最后提出研究展望和不足。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家庭创业;探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1日
一、引言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我国就提出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创业群体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多项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引导社会主体积极投入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促进我国社会转型、新兴产业成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国家层面积极鼓励创业的背景下,进行创业决策和创业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农民作为我国创业大军中重要的群体,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对象。尽管农户创业受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但农村家庭创业的活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农村家庭创业往往受到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使得创业的层次和水平低于创业期望,从而引发农民创业主观效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步融入到健康、教育、旅游、金融、物流等各项传统行业中,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极有可能对农村居民创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理应是研究农村家庭创业的重要关注点,然而现有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因而本文从互联网出发,考察农村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以往文献中往往采用是否使用互联网、上网目标、浏览网站类型这类指标,检验其对农户创业的作用,除此以外互联网使用时间的长短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家庭创业的行为,因而本文从是否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使用时间两个方面展开,分别考察其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多数文献主要考察农户的创业决策,关于互联网与农户创业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略显缺乏,而要想实现利用创业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激励农户选择创业固然重要,但农村家庭创业的具体成果更加值得关注,应鼓励农村家庭更多地进行机会型创业,实现创业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有关互联网对居民创业影响的文献评述
国内有关互联网与创业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首先,互联网的普及能够为社会主体创业提供商机。黄筱彧等(2018)对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空间集聚和区位选择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同时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为潜在创业者提供了大量的商机。辜胜阻和李睿(2016)提出高度互联网化是新一轮创业热潮的重要特征,为中小城市带来了良好的创业机会,创业作为商业转化下的创新活动在信息化社会效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不断蓬勃发展。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能为创业行为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持。蔡跃洲(2016)提出互联网数据能够帮助创业主体对外部市场的形势和未来发展做出预测,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创业主体的创业信息,降低创业风险。邹宝玲和李华忠(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创业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创业活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互联网还能够帮助潜在创业者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难。王立娜(2016)提出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功能,增强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本供求和信贷风险的融合与匹配,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将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创业主体融资的新途径,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
三、我国有关农村家庭创业的文献评述
有关农村家庭创业的研究也是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有关互联网和农村家庭创业的研究还略显缺乏。周冬(2016)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3年的数据从新媒体视角考察了互联网对农民就业多元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促进了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周洋和华语音(2017)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家庭选择创业具有促进作用,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家庭的创业意愿,同时从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两个方面展开进行互联网与农村居民创业的机制分析,并依据户主年龄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王金杰和李启航(2017)研究证实了电子商务水平对农村居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并从社会资本视角探究了二者的作用机制,发现电子商务增强了农村居民社会网络的广泛性和异质性,降低了亲缘信任关系的依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资本对创业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农村地区居民创业行为的产生。杨学儒、邹宝玲(2018)提出在互联网时代,强连带的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识别模仿性创业机会具有促进作用,弱连带社会资本则对新生代农民工识别创新性创业机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能够增强信息交流质量、降低交流成本,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使社会资本在创业机会识别中的价值得到增强。赵羚雅(2019)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究了互联网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通过影响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会资本与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其创业决策。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发现,虽然有关互联网使用与创业、就业的研究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具体关于互联网与农民创业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目前与互联网和农村居民创业相关的文献也只是检验了是否使用互联网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却忽视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同时,关注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创业选择的影响固然重要,但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创业类型、创业质量的研究更加不容忽视,只有进一步明确农村居民对互联网使用引发了哪种类型的创业,创业强度如何,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衡量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此外,有关互联网与农民创业作用机制的探索也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和信息渠道等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四、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中外学者们大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企业运营、居民就业和创业都存在潜在的积极影响。从目前相关研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从研究对象上看,大部分学者都从是否使用互联网方向研究对创业的影响,而忽略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和频率的影响;另外,当前有关农民创业这一研究对象的文献较为缺乏,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改善。(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当前有关互联网对居民创业的影响多是采用县级或者企业数据,有关跨地区或者跨国别的研究相对较少。
当前,我国有关互联网对居民创业的影响关注度较高,但是相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不够重视。目前,与互联网和农村居民创业相关的文献也只是检验了是否使用互联网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却忽视了互联网使用时间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丹淅,赖德胜.自我雇佣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3(10).
[2]苏岚岚,彭艳玲,孔荣.农民创业能力对创业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绩效中介效应与创业动机调节效应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12).
[3]彭克强,刘锡良.农民增收、正规信贷可得性与非农创业[J].管理世界,2016(07).
[4]周广肃,谭华清,李力行.外出务工经历有益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吗[J].经济学(季刊),2017.
[5]周洋,华语音.互联网与农村家庭创业——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05).
[6]陈昊,吕越.官员家庭抑制子女创业之谜:基于教育筛选的解释[J].财经研究,2017.
[7]李祎雯,张兵.非正规金融与农村家庭创业成效: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J].农业技术经济,2018(12).
[8]毛宇飞,曾湘泉,祝慧琳.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01).
[9]赵婷,岳园园.互联网使用对已婚女性创业的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
[10]赵羚雅.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南方经济,2019(08).
[11]张玉利,杨俊,任兵.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8(07).
[12]朱明芬.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03).
[13]张博,胡金焱,范辰辰.社会网络、信息获取与家庭创业收入——基于中国城乡差异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5(02).
[14]赵朋飞,王宏健,赵曦.人力资本对城乡家庭创业的差异影响研究——基于CHF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03).
[15]尹志超,宋全云,吴雨,彭嫦燕.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01).
[16]胡金焱,张博.社会网络、民间融资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4(10).
[17]马光荣,杨恩艳.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经济研究,2011.
[18]辜胜阻,曹冬梅,李睿.让“互联网+”行动计划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J].科学学研究,2016.
[19]蔡跃洲.“互联网+”行动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及技术-经济范式视角的分析[J].求是学刊,2016.
[20]王立娜.“互联网+”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挑战与对策[J].理论导刊,2016(06).
[21]邹宝玲,李华忠.交易费用、创新驱动与互联网创业[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
[22]郭云南,张琳弋,姚洋.宗族网络、融资与农民自主创业[J].金融研究,2013(09).
[23]郭军盈.我国农民创业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06).
[24]蒋剑勇,郭红东.创业氛围、社会网络和农民创业意向[J].中国农村观察,2012(02).
[25]张应良,汤莉.农民创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对东部地区284个创业农民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6]王金杰,李启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多维教育与农村居民创业选择——基于CFPS2014和CHIPS2013农村居民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7(06).
[27]黄筱彧,杜德斌,杨文龙.中国互联网创业的集聚特征与区位因素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8.
[28]杨学儒,邹宝玲.模仿还是创新: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18(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