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涉县柴胡政府扶持机制研究
第669期 作者:□文/朱嘉炜 贾 悦 陈嘉丰 王建忠 时间:2021/11/16 11:17:35 浏览:941次
[提要] 随着野生资源逐渐匮乏,如何高质量的人工培育,成为“涉县柴胡”品牌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涉县柴胡的发展存在种苗监管不到位、政府对种苗扶持力度低,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落后,产业链条短、药材加工业发展受限,销售渠道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政府主导形成了“政府对企业”、“政府-企业-农户”两种扶持形式,从建设标准化种苗基地、强化加工监管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保证柴胡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涉县;柴胡;企业;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4月30日
一、涉县柴胡基本情况
(一)涉县柴胡介绍。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冀豫晋三省七县市交界处,属于中药材“两带三区”太行山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是以柴胡、连翘为代表的道地北药优势产区。2011年以来,涉县人民政府着重扶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把柴胡作为重点发展品种,独创“五大体系三种模式”,促进柴胡产业良性发展,种植规模由2011年不足万亩直至2019年达到了12万亩,成为河北省柴胡种植大县。“涉县柴胡”成为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三地标”产品,同时涉县政府指导当地企业注册商标、创建系列品牌,由此“涉县柴胡”成为太行山区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模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涉县柴胡种植现状。涉县政府依托擎阳种业,在河南店镇建成了面积超过7,600亩的“冀柴一号”种植示范基地,在诸如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学院等中药材创新团队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套有规模的良种繁育、种植、改良体系。目前,涉县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柴胡生产基地”,占全国柴胡产量的1/4。
为了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涉县引入了国际食品、药品质量要求,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纳入柴胡检测质量指标。同时打破传统束缚,创新加工标准体系,专门针对柴胡制定了“剪茎-清洗-晾晒-分拣-包装”产地初加工标准。县政府带动全县药材企业与合作社,配备了一系列加工流水线以及仓储晾晒设施,推动柴胡的全产业链条发展。目前,涉县柴胡销售主要有自主种植、自主销售以及订单销售两种方式,对于自主销售的农户来说,能够自由选择销售对象、遵从“价高者得”的原则,随行就市;对于订单销售的农户,与以岭药业、中药材天地网以及安国饮片企业等签订了收购合同,销售关系较稳定。涉县政府为促进柴胡产业的发展,在全县重要的交通节点建立5个中药材产销技术社会化服务站,形成覆盖范围广泛的服务网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种子、种苗监管难度高。种苗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之一,种苗的质量是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和集中体现。近年来,涉县柴胡不断推广,也因此滋生出一批种苗培育企业,为市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多数种苗企业的生产条件、技术远达不到要求水平;制度监管松散,既没有办法对生产流程监管,也不能有效地对销售监督。近8年来,涉县柴胡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但原品种发芽率低、齐苗难,药材生长状况、成品品质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柴胡的规模化发展。
适合在北方旱地种植的“冀柴一号”种子,经由专业团队多年研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高科技,因此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县政府并没有重点关注种苗对产量、质量的影响,因此虽然大力推广柴胡种植,但是对更适宜种植的“冀柴一号”扶持力度并不大,种植户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偏向于选择更便宜、更常用的品种,而对优良品种的关注度不够,这也就导致了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二)机械化种植程度低。机械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因此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普遍来看,平原地区由于地块集中、经济基础良好,机械化程度也较高;但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块分散、农田高低落差大、科技投入水平低等因素,农机化程度受到严重制约。(表1)
2019年邯郸市农机总动力超1,000万千瓦,而涉县占比仅为3.63%,机械作业面积占比基本在1%~3%之间。可见,涉县农机化水平在邯郸市处于较低水平。然而,制约其机械化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水平等。从自然条件来看,涉县绝大部分处于山地旱区,田间道路窄、坡度大,选用机械必须满足体积小、通过性强等特点,目前针对山地丘陵的专用农机设施投资与开发不足,供农户选择的型号有限;从基础设施来看,受地形的制约,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设施,如灌溉、电力等设施不完善,产量与药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年天气好坏,人工干预效果差,极大地降低了生产力;从劳动力水平来看,当地劳动力结构有明显的老龄化现象,缺少青壮年参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智能机械以及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差,因此大量的人工需求与低效的劳动能力对比明显,往往也由于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到位,出现割薹等环节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根腐病等问题。
