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考
第669期 作者:□文/刘双霞 时间:2021/11/16 11:19:26 浏览:302次
[提要]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实现逆势增长,为拉动河南省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代表着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探索适合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全省经济低碳转型、推动省内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6月16日
一、引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秉持新发展理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形成10个万亿级产业及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目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很薄弱,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和体制还不顺畅。同时,还存在创新研发资金不足、细分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因此,在新起点、新阶段,要想更好地实现和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及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支撑作用,促进河南省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探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就十分必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产值快速增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为推动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及新增长点,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河南省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全省从事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规模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已有2,983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4.2%。其中,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业和新材料产业三个行业占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1.4%。在2013~2019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加值约为15.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个百分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新兴动能仍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22.4%、11.1%,相比上年分别提高了3.4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二)产业集聚态势形成。产业集聚是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河南省于2009年开始部署产业集群区,大力支持创新驱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技术、高成长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至2020年,全省已经发展至18个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初具规模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各地高新区及产业集聚区内。以郑州航空港试验区为例,通过在区内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终端、航空物流、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维修等八大产业集群。
(三)创新投入连年增长。近年来,河南省对科研创新的重视不断加强。截至2020年末,河南省共建设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407家。2016~2019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累计超2,500亿元,年均增长16.2%。2016~2019年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23%、1.30%、1.34%、1.46%,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强,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相比2015年提高了0.28个百分点。河南省高技术产业R&D项目经费投入在2016~2019年分别为53.4996亿元、75.66934亿元、68.5228亿元、90.1477亿元,在2018年有所下降,总体看来也在逐渐增加。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
(一)创新研发资金不足。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备力量,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力量,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研发资金的供给相对不足。一方面融资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坏账和不良贷款,使得民间资本及金融机构对其投资热情并不高;同时,河南省的风险投资体系数量及规模较小,无法满足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另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政府研发投入经费相对较少。2019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会降低企业创新活力,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细分产业结构趋同。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错位意识不强,同质化布局现象较为普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为例,有一半以上的省级产业集聚区都将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培育,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等现象明显。另外,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也存在着资源分散、低质同构等问题,导致同一产业的联动较弱,协作配套效率较低,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河南省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和浙江6个第一梯队地区,与重庆、湖北、山东、安徽等16个地区同处于第二梯队,整体创新水平较弱。目前,河南省高技术产品多处于产业链末端,企业内高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在2019年,河南省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7,439(人年),仅占全国高技术产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3.18%,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另外,高技术产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549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4个百分点。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首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并通过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激励民间资本及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情和融资贷款。同时,为避免企业挪用创新资金,可以将财政资金投入由原本的免费投入转为有偿投入,降低企业间的外部研发经费投入。其次,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根据需求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围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支柱产业,制定适合河南省创新创业特点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最后,通过设计有效的竞争机制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识别出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创新资金、创新人才、政策机制的相互作用,营造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激励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积极性。
(二)坚持绿色发展方向。目前,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加剧。河南省发展经济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使碳减排对经济粗放型发展形成了刚性约束,这就要求河南省继续加强生态强省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通过重点发展具有节能环保特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化方向转型;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并将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及回收等流程,全面打造绿色供应链和低碳产业链。
(三)优化产业布局。河南省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需要加强全局思维和错位意识。首先,需要考虑各市区的资源禀赋与所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需求和特点是否匹配,充分考虑产业要素、产业分工、产业链环的区位优势,注意产业发展的层次性与关联效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转移和承接。其次,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错位发展意识。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创新资源在产业间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通过考虑错位发展、市场细分等规划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以实现产业空间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带来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
(四)培育市场需求。后疫情时代,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加快融入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可以运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分析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统筹研究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及推广营销,最大限度地扩展企业、市场消费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和互动范围。还可以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供给结构优化影响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改变又会引起供给结构的相应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最终将使消费需求扩容提质。
五、结语
为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考虑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在新起点、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路径,这对于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及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在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加大创新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通过产业政策和竞争机制的设计,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全局思维和错位意识,优化产业布局;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促进消费需求扩容提质。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大伟.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3).
[2]郝爱民,白杏杏,谭家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02).
[3]钱燕.风险投资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的证据[J].经济问题,2020(10).
[4]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5).
[5]郑霞,李永娣,董梅生.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02).
[6]陈文晖,李虹林,王婧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0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