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三化融合”推进扬州实体经济迭代升级 |
第669期 作者:□文/温菊萍 时间:2021/11/16 11:25:34 浏览:255次 |
[提要] 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实体经济的迭代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及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已成为各地区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扬州实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提升、产业结构需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不充分等迭代升级的困境。为促进扬州实体经济迭代升级,需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
关键词:实体经济;迭代升级;三化融合
本文为扬州市2021年度市级社科重点课题:“以科技创新助推扬州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1年7月2日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表述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的全局性重大战略判断做出的,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振兴实体经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扬州实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扬州始终以产业强市为首要战略、 坚持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持续推动扬州产业“体格”变壮、“体型”变优、“体质”变强。2018年,扬州出台《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明确梯次发展八大产业集群,确立目标到2025年打造三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此为基础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多年来致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扬州已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前50强,列第36位。现阶段,全市上下围绕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立足先进制造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招商、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等各项工作,截至2019年末,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已达75.3%,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规模成功迈向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培育出宝胜集团、上汽仪征等6个百亿级制造业骨干企业和东升汽车、华富储能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高端技术装备领域有所突破,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迅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而创新则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扬州针对汽车、机械等领域部署10条具备较好基础、较大规模、较完整技术体系的创新链,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完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00项。双链不断融合,2019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5%,在全省位列前五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31%左右,占比较2018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列全省前二。2015~2020年,扬州组织实施投资2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每项总额均超过5,000万元,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9项,共计3.15亿元,连续多年立项数和资金数位居全省前列;国家“863”、“973”重大计划成果中有358项成功转化并投入产业化生产,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调高调优”。依靠技术创新,先进制造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新技术催生产业结构变革,呈现出“智能+”融合发展态势。现阶段,扬州制造业领域对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化变革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智能+”多领域融合发展态势日益彰显。扬州制造业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如汽车及零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LED与路灯照明、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高度融合,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科技成果,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产业化。在人工智能基础层,正形成智能芯片与传感器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包括了扬杰科技、稻源微电子、奥力威、联能电子、英迈克测控、精湛光电等;在人工智能技术层,万方电子、瑞丰信息、汉云信息、国脉通信等企业在人工智能数据平台和计算机视觉的产业化及国像识别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人工智能应用层,以亚威机床、罗思韦尔、智途科技、莱斯信息、龙腾照明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驾驶、虚拟/现实(VR/AR)、智慧城市、智慧照明等领域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三)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成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果初显。扬州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梯次培育“千百亿”级产业集群,3个千亿级集群分别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2个500亿级集群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产业;3个百亿级集群,分别为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以及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加快协同创新步伐,扬州市与国内排名前十的理工科院校及中科院、中关村建立了“10+2”全面合作模式,开辟了德国、俄罗斯、以色列、西班牙等30余个国别的合作渠道,建成校企联盟1,200个,推进市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省级以上“科技副总”、外专引智等项目立项数居全省前列。
(四)环境治理投入逐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深化,扬州制造业注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取得明显成效。以环保产业为例,扬州市在环保产业上初步形成了环保新材料研发生产、环保设备生产、环保产品经营以及环境保护服务的产业链条。在数量上,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逾400家,其中近80%是专业单位、20%是兼业单位,近60%属于产业链上中游、40%属于产业链下游;在区域分布上,江都区以超过企业总数的50%、人员总数的40%遥遥领先;在人员结构上,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在数量占比接近50%,从事环境服务业的人员在数量上占比接近10%。
二、扬州实体经济迭代升级的困境
当前,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尤其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迭代升级面临国内制造业整体下行、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亟须优化等发展困境。
(一)“三大改造”任务艰巨,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当前,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企业技术改造(简称“三大改造”),通过绿色化生产方式、贯穿智能化生产过程生产出高端化的生产产品。就扬州制造业而言,转型升级的矛盾依然存在,高精特尖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薄弱,而且龙头骨干企业较少。扬州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60%,足以表明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所带来的驱动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但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江苏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约为1.487,进一步结合扬州在全省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在1.1~1.2左右,即1份投入大约能够实现1.1~1.2份产出,仍处于较低投入产出水平。
(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实体企业,产业虽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整体来看占比依然比较小,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薄弱,大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部分企业存在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开发等现象,在创新能力上,扬州制造业仍需全面发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数的企业占比相较2017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从研发投入经费增幅看,2018年企业研发投入总体增幅比上年低4.03个百分点。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目前自我供给能力较弱,亟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航空发动机、纳米级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也需加快技改步伐。