(三)加工水平低,产业链短。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较好,但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从总体来看,涉县柴胡种植水平以及产量均居于全国首列,但当地市场销售基本以原料、粗加工产品为主,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精加工,甚至达到饮片标准。涉县柴胡主要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生产与销售不配套,这种情况在其他道地药材产区并不罕见。因此,三次产业之间如何融合发展,既是涉县柴胡的发展瓶颈,也是河北省中药材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销售渠道不健全。涉县柴胡的销售途径单一,主要以流动商贩和合作社收购为主,仅有少部分乡镇与药材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在此销售模式下,由于柴胡种植户老龄化现象明显,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因此买卖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上相关部门尚未组建起专业的价格监测预警团队,农户很难把握合适的销售时间,盲目跟风销售,导致其丧失定价话语权。究其根源,与涉县的中药材营销机制不够健全,药材基地与合作社、企业等衔接不密切,合格药源渠道不畅通等有关。此外,缺乏区域级产地交易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县柴胡”的销售,阻碍了涉县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涉县柴胡政府扶持机制
(一)政府对柴胡企业的扶持
1、建设规模化的种苗基地,加强种苗监管。种质资源的水平对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冀柴一号”品种的问世将涉县柴胡种苗的问题转向如何进行规范化的监督监管、如何在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种苗质量。为此,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涉县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文及海拔条件,分乡镇、分区域发展不同药材,争取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展。针对柴胡产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将全县柴胡种植面积扩大到十余万亩,坚持“示范带动、突出重点”的思路,建设了3个万亩药材示范基地、10余个千亩示范基地,深入规范柴胡种植。依托上述示范基地,政府联合众多药材企业(如擎阳种业、以岭药业等)建立了千余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基本能为辐射市场提供优质的种子和种苗,从源头解决药材品质问题。
2、制定严苛的药材生产加工标准,生产“放心”柴胡产品。涉县政府不断推进深化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河北农业大学与当地药材企业的合作,针对柴胡发展制定严苛的标准,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绿色生产、产地加工技术;引进国际标准,严格把控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引进推广一批病虫害防控的高效实用机具,提升药材生产效率;组建专家、技术骨干、技术员、农户人才四级服务队伍,加强对全县药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训,通过实用手册、现场会等方式宣传规范实用的生产技术,从源头深化生产加工水平,引导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与此同时,涉县农业农村局对接当地中药企业,加强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投入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销售渠道监督记录,指导各经营主体从耕种收到加工、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信息登记,实现全程可追溯;并结合追溯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提升市场自律意识,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
3、完善销售体系,构建“涉县柴胡”道地品牌。首先,为了推广柴胡道地品牌,涉县政府搭建了多方位的销售平台,既完善线下药材市场销售、又推动了线上电商平台推广,制定明细的产地交易规则、重点培训营销策划,利用中药材天地网、康美医药等平台,建立了网络交易中心,加强线上线下的销售互动,结合追溯体系构建完善的销售体系。其次,积极推进太行山药材产地交易市场的构建,引导周边药材加工企业及经销商的聚集,成立柴胡专项市场培训小组,对当地农户进行基础的销售培训。最后,积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合作社积极进行道地药材认证和备案,同时加强对“涉县柴胡”地理保护标志的使用和监管;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药材博览会、展销会,提升涉县柴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型扶持机制。涉县政府始终坚持完善柴胡的生产服务体系,鼓励药材企业、合作社组成专业团队和科研机构,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更好地种植和销售柴胡产品。由于政府与农户中间存在空间距离,因此借助企业作为中介机构,间接地对农户进行扶持,只有协同发展,才能使三者能够有机地统一在农业扶持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此,涉县政府大力推进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提供财政与金融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既帮助企业发展,又保护农户的利益。在政府的协助下,鼓励药材企业对农户进行定点扶持,向药农提供质优价低的种苗和专用肥料、提供农机租赁以及定点采收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产销平台。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和田,贺献林,申国玉,李海东.太行山区道地药材柴胡产业化模式构建与示范[J].现代农村科技,2020(05).
[2]贾悦,杨钰泽,王建忠.河北省新型中药材产业模式研究[J].北方园艺,2021(04).
[3]王海飞,贺献林,李海东,刘东科,王玉霞,贾和田.山地柴胡一播保全苗及生态种植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9.7(10).
[4]魏子鲲,韩乔,薛庆林,王建忠.河北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2).
[5]李道和,赵创新.茶叶企业对政府扶持政策满意度影响分析——基于江西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视角[J].林业经济,2019.41(03).
[6]罗荷花,欧阳佳俊.政府扶持政策对农村减贫效果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9.35(1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15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