(三)部分产业链条不成体系,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迭代升级归根到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构性失衡是扬州产业结构发展的困境。而现有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平台或机制为本市此类相关产业开展技术需求对接,也就无余力与区域内如扬州大学等有研究成果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以建材机械行业为例,仅有极个别企业着手打通上下游环节来延伸本行业的产业链,如扬州中材机械通过立式辊磨机向冶金企业延伸。此外,有些产业延伸不透彻,比较典型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没能充分发挥出产业链的效益,自然无法让创新链与之有更多的交集。目前,扬州市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在一些产品上已经开拓出了市场,如无线电子售卡缴费交易系统及其终端、国产龙芯、龙腾系列CPU等,也正在与市中心周边的江苏扬州光电科技产业园、江苏扬州邗江数控设备科技产业园内线缆光缆等产业开展合作,发挥集聚与带动效应,深化产业链建设。但由于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装备企业(或研发中心)落户,也没有主动与更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对接,无法使用倒逼机制激发自身或联合其他创新机构在一些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抑或是创新成果转化,从而导致本行业整体上的技术水平偏低,产业发展无法突破瓶颈走向高端。
(四)创新平台水平不高,创新要素集聚不充分。扬州虽已建立了众多的合作研发和技术中心、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围绕产学研合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存在落地效应不高等问题。另外,驻扬高水平科研院所数量较少,部所仅723所,省所有四家,缺乏世界五百强研发中心,乃至中国工业五百强的研发中心也没有。近年来,随着科创名城战略布局,已经开始引进了诸如沈飞研究院、西安交大产研中心、东南大学扬州研究院、南大化学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等研究机构。但总体而言,科研院所引进力度距离科创名城要求还很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各大主体之间还没有充分形成良性互动、有效协同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没有形成合力。
三、“三化融合”推进实体经济迭代升级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乃至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一定的阻挠。随着实体经济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加速融合,作为实体经济主要代表的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扬州制造业的发展需牢牢把握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的历史机遇,重点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以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为引领,围绕创业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做好聚要素、顺大势、拓平台、打硬仗、攀高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嵌入全球制造业新的分工体系。
(一)以数字化为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数字化应用应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所在。制造业企业的工艺环节可分性较强,能衍生和延伸出更多的产业链,同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制造业中的生产设计等环节都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将这些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并适时监控数据的变化,为后续具体业务流程及资金流程提供可参考信息,从而实现效率高、更准确的决策,实现资源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数字化技术服务体系,形成数字化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共生的互动创新发展格局。如,运用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发挥金融服务杠杆功能,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的选择投放、金融机构授信规模和信贷结构调控等,引导扬州各工业园区和制造业集群主动寻求数字化赋能,提升创新能力,改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不可模仿的竞争力,最终促进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进而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如,围绕“产业数字化”,扬州江都区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无形资产发展战略等,在全区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将制造业从传统制造成功转型为绿色智造,持续深化“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专项行动,让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
(二)以网络化为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推进扬州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制造领域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中的重要资产显然就是海量数据,企业信息可以借助网络化平台实现局域内有效交换或平台化有效共享,以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及准确协作相关业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功践行了“制造业+互联网”的新模式。扬州应重点培育一批类似江苏移动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能级,高效赋能广大制造企业数字转型、业态变革和模式创新。一方面通过网络化建设,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下属单位所有的信息系统全部共享,极大地提高企业内部业务的运行效率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进行外联,即将各类企业内部网的一部分向外部合作单位开放,求得横向打通。如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企业向上游的座椅工厂开放生产计划,座椅工厂通过授权可进入内部网查询企业生产信息,掌握生产进度,以便准确、及时供货,确保供应链畅通快捷。汽车制造企业跟银行连通之后,银行可在座椅被企业验收后即付款至上游供应商。由此,通过网络化加强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协同运作。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将生产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衔接,在产业链环节上,从单一的制造环节发展向产业链整体环节智能转型转变,形成“两端延伸、中间突破”的升级路径,延链展链过程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高端技术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
(三)以智能化为方向,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从系统论视角,智能化改造在工业领域是一项长期的行为,涉及到工业生产全流程的转型和变革。除了需要大力发展电子产业,普及网络技术平台,夯实发展基础外,还需要利用网络将传统生产资源有机融合。产业发展中进行智能性改造具有颠覆性意义,将智能制造理念融入产业链和价值链,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原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使传统生产过程拥有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推进生产方式“智造”,从而再造产业形态、创造高端产业、改造商业模式,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培育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应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标准化体系,通过平台、现场、数据、安全、应用各层次的渗透递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有机融合,中小企业以技术改造为导向,大企业以建立智能化车间工厂为准绳,树立标杆典范,由点到面,以强带弱,从离散型制造业延伸到连续性制造业,在政府强有力的导向和保障下,逐步推进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与改造。扬州进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试点,将机器人、智能设备、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过程中全流程融合,实现自动决策、精确执行命令、精益管理,逐步凸显标准化成果的规模效应,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以“三化融合”为抓手,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工业4.0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表现即为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这种融合态势对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使得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重新回到制造业领域。从数字中来、到实体中去。各方技术的统筹和支持才能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掌握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引导企业重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并加以应用,实现全流程互联互通和数字化智能化。扬州必须建立一批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不断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流量,培育智能制造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完备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以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动实体经济迭代升级。如,以数控机床、食品饲料机械、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设备、工业机器人和精密减速器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制造、高端数控装备、智能车间与智能工厂等,通过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推进扬州实体经济迭代升级。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分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瑞.以自主创新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J].江南论坛,2020(01).
[2]陈沛然,魏婧.实体经济怎样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9(02).
[3]郑瑛琨.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研究[J].理论探讨,2020(06).
|
|
|
|